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班的時候和同事嘮嗑,她說他們家這個月要還一萬多的信用卡。我很是訝異,據我所知,他們已經不用還房貸、車貸了,按說應該沒壓力了,怎么一下子就消費這么多呢。
原來他們平時一個月也要消費六千多,車油費(蒙迪歐,聽說很耗油,以前一個月要近兩千塊,但我覺得現在應該少很多了,因為之前他老公接送她上下班,一天來回八趟,從結婚到現在,都五六年了,直到去年買了輛電動車,才不再奔騰),給她婆婆買排骨、海魚,每月都要兩千塊,還有每到初一十五時,需要拜祭天公,買水果,她說每次都給五六百元,我是覺得有點兒夸張了,即使都買那些貴的水果,也不需要那么多吧。還有自己平時的生活費,這每月下來都要個五六千大洋的。
而這個月又多了其他費用,買了兒童座椅(之前已買過一個,我覺得沒必要再買,大寶已經六歲了,原來的座椅就可以給二寶了呀,而且一個還要一千多),還帶她婆婆去醫院檢查(拍片和藥共花了六百多),買了保溫壺(可以裝飯菜的那種,也要百來塊),超市做活動,買了油米、紙巾、洗發水等日用品也去了一千多。
聽她說完這些,我覺得消費有點兒過了,有些沒必要(比如兒童座椅),有些可以適度減少(買水果的錢,每次兩百完全夠了,而且還在農村呢,沒那么高的物價),有些可以節省的(車油費,現在有電動車,在小城上下班,完全可以騎小電驢,而他老公單位離家近,走路都可以,沒必要開車),而生活費和日用品則因人而異了。
我們的工資低,面對這樣的消費方式還是震驚到了,雖然我知道她老公是公務員,每月工資有五六千元,比我們多了近一倍,在我們小城算是蠻高的了,但我卻覺得這種消費方式并不可取。當然,有條件可以追求好的,品質有保障的大品牌,這可以理解,但也不應該這樣大手大腳消費呀,這和單身時候的月光有啥區別,量力而行才能有富余呀,不然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消費無底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