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原創(chuàng),文章原創(chuàng)
這本小說是馬克·李維的成名作, 但它遠不如《偷影子的人》名氣大。
編輯說這是一部極具浪漫氣質的愛情療愈小說。這樣的介紹對我沒什么吸引力,也許我年紀大了,早已不再相信愛情。況且這本小說只有十六萬字,情節(jié)也極簡單,似乎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吸引著我。
所以,我不是被它的大號名頭吸引,喜歡這本小說,僅僅是因為女主角是我的同行:一名住院實習醫(yī)生。而作者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了一個半真半假的故事。
舊金山醫(yī)院的住院實習醫(yī)生勞倫因為車禍住進了自己就職的醫(yī)院,她陷入深深的昏迷中,被判定為腦死亡,長期占據(jù)著病房的床位。醫(yī)院甚至勸告勞倫的母親,希望她能同意放棄對勞倫的治療。
而勞倫的靈魂脫離軀體,回到她生前租住的公寓里,與新住的租客:建筑設計師阿瑟分享所有的人生秘密與幸福,兩人在長期相處中產生感情。為了避免勞倫被放棄治療后的死亡,阿瑟偷出了勞倫的身體,意圖挽救勞倫的生命。于是,兩人來到阿瑟的故鄉(xiāng)小鎮(zhèn),一起經歷了一段奇特的歷險。
因為醫(yī)院報警女病人的身體被偷走,探長皮爾蓋茨終于根據(jù)蛛絲馬跡查到了阿瑟家里。他說服阿瑟送回了勞倫的身體,放棄勞倫。
但勞倫被送回病房后,卻奇跡般蘇醒過來。阿瑟日日深情陪伴在她身邊。當勞倫能說第一句話時,她問阿瑟:“你是誰?”
故事的脈絡清晰,人物簡單,感情線也簡單明了。
只有阿瑟能看到勞倫的身影,只有阿瑟能聽到勞倫說話。所以,我們也有理由懷疑:勞倫是否真的存在呢?是阿瑟的真實經歷?還是勞倫的靈魂上身?也或者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只是阿瑟的幻想。
讀者在半信半疑中,追隨作者,一同經歷了兩人相識相愛的過程。
故事發(fā)生在1996年,也就是二十一年前,這在當年是不是算在科幻小說里呢?如果故事放在意識流和玄幻小說滿天飛的今天,實在沒什么稀奇。但放在當年,我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與超前意識了。
人的靈魂倒底是否存在?人能否與靈魂對話?人在彌留之際倒底是種怎樣的狀態(tài)?這是醫(yī)學之謎,心理學之謎,科學之謎。
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我很想就靈魂說幾句話。當人處于深昏迷之中,腦電圖對外界事物是有所感知么?按目前的醫(yī)學研究,人類的腦死亡是不可逆的,腦死亡意味著人死不能復生,就算機體仍有生命活動,也只是被動的生命活動。
可是,有沒有例外?如果作者的假設成立呢?如果這一切都真實存在,將是一個多么奇妙的探索!
我曾在ICU碰到過一例腦死亡病例,那是一個天生麗質純潔如水的小女孩,五官精致得像極了芭比公主。我只見一次便記憶猶新。她在車禍后被判定腦死亡。醫(yī)生只能用呼吸機維持著她的生命,家屬卻遲遲不肯放棄。
我很是感同身受,理解了孩子父母的不舍。即使是呼吸機維持,那個人在,我們的感情就還有維系,人不在了,那份愛便無處安放。
所以,當作者展開這場奇妙之旅,我也在想,如果這是真的,該有多好!于情理,于法理,于生命的意義,都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當我們的靈魂感知愛,我們的靈魂需要愛并得到愛時,我們可以留戀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與世界重新聯(lián)接,我們甚至可以選擇重新回來或是離開,在眾生之外體味人生,又在眾生之內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