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悅史君重溫《史記》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贏政先后攻滅韓國、楚國等關東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可僅僅只過了14年,公元前207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西楚霸王項羽等人先后率軍入關,秦王子嬰雖投降仍被殺害,秦朝滅亡。
由于劉邦和項羽的出生地都屬于原楚國的地盤,所以還真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時代名言。
更讓人稱奇的是,在此之前近300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為報楚平王熊居殺害父兄之仇,率吳國軍隊討伐楚國,攻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縣),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熊壬則出逃到了隨,楚國一下子陷入滅國的威脅境地。
楚國大夫申包胥為光復楚國,來到秦國請求幫助,秦哀公嬴籍一開始根本就不理他;申包胥沒有放棄,想到國破家亡的慘景,他便在秦國首都咸陽城墻外哭了七天七夜,而且滴水不進,終于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申包胥哭秦庭”。
秦哀公派大夫子滿、子虎等人,率戰車五百乘前去救楚。在秦楚軍隊的夾擊下,加之吳國國內發生內亂,吳軍被迫從楚國退兵。
復國成功后,楚昭王要封賞大功臣申包胥,但申包胥堅持不接受,還帶著一家老小逃進深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稱為我國古代的忠賢典范。
與申包胥的情況類似,在200多年前波蘭王國滅亡后,愛國詩人亞當·密茨凱維支不甘成為亡國奴,為了爭取復國,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被譽為“飛禽之王”,創造了影響至今的傳奇!
三次瓜分波蘭覆亡 生而奴役家庭熏陶
波蘭在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到16世紀時,她的領土面積居歐洲第三位,包括現今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等國的大片土地。
然而,從17世紀開始,波蘭的王公貴族開始花式作死,出臺包括“自由選王制”、“自由否決權”等奇葩政策,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日益走向衰落。
1772年8月到1795年10月,俄、普、奧三國通過三次瓜分,“將獨立的波蘭徹底抹去”,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從歐洲地圖上消失了。
1798年12月24日,在王國滅亡3年后,亞當·密茨凱維支生于俄占波蘭的諾伏格羅特克(今屬立陶宛),一個破落小貴族家庭里。
正如亞當·密茨凱維支后來的回憶,他是屬于“一出世就遇到奴役,在襁褓之中就被釘上了鎖鏈”的那一代波蘭人。
亞當·密茨凱維支的父親尼古拉·密茨凱維支,是諾伏格羅特克地方法院的律師,曾在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領導的反俄起義軍里當過兵,非常不滿王國滅亡的命運,具有進步的思想傾向。
受家庭環境的熏陶,亞當·密茨凱維支小時候就常常聽到有關故國波蘭的辯論,受到“祖國沒有自由,何談家庭幸?!钡挠绊?。
考入大學沙俄高壓 成立團體凝聚青年
1815年,18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中學畢業,考入了著名的維爾諾大學,自此離開家鄉。
當時的維爾諾大學是波蘭的文化中心之一,向全國傳播著文藝復興的思想,曾和華沙大學共同領導了當時波蘭知識界的進步活動。
同年,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徹底覆沒和拿破侖一世的永久流放,沙俄政府作為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國際憲兵,開始騰出手來,對試圖反抗的波蘭人,實行了全面的血腥迫害。
沙俄政府在俄占波蘭的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王國,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波蘭國王,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則被任命為波蘭軍隊的總司令。
接連而來的高壓政策,引起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年輕的亞當·密茨凱維支,也積極參加了這一斗爭。
1816年,19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榮獲哲學副博士的學位,并轉入文學藝術學院,學習古典文學、修辭學和世界歷史。
在此期間,亞當·密茨凱維支同一些愛國教授和大學生走得很近,也慢慢接受著系統的復國思想。
1817年,20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與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發起組織了一個名為“愛學社”的團體。愛學社的宗旨是“為祖國、學問和正義”、“求得波蘭的新生”。
1819年,22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及其朋友們,為了團結更多的人,又公開建立了另一個組織“愛光社”,但由于觸怒了俄國占領當局,成立不久就被迫解散。
后來,亞當·密茨凱維支等人,又組織了一個名為“愛德社”的秘密團體。這些組織在大學生中影響很大,培養了一批具有“為祖國獻身”、“為友人犧牲”精神的愛國青年。
而亞當·密茨凱維支本人也通過這些社會實踐,逐漸鍛煉成了一個年輕有為的社會活動家。
大學畢業中學任教 創作著述鼓勵斗爭
1819年,大學畢業后,亞當·密茨凱維支來到科甫諾的一所中學任教。
教學之余,亞當·密茨凱維支系統地閱讀了席勒、歌德、拜倫等名家的作品,并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1820年,23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寫出了著名的短詩《青春頌》,詩中寫道:“聯合起來,朋友們!聯合起來! 不管道路的崎嶇和泥濘; 不怕暴力和軟弱阻礙前進; 我們要以暴力抵抗暴力……”。
《青春頌》一經發表,很快就在波蘭民眾中流傳開來,成為鼓舞他們起來斗爭的號角,一些詩句經常為人所引用。
1822年,亞當·密茨凱維支出版了《歌謠和傳奇》第一卷;1823年出版了這部書的第二卷。
其中,詩劇《先人祭》通過對一個惡霸地主亡靈的描寫,揭示了當時波蘭社會的矛盾,和貴族地主對貧苦農奴的欺壓,并隱晦地揭露了沙皇的民族壓迫。劇中寫道:“到處是沉默,到處是黑暗,怎么辦,怎么辦?”
