為了賺點彩禮錢,老鄧又一次來到這個江南小鎮——浙江湖州織里鎮,做一名純粹的打工者。
這是我人生的第三次打工。第一次是1983年4、5月間,那會的書讀得一團糟,高考連預考都沒有考上的我,第一次開啟我人生的打工經歷,在漢口三民路附近為一家土產公司蹬三輪送貨,差不多跑遍了武漢三鎮。第二次是當年的8、9月份,隨我一族兄在現在的漢口火車站后面做預制板,每天和水泥、沙、鋼筋打交道。這一次,是給一家私人制衣的小廠當雜工,每天幫著剪線頭、絞羅紋、打包、送貨。前面三項不是主要的,我的最重要的工作是騎著老板家的電動三輪車到處送貨。
在這里,我原本的生活節奏完全打亂了。原本一直都是早睡早起的我,在這里不得不晚睡晚起。每天干到凌晨一兩點才能睡去,上午九十點鐘才起床。對于我這個打小苦過的人來說,做這點事根本就不算啥。只是因為湖州每天都有差不多四五例的疫情,實在不敢久呆,怕這么蔓延下去會不可收拾,到時候有家難回,便立馬辭工買票回家,給再多錢也不賺了。
呆了十來天,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次的見聞和感受分享給朋友們。
一、 印象織里
織里鎮,在太湖之南湖州之東,北距太湖10公里、西距湖州18公里,從織里再往東25公里,就是江南古鎮之一的南潯,地處杭嘉湖平原之上。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如今扛起了中國童裝的大半壁江山,中國差不多近90%左右的童裝全出自這里。一個小鎮,在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0億,差不多相當于我漢陽區的一半(漢陽區2021年才是790億),要知道這才是一個人口不到10萬的小鎮啊。
在這里,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童裝老板、裁縫、制板師…….,許多人都是這一行業的天花板。一個不大的小鎮,外來人口居然達到45萬之眾(今年上半年的官方數字)。要知道,在偌大的中國,敢直接以中國命名的地方還真不多,而這個區區不到十萬人的浙北小鎮,在2002年就號稱“中國童裝城”,是與義烏的小商品城、柯橋的輕紡城、海寧的皮革城并駕齊驅的浙江四大產業基地。
織里的整個童裝行業不僅帶動了本地經濟,而且輻射到周邊的省市地縣,差不多影響了半個華東。全國的童裝老板都到這個地方來拿貨,再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一般的,頭天做的童裝,第二天上午就能夠到達全國大部分的童裝市場,穿到孩子們的身上。許多童裝還出口到世界各地,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
二、 關于童裝老板
無疑,要想在這里扎下根的童裝老板,必定是最優秀的。而童裝老板,是帶動織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這個老板,要有我們部隊將軍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也要有猛張飛般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氣。
什么季節做什么款式的童裝、用什么顏色、搭配什么輔件、搭配什么圖案……,作為老板來說,必須了然于胸。定下來這些,還要考慮什么時候做。搶占市場先機,不能太早,更不能太晚,要恰到火候。再然后就是分析市場對自己產品的吸收消化量會是多少,決定自己所做產品的數量。只有真正的大智慧者,才能真正占有市場,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是在這里的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老板,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賺到盆滿缽滿的,賠得血本無歸跳樓跳江的也是大有人在。
織里,對于有的人來說,是天堂;可對有的人來說,卻是地獄。
三、 關于車工
車工,是織里童裝界的術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裁縫。這里的車工大多來自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其中以安徽人居多。據不完全統計,在織里的車工至少在15萬左右,男女老少皆有,混跡于織里的大大小小的工廠、車間、作坊。
這里的車工一般都是老板提供食宿,吃住都很簡單:住,就是一間房,里面有床、鋪蓋、空調,洗漱間公用;吃,七八個人一桌,一般是四菜一湯,當地不成文的行規是老板一天只包兩餐,上午十一點左右,下午五點左右。一般來說,老板都喜歡招兩口子這樣的車工,他們的術語叫夫妻對。招夫妻對便于管理,也能提高效率。
中國人能吃苦,在織里的車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這些人,吃住的條件很一般,每天工作卻是從上午八點到晚上十一點,中午自己把握,可以適當休息半個小時左右(一般是計件工資,中午休息不休息全看自己),實際上,基本上沒有中午休息的,一天實際工作時間基本上在13-14個小時左右。每周周日下午可以休息半天。
因為是計件工資,每天從上班開始到下班,但凡熟手,一天至少能賺到400元到500元甚至更多。夏天童裝簡單,一件工價一般在8-10左右;春秋童裝,一般工價在12-15左右;冬天工價最貴,一般在20左右。在織里的車工,每個月工資至少能賺到12000左右。我認識一對夫妻車工,在織里做了十來年裁縫,辛苦攢下了200萬的存款,率先走上了中國農村的富裕行列。
織里車工行情較亂,基本沒有信用可言。原本口頭說好了每件多少錢的,當看到老板的生意特別好時,就故意罷工,要求漲工價,在織里整個市場都是如此。生意清淡時,車工遍地都是,便央求著老板收留他們,至少可以有個吃住的地方;生意繁榮時,他們又趁機漫天要價。在他們身上,也體現了少數中國人的不地道!
四、 關于三合一場所
織里的絕大部分童裝老板,都是租用的“三合一場所”,這在安全生產上是國家所不允許的,這方面,應該說織里人是敢為人先!
我在建設局的時候,擔任過建設行業管理辦公室的主任,名義上是一個建設行業管理的綜合協調機構,實際上是建設安全的綜合管理部門,對于“三合一場所”比較了解。
關于“三合一場所”,一般是這樣定義的:是指住宿與生產、倉儲、經營一種或一種以上使用功能違章混合設置在同一空間內的建筑。
對于“三合一場所”,國家是明令禁止的。禁止的初衷是以人為本,杜絕因為“三合一場所”出現群死群傷的現象。
只是類似這種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究其原因是方便。而國家出臺嚴禁,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既然如此,我的“三合一場所”只要把安全工作做好了,保證不出現安全事故,就可以啦!
在這方面,織里人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硬件建設。所有的門店、廠房一律按政府提供的圖紙進行施工,每一層都有較寬的走廊和樓梯,一旦發生不測,可以迅即通過走廊、樓梯進行逃生;再一個,樓層高度一般只規定四層,就算是再有萬一,拉根繩、扯個床單,也可以順下樓去。基本上可以保障人生的安全。二是加強宣傳管理。社區網格員、轄區專業防火員隔三岔五地上門宣傳安全知識,同時進行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通知業主整改。
織里的許多童裝都是在一樓門面、二樓制衣車間、三樓四樓員工宿舍這樣的環境中生產出來的。如果一謂定性為“三合一場所”,不讓其生產,那整個童裝市場絕對死悄悄!
在我看來,不管是“三合一場所”還是“四合一場所”,只要把人民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又能促進經濟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大漠孤鴻2022.11.24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