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閏月?雙閏年?
大家都知道2020年農歷有閏月,是閏四月。那么大家知道閏月是怎么來的嗎?
2020又是雙閏年,為什么呢?
02區分陽歷和陰歷
我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歷(又叫陽歷)和農歷(又叫陰歷)兩種。
公歷即陽歷也叫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基本周期。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
陰歷也叫農歷、夏歷。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叫作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
公歷和農歷的區別在于以什么來計算,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農歷是以月亮繞地球轉一周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
03公歷閏年的由來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現行國際通用的歷法。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4年就要相差23小時15分4秒(5小時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這一天加在2月里,2月29日為閏日,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閏年。但這樣一來,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時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應少增加3天。為了便于計算,就作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定。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4整除,即為閏年;世紀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又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比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不是。
04農歷閏年的來歷
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所以農歷閏年和公歷閏年不是一回事哦)。
農歷為什么會有閏月?
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么矛盾呢?
先記?。?/p>
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
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
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制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
所以,農歷就采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于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又因為二十四節氣是由太陽的視置決定的,因此農歷合適的稱呼應是"陰陽歷"。
一、回歸年、恒星年、歲差
回歸年(tropical year),即地球從春分點開始到下一個春分點“旋轉一周”的時間。
按北半球來說,這個周期,從太陽直射赤道開始(春分),直射點北移到直射北回歸線(夏至),再回到直射赤道(秋分),再到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最終回到直射赤道的位置(蒞年春分)。
圖片來自網絡
從地球實際旋轉周期看,其實尚未走完一圈,只是接近360°,用時365日5時48分46秒。
回歸年的參照物是春分點
前文曾經簡單說過,地軸有進動,方向與地球公轉相反,周期約25800年,春分點每年會向西移動約50’29”(角度值)。這是回歸年不足360°的原因。
恒星年(sidereal year)即地球公轉360°的周期。即把宇宙中某恒星的位置作為參照點,地球圍繞太陽一周所花時間。這個周期用時365日6時9分10秒。
恒星年的參照物是恒星
在中國古代歷法體系中,天文學家把回歸年叫歲實?;貧w年和恒星年的差值即歲差(axial precession)。(為簡便起見,分點歲差、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這些更細致的概念,這里不贅述了。)
圖片來自網絡
二、平氣法和定氣法
根據日影長短確定兩分兩至四個節點之后,其他節氣如何劃分呢?
早年,主要使用平氣法。即把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平均分成24等分,等間隔安排節氣。后來發現,這樣計算不精確。于是開始使用定氣法。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每15°一個節氣。
因為:360°÷24=15°。
這個算法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位置。公歷以太陽歷為基礎,因此,公歷中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相對基本固定的。
上半年的節氣大約在6日附近和21日附近。下半年的節氣大約在8日附近和23日附近。前后不差一兩日。
圖片來自網絡
三、節和氣
二十四節氣分成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
從立春開始編號:
一立春;二雨水;三驚蟄;四春分;
五清明;六谷雨;七立夏;八小滿;
九芒種;十夏至;十一小暑;十二大暑;
十三立秋;十四處暑;十五白露;十六秋分;
十七寒露;十八霜降;十九立冬;二十小雪;
廿一大雪;廿二冬至;廿三小寒;廿四大寒。
單數位的就是“節”,雙數位的就是“氣”?!皻狻贝蠖荚谠轮?,也叫“中氣”。
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每月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日晷 清華大學 圖片來網絡
四、置閏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發現,19個回歸年和235個朔望月時長接近。假設兩者相等的情況下,就編制出了《四分歷》。
235=12×19+7
按照常年12個月來編制歷法,把多出來的7個月安排在19年的周期里,則年月相合。
于是從“四分歷”開始,就有了農歷著名的“19年7閏”之法。
設置閏月的周期簡稱閏周?!?9年7閏”即《四分歷》的閏周。畢竟“19年7閏”誤差還是很大的,到了祖沖之和祖暅之,他們父子兩個提出了更精確的置閏方法:“391年144閏”。具體如何做,就和“二十四節氣”緊密結合了起來。
西漢《太初歷》就已經明確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為上個月的閏月。這個置閏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仔細說明一下。
中國的農歷,年是回歸年,月是朔望月。一個月相周期是29.5306天。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天,大約比一個回歸年少10.88天。而13個朔望月為383.8978天,比回歸年又多出了18天的樣子。
如果這樣過日子,今年是冬天過春節,17年后,就是夏天過春節了。
因此,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年月不合的問題。
于是,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小月按實際月相運算,而不是人為規定的大小月交替,這樣就可以保證每月“月相相合”。即,保證初一是朔,十五為望。
因為平均而言,月相周期相對三個節氣之間的周期短一些?;蛘吆唵沃v,就是12個朔望月加一起比回歸年短,這就導致與太陽位置對應的二十四節氣在朔望月里面,逐月向后推遲。于是大約每隔兩年多一點的光景,中氣就會落在月末(廿九或三十),這樣推算下去,下個月就只有一個節,而沒有“中氣”了。這個沒有中氣的月,我們就把它叫做閏月。上個月如果恰好是六月,那么它就是閏六月。
舉個例子:
農歷戊戌年六月的公歷日期是2017年6月24日—7月22日。
六月之后的新一個朔望月為7月23日—8月21日。
戊戌年(2017年)
大暑(氣)為7月22日,
立秋(節)為8月07日,
處暑(氣)為8月23日。
(2020年)
小滿(氣)為5月20日,農歷四月廿八日;
茫種(節)為6月5日,農歷潤四月十四日;
夏至(氣)為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一日;
你看這個潤四月都沒有“氣(中氣)”,所以這個月為潤月了。
顯然,處暑作為中氣不在7月23日—8月21日之間。故這個月不是七月,是閏六月。而七月錯后從公歷8月22日開始。因此,戊戌年全年有13個月。
換個角度講,其實是前后兩個冬至之間,不含兩個冬至所在月份,中間有12個月,該年必須置閏。
這個置閏方法,平衡了年月關系,既從天文意義上使用二十四節氣準確分割了季候,又照顧朔望月相,是非常完美的陰陽合歷。當然,其月份的大小進不固定,是個小麻煩。
0
5
2020雙閏年
朋友們看明白了的話,就會發現2020年是雙閏年哦。陽歷紀年能被4整除,2月有29天,共有366天,是閏年;農歷紀年有閏月,閏4月,共有384天,是閏年。所以大家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