慘遭流放遠離故國 長詩惹禍流亡西歐
1823年10月23日,26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由于“愛德社”案件的牽連,被沙俄政府逮捕,監禁在巴西爾修道院的監獄里。他沒有屈服,反而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國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824年10月24日,27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被押送到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堡。從此,他開始了遠離故國的流放生活。
亞當·密茨凱維支先后輾轉于彼得堡、敖得薩、克里米亞和莫斯科等地,在流放中,他對沙皇專制的仇恨更加深刻。
在莫斯科的時候,亞當·密茨凱維支認識了俄國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兩人除了在詩歌方面深入交流,而且都同情反對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武裝起義的十二月黨人。
作為沙俄政府的政治犯,亞當·密茨凱維支的一舉一動都被秘密警察監視著,隨時都有可能遭到訊問和迫害;不久,十二月黨人遭到沙俄政府的迫害,他也險些再陷囹圄。
1827年12月,30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再次回到彼得堡,潛心進行新的創作。
1828年2月,亞當·密茨凱維支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瞞過了沙俄政府檢查官的眼睛出版了。在這首詩中,他號召人們為祖國波蘭的自由和獨立而斗爭。
可當這首長詩傳回波蘭時,引起了沙俄駐華沙鷹犬耳目的注意,他們說,詩中的主人公康拉德·華倫洛德,是一位反叛者,希望“鼓動現實的英雄”。
聽到這一消息后,亞當·密茨凱維支擔心會因此再度受到迫害,就于1829年5月離開彼得堡,流亡西歐。
亞當·密茨凱維支經過漢堡、柏林,來到了布拉格。在那里,他認識了捷克詩人瓦克拉夫·漢克。
隨后,亞當·密茨凱維支又從布拉格轉回德國,在魏瑪,他拜訪了德國著名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后來,亞當·密茨凱維支又途經瑞士,流亡到意大利、法國,最后到達羅馬。
華沙起義短暫回國 筆為武器愛國心聲
1830年11月,波蘭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了反沙皇起義。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解放華沙,成立了新政府。
在華沙市政府的墻上,就寫著亞當·密茨凱維支的短詩《青春頌》的最后兩句:“自由的曙光,我向你致敬! 救世的太陽跟著你升起來了。”
同年12月,身在羅馬的亞當·密茨凱維支,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后,激動不已,決心回國參與戰斗。
1831年春,34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動身前往華沙。但由于種種困難,最終他只到達了波茲南,而此時,華沙起義已經在沙俄政府的殘酷鎮壓下失敗了。
眼看著參加起義的愿望落空,亞當·密茨凱維支深感遺憾。他寫信給自己在維爾諾大學時的老師、當時也流亡在外的列列韋爾說:“上帝不讓我參加這樣偉大的、這樣重要的事業。我現在只有一個希望:將來千萬不要無所事事……”
1832年8月,由于擔心被沙俄駐波蘭秘密機構追查,亞當·密茨凱維支離開波茲南,隨著大批波蘭流亡者到達巴黎。
從這一年開始,亞當·密茨凱維支集中精力創作,以筆為武器,呼喚人們起來戰斗,爭取祖國的獨立。
1832年11月到1834年2月,亞當·密茨凱維支以1812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東征為背景,寫出了他最著名的也是最后的長詩《塔杜施先生》。它描繪了波蘭人民在沙皇統治下的痛苦生活和革命斗爭,充分流露出作者激蕩的革命熱情。這部著作出版后,在僑居異國的波蘭人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除了創作之外,亞當·密茨凱維支還先后應聘擔任了洛桑大學和法蘭西學院的斯拉夫文學教授,從事教學工作。
不過,在寫完《塔杜施先生》之后,亞當·密茨凱維支的詩歌創作活動就幾乎停止了。他轉而寫作政論性文章和從事社會活動。
