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時間分配都是按照工作、學習和生活來劃分的,結果就是覺得自己明明做了很多事情,還是會覺得效率很低,工作推進很慢、學習上也沒察覺到有多少進步、生活質量也沒多提高。
雖然已經按規定不把時間安排得很滿,就是會空余出1~2小時不做事情,但真正到了那個時間,又覺得之前做的事情很沒有效率,想接著做事情。
例如練習寫個東西,寫了一小時時間,發現都沒能寫多少,就想用余下的時間繼續寫,結果一直到休息時間,發現今天做的事情沒有多少。
之前看過一本講時間管理的,是一位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在哈佛大學留學讀研究生的故事,覺得可能對自己有幫助,就找到電子書看了一部分。
書名是《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以前這本時間管理的書火遍了自媒體圈,不過我沒怎么看。
這次翻開后,發現里面有一個比較好的觀點,就是有時候雖然浪費時間和朋友閑聊,但是只要獲得了明天得以前進的動力,這個時間就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打算按照她這個改一改,除了工作、學習和生活外,把屬于心情那一塊的時間也寫進時間安排里面。
這樣就可以給大腦一個意識,到了那個時間需要把自己遺留的心情問題解決掉,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
那么應該如何分類呢?
和原來的時間分類情況差別不大,只是多了一個心情的時間。
工作上,還是按照以前的節奏來,時間上幾乎沒有太大變動。
學習上,無非是平時制定下來的閱讀計劃、練習計劃,然后把每天分配的任務做好。
生活上,其實也就是決定自己該去哪里吃飯,平時周末時,又可以去爬爬山或者去周邊游之類的。
心情上,這個是可以讓自己得以不斷前進的動力。之前覺得有沒有這個無所謂,因為空閑時間下來,或者生活時間上,自己也可以自己找樂子呀。
可是這完全不一樣,因為這段時間是要為自己的心情負責的,例如工作上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感到郁悶,如果只是消遣,不能解決問題,而心情時間要求自己找出問題,然后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