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好友聊天,各自聊到了自己的父母。朋友還哭起來了,覺得自己的父母這些年太偏心了。哪怕嫁人了,也總想著讓女兒給他們養老。但是家里的財產卻說跟她沒關系,就給了她姐姐。
好友每次說到這個都特別傷心,他們作為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我問她:他們這樣對你,你還會給你父母養老嗎?
“會吧,畢竟他們是我的父母,我姐估計也沒有能力吧。但前提是,家里的財產必須有我一份?!焙糜颜f道,語氣里有些肯定要有點不甘。
我父母的財產給了兩個兒子,并說以后養老不需要我負責。所以我很平靜的接受了,不給我錢,也不需要我養老,我沒關系。逢年過節生日,該孝順的錢我一樣還會給,只是我心里不會像以前那樣全心全意的為父母著想了。
老家的習俗就是這樣,嫁出去的女兒不需要為父母養老,因為女兒也是要贍養公婆的。所以我的父母覺得他們有兩個兒子、兒媳婦養老,沒我這個女兒什么事,所以家里的征收款自然也沒有我的份。
我的父母和好友的父母一樣,都偏心。不同的是,他們承諾不需要我養老。征收款是他們的錢,想怎么處理,跟我也沒關系。所以,娘家的事情我也不再去參與。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都是父母的孩子呀,為什么有的孩子得到的愛就多一些,有的就會少一些。父母偏愛的孩子,大多會覺得理所當然。而那些被傾斜的孩子,也曾努力過,希望得到父母一樣的愛。可是發現即便努力,有些愛也不是對等的,只好看清這個現實也接受了。于是只能自己愛自己!
我們的父母也是愛我們的,也對我們好,但是相對于他的其他孩子而言,對我們這種好和愛還是少了許多。
自己也為人父母了,自然知道當父母的不容易,孩子多的家庭有所偏愛也能理解。認清了現實,自己心里自然有了一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