亞當·密茨凱維支為波蘭流亡者的刊物《波蘭巡禮者》寫政論,并擔任該刊3個月的編輯。他在自己所著的政論性小冊子《波蘭民族巡禮記》中,闡述了自己的歷史觀和波蘭流亡者的地位及其任務。他提出了“人民自由”和“歐洲統一”的思想。
亞當·密茨凱維支的這些作品和他的詩歌一樣,是對暴君的控訴,是為自由而斗爭的篇章。他不僅猛烈抨擊沙皇俄國的暴政,而且揭露歐洲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正因為如此,《波蘭民族巡禮記》不僅受到各國反動分子的尖銳批評,還受到羅馬教皇的無理責難。
組建軍團爭取獨立 創辦報紙鼓勵反抗
1848年,在歐洲的革命暴風雨來臨前夕,亞當·密茨凱維支離開巴黎,前往羅馬,在那里組織了一支波蘭軍團,和意大利革命軍并肩戰斗,共同抗擊奧地利侵略軍,為意大利和波蘭的自由而戰。
同年4月,亞當·密茨凱維支率領波蘭軍團由羅馬向米蘭進發。沿途受到意大利人民的熱烈歡迎。每到一地,他就向當地群眾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由于意大利政府不予支持和流亡者內部的反對,這次行動只能中途停止。
1849年3月,52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再次回到巴黎,與激進派合作,創辦法文版的報紙《人民論壇》,為歐洲各國人民的自由而大聲疾呼。
亞當·密茨凱維支在《人民論壇》上發表過不少戰斗性文章,抨擊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的專制,鼓勵各國人民起來反抗自己的統治者;還與羅馬教皇進行激烈的論戰。他告誡人們不要妥協,不要讓步,團結起來共同斗爭。他指出:“暴君統治倒臺的那一天,就是各國民族間和諧與和平的第一天?!?/p>
同年11月,《人民論壇》被法國政府查封。為免遭迫害,亞當·密茨凱維支在一位友人家里躲藏起來。
晚年困苦意志堅定 壯志未酬精神永存
由于常年流亡海外和多次參與組織復國運動,亞當·密茨凱維支沒有留下一點積蓄,晚年生活特別困苦。
1852年,55歲的亞當·密茨凱維支在一家工廠的圖書館里,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職位,但他對波蘭贏得獨立仍然充滿信心。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后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波蘭流亡者認為,這又是一個爭取獨立的好機會。
1855年9月,亞當·密茨凱維支動身前往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到達那里以后,他立即著手組織波蘭軍團,同時組織了一個猶太人軍團,力圖把遭受俄國壓迫下的所有民族聯合起來,反對沙皇統治。
同年11月26日,亞當·密茨凱維支突然染上霍亂病而與世長辭,終年57歲。
同年12月31日,亞當·密茨凱維支的靈柩在波蘭軍團的榮譽軍人和多國支持者的護送下,運往法國,葬于巴黎蒙特莫棱斯墓地。
1890年,亞當·密茨凱維支的遺骸被運回祖國波蘭,隆重地安葬在古都克拉科夫瓦維爾王宮的教堂內,波蘭獨立時歷代國王和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等人,都安葬在那里。
1918年11月18日,波蘭民族主義領導人約瑟夫·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終于恢復獨立。此時,距離亞當·密茨凱維支去世,已經過去了63年。
悅史君點評:亞當·密茨凱維支生于亡國之地,卻從不屈服:年輕時,他積極參加進步活動,為復興祖國鼓與呼;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他一直被監禁、放逐和流亡,居留異國,仍堅持為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而奮斗終身,被譽為“飛禽之王”。
亞當·密茨凱維支是波蘭人民的驕傲,也是民族苦難的象征。1907年,魯迅先生就把他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并高度評價他的詩“雖至今日,影響波蘭人之心者,力猶無限”。1955年,在他逝世100周年的時候,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他列入當年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號召各國人民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