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被邀答
被親生父親蔑視,該如何擺脫影響?
30歲的時候才意識到其實父親并不把自己當做家人,沒有交流,記憶中多是無視和蔑視,30歲前都在努力獲得他的認可,沒有成功~
這種經歷會對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該如何改變?
一直沒有戀愛過,是不是與這些有關?
人的原始本能都會追求父母的認可
人到成年,才會開始真正理解“父母的認可”這件事有多么重要。并非尚在年幼的我們就不會重視這件事,而是到了成年,才會明白這件事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讓許多人一生為之介懷。
在西式的婚姻中,作為父母不像我們中式父母,要為婚禮忙前忙后,更多時候只是作為婚禮的嘉賓去參與。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父母必須要在婚禮中,給予新人以來自父母的祝福。而往往對于婚姻的不認可,最為決絕的說法,往往也是“你們永遠也無法得到我的祝福”。由此可見,來自父母的認可,往往對于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
父母不認可孩子會帶來很大的心理影響
記得曾經給一個頗有“灑脫范”的同學做過一次催眠,僅僅是體驗一下的催眠減壓。進入催眠狀態后,我請她說出她自己內心最為讓她不舒服的感覺。她涕淚橫流,言語之間盡是不甘,不甘自己為何無論如何努力,父親都不認為她優秀;不甘自己為何已經拼勁全力,還是沒法考上父親中意的公務員職位;不甘為什么自己的男朋友,每次都入不了父親的法眼。
“我只希望您能再真心夸我一次,哪怕一次都好”
這句話的印象非常深刻。或許對于她來說,很多時候的拼搏并不是為了真正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讓父親可以贊許的看她一眼,但是最終或許也無法如愿。更為尷尬的是,有時候越是如此,行事越容易偏激,有時倒是更顯得孩子氣,讓父親更認為她沒有長大了。這便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嘗試證明自己,越是發現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幼稚可笑。像是個無盡的黑洞,越是往里看,便掉下去的越深。
超越這個觀念,先認可自己
榮格說過:“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問題,無法解決,只能超越”。這句話對于如此的境遇,便很適合了。因為“想要讓父親看得起自己”,這本就是一個二十二條軍規一般的命題,越是想要證明,越是會做幼稚的事情。更不用說,一個人是否看得起另一個人,每個人在每個不同的年齡段,評價標準都不盡相同,本身就是無法追尋的縹緲定義。所以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困難又簡單——
放下,放下父親眼里的自己,去真正對著自己問一問:
這件事我究竟怎么想?
我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
去嘗試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的父親會發現,原來被自己忽視的你,其實一直都很優秀,只是他沒有看見。又或許,他一直都沒有發現你的優秀之處,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能真誠的面對自己,至少不會落得連自己都不認可自己。至少自己一個人,坐下來喝一杯茶,想想過去這許多年的時候,不會覺得愧對自己的人生。
以上
心理黑馬已同步入駐:公眾號、簡書、今日頭條、知乎等自媒體平臺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