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自外祖父非同尋常的冒險精神,苦難的童年,三段婚姻兩任妻子,五個孩子,六次創業,始終堅持初心,不懼未知,上下而求索。這就是馬斯克:被疑是掉落地球的火星人。
本書中文名是《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是美國商業專欄作家及硅谷資深科技記者阿什利·萬斯(Ashlee Vance),親自與馬斯克深度對話超過 40 多個小時后,整理寫成的傳記。書里詳細介紹了馬斯克的家庭背景,求學生涯,婚姻生活以及創業歷程,更有著他創業過程中的諸多思想與理念。
一、成長歷程:冒險無極限的基因
對 Elon Musk 家族進行追根溯源,不難發現,馬斯克家族的冒險精神似乎是無窮盡的,而馬斯克自己也承認,他非同尋常的冒險性格大抵也是直接遺傳自外祖父?Joshua Norma Haldeman,一個動不動就帶著妻兒駕駛飛機環球旅游探險的冒險家。
馬斯克從小就是個書癡,聰明且早熟,動輒就沉浸于自己的思維世界,擅長在大腦中處理圖像和數字的相互關系并進行推演。
10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計算機,就愛不罷手,纏著父親買下后,連著三天三夜學完 BASIC 編程語言。
但是,這對馬斯克交朋友并無任何裨益。他會對怕黑的小伙伴一本正經的說,黑暗只是沒有光線而已,他會簡單粗暴的糾正大人的觀點錯誤,以至于逐漸不討喜被疏遠孤立。在初中和高中期間,他曾輾轉于幾所學校之間,還曾被校園霸凌三四年…… 而這段經歷至今講起,還是會讓馬斯克心有余悸。
盡管如此,馬斯克卻一直都清楚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他對于喜歡的科目,比如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總是成績優異,然而對于那些 “在他看來無用的” 科目并不上心,但求及格不影響升學罷了。
馬斯克自小就常領著弟弟 Kimbal 和表兄弟 Russ, Lyndon, Peter 一起四處冒險,推銷過自制的復活節彩蛋,甚至試圖瞞著家人開辦街機游戲室,卻因找不到成年人簽署法律文件而作罷。他們熱衷于參加各種派對和極客探險,這一系列瘋狂的體驗,無一不體現著馬斯克體內的冒險因子,也改變了他對風險的看法。
早期對計算機和科技的狂熱興趣,讓他十分向往硅谷,并且堅信美國將會是他的成事之地。由于出生地南非的暴亂危險,能為創業者提供的機會少之又少,馬斯克終于在17歲的時候離開南非前往加拿大,而此去再也不曾回頭。
二、求學生涯:加拿大&美國
Elon Musk 初到加拿大的生活不易,以及之后求學期間的各種奇思妙想,讀來輕松之余,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1)隨遇而安,先滿足生存,才能談生活
馬斯克一到加拿大就與遠方表舅(great-uncle)失聯了,但他很快就調整心態,之后的一年在加拿大各地打零工:
在農場幫工種植蔬菜,打掃糧倉,甚至清掃鍋爐房 — 這絕對不是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滾沙,粘稠物,熱殘渣…… 分分鐘熱死人的節奏,可是因為待遇好,馬斯克堅持了下來。直到一年后母親和弟弟抵達加拿大,才開始進入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求學。
說實話,看到這里我有點驚訝于馬斯克,這個在南非大家族長大,家里有保姆的孩子,能夠在加拿大獨自“討生活”一年,也許你會說是因為環境使然不得不為之吧,但我以為最關鍵的還在于馬斯克自身的認知和心態正確,而這些和他少時廣讀書愛冒險是分不開的。
所以,即便在全然陌生無助的環境里,他也沒有怨天尤人,不曾借口頹廢墮落,他很明白,沒有生存,談不上生活,所以他不介意工作好壞體面,但求待遇好,先滿足生存條件再說。
反思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缺的正是這種 “吃苦” 精神,想想那些 “嬌生慣養的”孩子們,想想那些對工作挑三揀四的應屆畢業生……
2)機會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求學期間的馬斯克,和他的好弟弟 Kimbal 也沒閑著,動輒就打電話(cold call) 給他們認為有趣的名人約吃飯。在他們的努力不懈之下,終于成功約到 Nova Scotia 銀行的高管 Peter Nicholson,并且在一頓飯的交談印象中,斬獲了一份實習工作。
所以,機會真的是可以自己創造并爭取來的,只取決于你的決心罷了。想一想我們身邊那些專職 cold call 的營銷人員,區別又在哪里呢?
