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是黃帝、虞舜嫡系子孫的王葬,出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 年)。后來據他自己說.這年他家祖籍山東濟南東平陵墳頭上枯木生枝,無疑是星移斗轉、重見天日的好兆頭。因此。他每每自詡“皇始祖考虞舜”。
這類胡謅現在當然無人相信。實際上,王莽出生后,雖然姑母王政君早在他出生前三年已被立為皇后,但在這種妻妾眾多、子孫滿堂的家庭中,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差別.何況王曼與王政君又不是同母所生.因而在禮法上嫡庶地位相差懸殊。雪上加霜的是,王曼年輕輕地就病死了,從漢成帝建始元年王家兄弟賜爵關內侯中沒有王曼來看王葬起碼在十三歲以前就沒有了父親,失去了人生第一個保護者。大概在他十八九歲時,他哥哥任職諸曹的王永又病死了,使他又失去了一個心靈的避風港。問題的嚴重性是,漢代社會盛行兄弟間分財異居的“生分”行為,像王莽母親喪偶又喪子的殘破型家庭,首先面臨的就是物質生活的匱乏,只有依靠嫡庶兄妹們的救濟。王莽的堂兄弟們都是將軍列侯的兒子,仗著有錢有勢以奢侈浪費,車馬眾多,姬妾漂亮,玩樂新奇,互相媲美。而王莽卻一個人孤獨貧賽,因而屈己下人,恭敬儉樸。可以說,愁苦、哀怨、傷感幾乎成了王莽青少年時期的伴侶。這對他以后要“救世娠民”不能說沒有一點影響。
大約在王莽18歲時。他與昭帝末年丞相王訴的重孫女王氏結婚,雖然王莽岳父王成承襲祖父封爵為宜春候,但也不過是個掛空名的敗落家族,并沒有給王莽悲憂的家庭帶來嶄新的天地。這次聯姻.或許是由王氏家長和王炸母親的操縱,是因為女方祖籍也是山東濟南同鄉,還是因為女方家里封侯汝南還有點財產?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從“同姓不婚“來看,或從王邦“身高七尺五寸.生相口大、下巴短來看,雙方的擇偶標準都不是太講究的。不過,王莽和他的“槽糠之妻”感情還是不錯的,直到他稱帝后,都沒有再納妃娶妾。這當然與西漢后期儒生們反對費族們多妻蓄妾的社會思潮也有關系,王莽為了保持自己儲家知識分子的形象,是比較注意這些事情的從現有史料石,漢代人求學年齡多在13歲以上,與相傳的股周時期公卿大夫之子人學年齡相仿。學業一般最三至五年,或更長一些時間。漢武帝以后;精遁簡學經典成為仕宦的重要途徑,當時人發出“經術萄嘲;其取肯紫(蠃官)如俯骱地并耳“的感嘆。只要家境稍好一點。許多青少年便尋師學經,費時數年,有著強烈的求學做官微望。王葬既不能指望依靠父蘭關侯做官。只能走上苦讀經書以圖仕寬的道路,于是他以神都人陳參為老師。學習《儀禮》和《周禮》。這兩部儒家的重要經典,編了春秋戰國的禮制和周代到戰國的官制,對王葬的想想影響很大。在主攻《周禮》的同時,王葬還廣泛學習了其他儒家學說。
漢成帝
王莽的老師陳參,其父陳威在成襄時期以梢通律今做過尚書。始建國年(公元11年),還被王菲置為講《禮》祭酒。與陳域,陳參相好的方進。蕭有(蕭望之兒子)等。都是當時的儒學大師,王葬以后義跟名家陳欽學習左傳》,由師今學轉面師古學,兼納經今古文兩派學說,耳情目染。所受偶家思想影響是不言面喻的。就王氏家族本身來說。雖然揮霍,,但是“皆通紙人事,好士養賢,傾財施予,以相商尚”,這種先秦以來”私門養上的門風,對王養也不會投有影響,王莽上臺執政后,讓自己的老師陳參在朝廷做官,與其說是一種“知思”的報等,毋寧說也是一種“好士養賢”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