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光華讀在職MBA,通常,我們每一門課會在兩個周末上完,我通常也會等到上完后再做總結。
此外,以前這種聊感受和經驗的課程,我都會積極發言,這次我幾乎沒有舉手講話,而是認真聽其他同學的分享,我又重新認識了很多厲害的同學,聽到了很多精彩的發言,以至于我不敢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怕幼稚的言論暴露智商。
因此,這次《管理溝通》課里,有太多讓我感慨的內容,怕時間長了忘記這種感受,趕緊分享出來。
(一)修行無差別,處處是道場
這節課里,張老師有一個明確的主張:如果你內心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要輕信“山上”有高人而去避世修行,你應該找優秀的同僚聊天,啟迪思維。
張老師對于冥想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冥想其實就是讓人專注,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特意抽出時間來反思、安靜的思考,是必須要做的,但,無須把冥想看得過于神話,非得有復雜的儀式、優雅的環境才能進行。
冥想是一種形式,本質是專注思考,不該用繁雜的形式來把思考本身搞復雜了。
張老師舉例了他曾經的一個學生,現在也是某集團副總裁,一天工作結束后,他會把窗簾全部拉上,讓自己沉浸在黑暗中思考,花兩個小時梳理每天的工作。
這個過程很重要,只要我們肯花時間反思,那么根本不限于任何時間和地點。
至于參禪,他說,就更沒必要一定要“上山”了,多向身邊優秀的人請教,幾句話就能讓你茅塞頓開。
今天我們在群里也針對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同學王東說,高手有兩種:入世的牛人和出世的智者。入世的牛人比較好分辨,因為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出世的智者嘛,就難說了……
的確,你很難分辨那些“隱士”,究竟是因為太優秀,厭倦了塵世,還是只是在世俗中受到了挫敗,用逃避的方式來生活。
多和優秀的人聊天、每天花點時間安靜思考,這就是修行本身。
(二) ?永遠不要逃避問題
說起來很容易,但很多時候,人的本能卻只想逃開。
在本課的第一個案例中,一位工作業績糟糕的銷售員,上司早已動了炒他的心思,這位銷售員休病假的期間出去閑逛,和上司巧遇,“他瞥見上司從商場門口路過”,他應該怎么辦?
十幾位同學(包括我),第一反應是,避開再說。可以說這是本能反應。
更多的人選擇了,迎上去打招呼。而其中打招呼的方式又可逐步細分,包括正面回應、撒個小謊、制造偶遇氛圍等上司喊自己等等。
看起來只是一個打招呼,背后的邏輯卻不那么簡單。
老師的點評是:你看到了上司,卻不確定他是否看到了你,這是不可控的。主動打招呼,則把情況變成了可控的,這就是其中的差別。
在我這段時間的工作體會中,也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控制”二字的重要性。
無論是對流程的把控、對結果的預期,都離不開“控制”。可以說,在工作中,可控的因素越多,越有利于事情的展開。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消除一個個的不可控因素,最后讓事情按我們的預期達到好的結果。
如何實現“控制”,正視問題,不逃避,就是第一步。
雖然人的本能是要逃避,但克服自己的本能,才能實現能力的提升。
(三) ?什么溝通技巧比得上真誠?
從老師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是比較討厭用所謂的技巧去進行溝通的。
在前面那個案例中,同學們有提到,如果自己休病假又在商場碰到老板,可以撒個小謊說自己來為客戶看點小禮物什么的,老師微笑著否定了,說,如果真有此事就這么說,沒有,就別說,很容易被拆穿,讓人印象更不好。
另一個案例中,困境是“公司二把手副總裁突然要辭職”,我們討論了種種應對策略,同學老雷說,“大家都把這個要辭職的人當成了公司的棋子,可曾有人想過他的需求和感受?”
接著,老雷分享了他們公司挽留一位技術大牛的故事:該技術大牛身居要位,提出辭職想創業,老雷知道他的項目不靠譜,并沒有反駁他,而是鼓勵他去做,并且該發的分紅一分不少,還張羅幫他找投資人,并說,如果做得好,老雷也要入股。
三個月后技術大牛回來了,老雷他們照樣接納他,大牛從此兢兢業業,再無二心。
老師對此贊許之余,也告誡我們其他人:不要把“欲擒故縱”當成一種策略,你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祝福要走的人。
老師再三強調,為人處世只是一種手段,不該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四) ?隨心所欲,不逾矩
還是那個副總裁離職的案例,老師讓我們分析了該公司總裁的性格,并指出這個總裁說的每一句話,都把事情帶往了最壞的方向。
雖然溝通要真誠,但不代表說話前不深思熟慮。尤其是對于管理者,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符號的含義,絕對不可能隨心所欲,想說什么說什么。
這也是為什么越位高權重的人,越惜字如金,因為他無論說什么,都包含著大量的信息,稍不留意,就會被拿去解讀,引起各種蝴蝶效應。
總結:其實課程中的點還有很多,遠不止這2000字能記全的,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修行,成為一個心智都更加成熟的人,是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