3)妹子是可以 “死皮賴臉” 追到的
馬斯克對大學同學賈斯汀·威爾遜( Justine) 可說是一見鐘情,明知自己不是 Justine 的那道菜,還是通過各種方式 — 主動邀約,找妹子閨蜜打聽情報(喜好,生活習慣等),制造偶遇,浪漫情書等等,終于成功征服了妹子。
Justine 說,“他就這樣一點一點的虜獲了我的心。”
馬斯克的性格里有著不服輸的個性,一旦確定目標,不達目的就不會輕易放棄,比如之前的心心念念要離開南非,比如大學里追求 Justine(雖然之后他們離婚了,但至少結婚的目標是實現了 ),再比如他一直深埋內心的改變人類、改變世界的遠大理想。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缺少的就是這種立長志,并為之堅持不懈的決心。
4)敢于改變我能改變的
皇后大學兩年后,馬斯克轉學到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室友是 Adeo Ressi。兩人因為不滿于臟兮兮的新生宿舍,所以就商量在校外租住房子,并利用各自的藝術天分和商業頭腦,在周末的時候將房子改裝成“地下酒吧”(speakeasy),開 party 收費,一個晚上就可以賺回一個月的房租。
由此可見,與其怨天尤人的埋怨環境不好,倒不如 “不怕麻煩” 的想辦法改變能改變的;倘若努力后發現無法改變,那便心平氣和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5)以終為始,規劃要趁早
馬斯克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不間斷的思考今后的職業方向,盡管他非常喜歡視頻游戲,卻并不考慮將其作為今后的職業,因為他覺得這個目標不夠宏大。
It wouldn’t have a big effect. Even though I have an intrinsic love of video games, I couldn’t bring myself to do that as a career.
自小到大,馬斯克總是渴望著要做一些能夠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事情,深思熟慮后,他選擇了互聯網、可再生能源以及太空探索,這三大領域作為未來職業的方向,并持續一生為之堅持不懈。
他的這種以終為始,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確的目標規劃,其實是很值得我們許多在校生借鑒思考的。人生最美好的大學時光,可不能稀里糊涂的就在日復一日的打游戲,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中虛度了。
當然,對于已走入社會的我們也適用,Better late than never.?有夢想,永遠都不會晚。
三、創業之路:Zip2、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 & Hyperloop
☆ 1995年大學剛畢業,就和弟弟 Kimbal 創辦?Zip2,類似于中國的百度地圖+大眾點評;1999年2月,PC 制造商康柏(Compaq)出資 $3.07 億現金收購 Zip2;
☆ 1999年,投資 $1,200萬二次創業 X.com,2000年與“相親相殺”了一年多的 Confinity 公司合并,2001年更名為?Paypal,類似于中國的支付寶;2002年 eBay 出價 $15 億收購了 PayPal;
☆ 2002年,向?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投資1億美元,擔任 CEO&CTO;SpaceX 正在實驗可重復利用的火箭—可以攜帶貨物飛上太空,然后再重新回到地面,準確降落在發射臺上;
☆ 2004年,以650萬美元成為?Tesla?(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長;
☆ 2006年,和表兄弟 Lyndon·Rive、Peter·Rive 共同創辦了?SolarCity(太陽城),6年后成為美國國內最大的太陽能板安裝企業。2012年,太陽城掛牌上市,至2014年,太陽城的市值已經接近70億美元;
☆ 2013年,提出?Hyperloop?(超級高鐵)概念;
......
以上是對馬斯克創業歷程的簡括,因本書作者是2012年開始對馬斯克進行采訪,而英文原著初版于 2015年,所以對于創業經歷,書里只大致介紹到超級高鐵概念為止。盡管如此,有關馬斯克的創業理念我們已然都可以在本書里深切感受到了。
1)Zip2 的創業經歷,讓馬斯克意識到了最初對團隊管理的兩個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①:認為其他人的行為模式會和自己一樣。
實際問題:每個人的思維認知和信息獲取量不同,導致行為模式的不同。
解決辦法:多進行有效溝通,告訴執行工作的下屬相關的全部信息,切忌說一半留一半,讓下屬猜測揣摩上意。適當的時候可以站在下屬的角度思考問題。即:“如果我處于他們這個位置,基于他們的認知,他們會怎么想?”
錯誤認知②:是的,我們是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但我比他們更擅長寫代碼,與其長時間的等待他們做完,還不如我直接動手來得快。
實際問題:事必躬親會讓管理者精力透支,同時會讓下屬失去工作的動力和積極性。
解決辦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確的管理思路是:教會下屬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若不放心可適當設置反饋點確保進度,適時提供幫助。
2)Paypal 的創業歷程,除了體現出馬斯克的創造力、不懈的努力,以及強硬的作風外,更是將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弱點顯露無遺。
① 創造力 & 前瞻性
馬斯克具有常人不能及的行業敏感性及前瞻性,他在銀行實習的經歷讓他敏銳地嗅到了金融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潛力,因此創辦了 X.com 公司,旨在顛覆傳統的銀行業,即提供全程服務的網絡金融服務機構:不但提供儲蓄賬戶和支票賬戶服務,并且也從事經紀服務和保險業務。后續與 PayPal 的“相殺相親”,也證實了互聯網在線支付革命的歷史性與必然性。
② 不是一個好 CEO?!
馬斯克在為人處世方面,過于霸道強硬且激進,這種性格不適合管理合并后的公司。合并本身帶來的兩種公司文化的沖擊與磨合,需要的是能有耐心聽取核心成員的意見,能安撫員工的不安情緒,能適時對公司戰略進行解釋傳達,而這些,馬斯克都無法做到。
也因此,這兩次的創業給董事會留下了一個印象:馬斯克,還不是 CEO 的料。
Musk was not yet CEO material.
3)SpaceX 的創業歷程,既讓我們看到了馬斯克是如何一步步將夢想照進現實的,也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管理者的情商之不足,以及在婚姻生活中的同樣不及格。。
馬斯克絕對是個行動派,當他確定目標后,會快速組建團隊,甚至不拘一格降人才。SpaceX 有經驗豐富的高管及精英工程師團隊,也有專業成績優異的大學生。馬斯克還曾親自到頂尖大學的航天學院打聽成績最好的學生,會打電話到宿舍找這些學生并直接聘請他們到自己的公司工作。
但是,他對于沒有達到他標準的員工也一樣苛刻。他總是說,“如果你想解雇某人,就應該馬上解雇,否則只會浪費彼此的時間。”
所以,他會迅速淘汰掉那些唱反調的人,最終留下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工程師。
一言以概之,與馬斯克共事是喜憂參半,盡管 SpaceX 的大多數員工都很渴望參與公司的冒險計劃—制造火箭,卻也都在避免讓自己受到馬斯克超高標準和嚴厲行為的影響。
只是,火箭制造過程中的不斷試錯失敗,即便馬斯克對外不說什么,但內心也是壓力巨大的,只是他擅于隱藏不外釋罷了。他這樣一個自負且控制欲強的人,難免會迫不及待想做出些成就來獲得某種認可。這本無可厚非,只是這個度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使得馬斯克那本就不高的情商,更是急劇下降,動輒就心情暴躁發脾氣。
這也是為什么在火箭研制后期,工程師團隊會對他有如此之多的抱怨與不滿的原因吧。這個階段的馬斯克被火箭的營銷活動及媒體宣傳得有點居功自傲,會忽視工程師提出的有關火箭制造的缺陷或建議,甚至會用較惡劣的態度對待他們,動輒就直接開除。這種態度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很不利的。
然而,這就是馬斯克。不成功,便成仁,決不放棄。
BUT, that's Elon.
Do or die but don't give up.
4)Tesla 的創業歷程,越發體現出馬斯克強硬的個人管理風格,雖然有些員工會抱怨他的這種不夠人性,但我個人卻覺得創業時期就需要這樣強勢的風格,才能將事情推行下去,尤其是在這種有生產制造工序的行業。
馬斯克的大格局決定了他要一往無前的實現他那些尚不足為當時人所樂見的夢想時,他就必須得有這種果敢決絕,甚至獨斷專行的決策者性格,否則哪來的自己制造火箭,一次次試飛?哪來的 Tesla 之后的崛起呢?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里,什么都比不上當馬斯克面對 SpaceX 和 Tesla 的二選一問題時的果決。
當時的 SpaceX 和 Tesla 都因資金問題而面臨要破產的局面,馬斯克不得不面對二選一的艱難抉擇時刻:是放棄一個公司,好讓另外一個公司能有更大的可能性盤活呢?還是繼續執著夢想兩個都不放棄賭一把,要么全盤活,要么就此告別歷史舞臺?
風險投資人 Chris Sacca 曾說過:
生活中面對的各種挑戰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挑戰是“防守”,也就是別人給你的挑戰,你想方設法完成,做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但是主動權是在別人手里。
另一類挑戰是“進攻”,是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動權在自己手里。
馬斯克無疑是選擇主動“進攻”挑戰的人,他最終還是堅定自己的信念,選擇執著夢想,兩個都不放棄努力到底,并積極主動尋求各方可能的合作與融資。
最終在 SpaceX?第四次火箭發射成功后看到曙光,而后更在他全力以赴成功簽下 ISS 訂單后迎來轉機。
是誰說事不過三的?當我們有足夠強大的決心一定要做成某事時,不妨多試一次,再試一次…… 而成功也往往就在下一次。
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與社會,大抵都太心浮氣躁,無法沉下心來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情,所以動輒輕言放棄。在這一點上,我們都需要好好的向馬斯克學習,堅持,堅持,再堅持。
Tesla 九險一生再次融資成功度過危機后,馬斯克集中火力對電動汽車進行創新,使其逐漸成為大眾所接受認可的一種 lifestyle,一如曾經的喬布斯借由 Apple 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樣。
這讓我聯想到萬維鋼老師的新書《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里,曾提到的一個公式:
喜歡 = 熟悉 + 意外
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對于汽車這個代步工具已然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而馬斯克在這里所做的,則是對傳統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進行大改良,聚焦在電動汽車這個“清潔能源”的新概念上,同時盡善盡美的追求 Tesla 汽車由內而外的每一個工業設計細節,比如駕駛操作控制觸摸屏,鋁制車身,門把手,鷹翼門設計等等,專注于將用戶的駕駛體驗提升到極致。
這種完全置身于用戶的角度,在再熟悉不過的產品上賦予極致的意外之喜,無怪乎用戶隨之而來的對 Tesla 電動汽車的喜歡與追捧。
套句《何以笙簫默》里的話,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輛車出現過,其他車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
而這,便是馬斯克的全電動車:超炫酷的特斯拉。
5)SolarCity & Hyperloop,太陽城和超級高鐵計劃,更是體現著馬斯克一如既往的不斷求索的進取精神。
早在 2004 年,得知 The Rives 兄弟想嘗試新挑戰時,馬斯克就建議可以考慮太陽能領域。于是,The Rives 兄弟花了近兩年時間充分學習了解太陽能的相關技術及行業動態。當時的太陽能行業狀態是,消費者若想在家里安裝太陽能板極其費勁,得自己夠主動去聯系購買,找人安裝太陽能板,而且還得自己預付費,得預判家里是否合適安裝太陽能板,這一連串繁雜的過程使得很多消費者對于使用太陽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The Rives 兄弟在 2006 年成立了 SolarCity 公司,旨在讓消費者購買太陽能產品變得更簡單。他們自己不生產太陽能板,而是向別家公司采購,然后負責解決用戶安裝使用的所有環節與問題。這一業務模式是馬斯克幫忙構思的,同時他也注資持有 1/3 的股權,成為 SolarCity 的董事長和最大股東。
SolarCity 的業務模式,讓我聯想到行為設計學的理念。斯坦福大學教授 B.J. Fogg 總結了三點有關如何設計才能讓用戶愿意使用你的產品:
用戶必須自己想做這件事 — 要有意愿;
用戶必須能做到這件事 — 這件事越簡單越好;
你得提醒用戶做這件事 — 這就是一般軟件、應用和廣告做的事。
而在這三點里,只有前面兩點達到了,第三點的廣告才有效而不會被視作騷擾。但是用戶的意愿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輕易說動的,可倘若用戶有意愿使用你的產品,卻因為過程的復雜而感到困擾最終放棄使用,那就太讓人扼腕嘆息了。
因此作為商家,最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簡化流程上,盡可能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容易。正如我們大部分人都喜歡使用的 Apple 公司產品,不就是因為當時的喬布斯的直觀易用的用戶體驗設計理念 — 要讓大部分蘋果產品上手就能用嗎?
而馬斯克顯然也是很清楚明白這一點,才會透過太陽能行業的不足現狀,找出一條新的商機,來服務那些想使用太陽能板的用戶,解決他們最棘手又不擅長的安裝和使用問題。
6年后,SolarCity 成為美國國內最大的太陽能板安裝企業。2012 年, SolarCity 掛牌上市,股價在幾個月內大幅攀升。至 2014 年,SolarCity 的市值已經接近 $70 億。
此外,SolarCity 也和 SpaceX、Tesla 業務也相互關聯。Tesla 負責制造電池組,SolarCity 負責銷售給終端客戶,還負責向 Tesla 的充電站供應太陽能板,提供司機免費充電服務;因此一些 Tesla 車主也會效仿馬斯克那樣的生活方式,在家里安裝太陽能板。
而 Tesla 和 SpaceX 也會互相交流分享有關材料、生產技術和運營方面的知識。 這三大業務構成了馬斯克的統一場理論(the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Musk)。
但顯然,馬斯克的求索之路還不止于此,2013年8月,他還宣布了 “超級高鐵” Hyperloop 計劃,采用大型氣動管道,由太陽能供電,將相距一千英里以內的城市連接在一起,乘客還可以開車進艙體,到站時可以直接開車穿梭于另外一座城市。
四、婚姻之城:與第一任妻子 Justine
這里,還特別想談談對馬斯克和第一任妻子 Justine(賈斯汀)婚姻狀況的一點小感想。
你眼前所看到的幸福,未必就是真的幸福。
這話大抵會說出絕大多數人的心聲吧。之于馬斯克和 Justine,外人看來也是各種羨慕嫉妒恨的吧,可是個中滋味或許只有他倆才能真正體會。
我們大眾傾向于同情弱者,尤其是女性一方,可倘若客觀理性點來看,他們兩個人的婚姻失敗還是應了那句老話:
兩個人都是有責任的。
之于馬斯克,大家比較能清楚的看到他在婚姻上的問題,比如:
大男人主義(alpha male);
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忽視家庭的工作狂;
對妻子的不認可:馬斯克曾說過,倘若 Justine 是他的員工的話,早就被開除了;
對妻子的不尊重:對 Justine 的工作不以為然,在外人面前不曾維護妻子,也不曾給予應有的尊重;
說離婚就離婚的決絕:Justine 曾表示多給彼此一周時間考慮,Elon 卻想也不想的就著手辦理離婚手續了,或許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當時的公司狀況讓他無暇分散過多精力在婚姻上吧,但始終未免有點絕情了些,而這也或許是導致 Justine 離婚后還經常不依不饒的在媒體上痛說馬斯克的種種不好之處的原因之一吧。
而之于 Justine,其實有些問題也很明顯,比如:
答應求婚的時機不對:Justine 是在 1999 年中 Zip2 賣給 Compaq,并且 Elon 開始創立 X.com 的時候對他表態,倘若此時他求婚她便會答應,這讓人有點分不清這段婚姻是純愛還是有金錢因素;
提出離婚的時機也不對:Justine 在 2008 年馬斯克事業出現大危機的時候提出離婚,未免讓人覺得有點心寒。即便兩人感情再怎么不好,也過去了這么多年,總不至于非得趕在這個時間點要離婚,做“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吧?這不得不讓人再次聯想到金錢因素;
在博客上“消費” 馬斯克博眼球:Justine 不考慮這會對馬斯克的個人及公司有多大的破壞性,自顧自的在博客上大寫特寫馬斯克的私生活,引來無數媒體的關注,希望借助馬斯克的影響力成就自己的寫作生涯;
不夠獨立自主,逐漸成為馬斯克的“附屬品”:這一點或許不能完全怪 Justine,畢竟在這樣一個大男子主義、又很強勢、凡事喜歡主導的男人面前要保持自我有點難,但也不能因此而放任自己成為他的“附屬品”。
書中可以看出后期的 Justine 有在嘗試尋找自我,但顯然方向有點錯誤,她想的是借勢馬斯克的光環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不是提升自我能力;而一旦這方法不奏效時,她便開始有怨恨不滿的情緒。
或許 Justine 該聽聽查理·芒格的話:
如果你想獲得你要的東西,那就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獲得的。
當然,這些因素也都只是我個人在閱讀這本書時,總結出來的幾點小感受。
其實兩個人的婚姻走到頭,無外乎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缺乏溝通。
從別人的生活中,能夠總結出一些自己用得上的經驗,也算是看這本書的額外收獲吧。
五、四點閱讀收獲
最后,還想不厭其煩地總結四點我讀完此書后的收獲:
1,第一性原理:知其所以然
The way Elon talks about this is that you always need to start with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a problem. What are the physics of it? How much time will it take? How much will it cost? How much cheaper can I make it? There’s this level of engineering and physics that you need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what’s possible and interesting.
Elon Musk 是這么說的:你總是可以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考慮問題。它的物理本質是什么?需要花多少時間?需要花多少錢?我要做的話可以便宜多少?你需要一定程度的工程學和物理學知識來判斷什么是可能、有趣的。
馬斯克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于他知道這一點,并且他還了解商業、組織、領導力和政府問題。這便是 他能夠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的最內在因素。
第一性原理,就是要找到問題最開始的起點,從“知其然”層層推進到“知其所以然”。能夠學習到這一點對于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的獨立思考和思維分析會有很大的幫助。
誠然我們無法改變現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更替,信息過載,生活節奏過快,但我們仍可以通過閱讀、靜思來保持內心的安定,以不變應萬變,就不會輕易受制于表面信息,跟風隨大流,而迷失自我。
2,以終為始,不輕言棄
He viewed the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and space as the three areas that would underg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years to come and as the markets where he could make a big impact. He vowed to pursue projects in all three.
自小到大,馬斯克總是渴望著要做一些能夠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事情,深思熟慮后,他選擇了互聯網、可再生能源以及太空探索這三大領域作為未來職業的方向,并持續一生為之堅持不懈。
而他也確實做到了,兩次互聯網創業(Zip2 & PayPal)幫他積累足夠的資金之余,還讓他學會了如何商業運作,團隊管理,知人善用等,為他之后在清潔能源領域(Tesla & SolarCity)和探索太空事業(SpaceX)方面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然而追求夢想實現的過程永不是一帆風順的。2008 年前后的 Tesla 和 SpaceX 資金短缺問題,加上當時美國的大環境面臨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馬斯克的事業瀕臨全面破產的危機......可即便是這樣艱難的時刻,他仍然秉持著不輕言棄的決心,四處奔波想盡辦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最終九險一生度過危機。
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推崇武士精神,寧愿切腹也不輕言敗。
My mentality is that of a samurai. I would rather commit seppuku than fail.
我們并非個個都像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也沒有他這樣的大理想大抱負,但是在追求我們的個人終極目標的道路上,這種不輕言棄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或許我們的一事無成,只是因為我們缺乏這種堅持,堅持,再堅持的精神。
3,敢想敢做,凡事皆有可能
Good ideas are always crazy until they’re not.
谷歌創始人之一兼 CEO Larry Page 曾說過:好的點子在被實現之前,人們總覺得那很瘋狂。 然而那些在他人眼中覺得很瘋狂的事情,馬斯克卻可以真的充滿激情的去做,因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夠做到。
仔細想想,可不是這樣嗎?很多時候我們看待一些事情覺得很瘋狂很不可思議,可事實上未必就真的是事情有多瘋狂,很大一部分原因反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眼界有限、能力不足,而導致我們看不到那些所謂瘋狂的事情能夠經由我們的力量去實現的可能性。
就像美劇 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里的四個怪才,不也是動不動就頭腦風暴一下,整出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嗎?
寫到這里,忽然想到 Elon Musk 也曾在該劇里客串過呢:)
4,時不我待,先苦后甜
The rule is they have to read more than they play video games.
最后,想分享一點 Elon Musk 的育兒理念:他規定孩子們玩耍的時間決不能超過閱讀時間。
他不喜歡孩子們玩那些沒有任何益處的游戲,非要玩游戲的話,也至少得是“憤怒的小鳥”類型的,好歹游戲中還會涉及點物理原理。
這讓我想到美劇 Young Sheldon(少年謝爾頓) 里的小 Sheldon 看電視也只看能學到東西的節目。我想,Sheldon 這樣永遠思進取的孩子定能投馬斯克所好吧。
馬斯克會有點苦惱他的孩子們不曾經歷苦難挫折。在他看來,他自己那被父親精神壓迫,被同學霸凌的苦難童年是造就他如今堅韌性格的決定因素,所以他會希望孩子們有點小挫折,這有利于他們的性格成長。
在他們逐漸成長的過程,馬斯克有機會總會帶他們四處游歷,他認為這些經歷最終會沉淀為孩子們長大后最難為可貴的經驗與收獲。
You don’t realize experiences are unusual until you are much older.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