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人類最終的命運就是失控嗎?——凱文·凱利《失控》讀書筆記

《失控》創作于1994年,距今已有26年了。如今讀這本書是否還有意義?

26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初凱文·凱利在書中的預言有許多已經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移動支付、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凱文·凱利在書中引用的大量事例早已成為過去式,但是我想在這些事實背后隱藏的規律和原則依舊對當代現實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畢竟26年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罷了,時光飛逝,真理永存。

先來說說這本書的書名《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乍一聽會很悲觀,難道人類最終的命運就是失控嗎?實則不然。通讀下來會發現,凱文·凱利所謂的失控并非被動失控,而是人類主動讓位一部分的控制權給我們的制造物,給未來的機器,讓人造世界在進化的力量下,通過不斷學習,來創造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按相關概念整合的筆記

關于控制與失控:

失控: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

控制論原理:如果所有的變量都是緊密相關的,而且如果你能夠最大限度地控制其中一個變量,那么你就可以間接地控制其他所有變量。

自動控制的出現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蒸汽機所引發的能量控制;第二階段是對物質的精確控制,無論你想要什么形狀的物質,都已經不再是障礙;第三個階段是對信息本身的控制。

自動化的歷史,就是一條從人類控制到自動控制的單向通道,其結果就是從人類的自我到第二類自我的不可逆轉的轉移,第二類自我是在我們控制之外的,是失控的。

老子《道德經》中關于控制的段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投資那些具有自我適應能力、向自己的目標進化、不受人類監管自行成長的機器,將會是下一個巨大的技術進步。要想獲得有智能的控制,唯一的辦法就是給機器自由。

要想成為上帝,至少是有創造性的上帝,你就必須放棄控制,擁抱不確定性。絕對的控制也就是絕對的無趣。

控制的未來是:伙伴關系,協同控制,人機混合控制。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創造者必須和他的創造物一起共享控制權,而且要同呼吸共命運。

還有什么比賦予生命更具人性?我想我知道答案:賦予生命和自由。賦予開放的生命;對它說,這是你的生命,這是汽車鑰匙;然后,讓它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在前進的路上,一切由它做主。

關于系統:

活系統:具有生物活力特質的系統,如全球電話系統、虛擬現實世界、人工生態系統等?;钕到y具有自我復制、自我管理、自我修復和進化學習功能。

關于活系統的普遍規律:低層次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次的復雜性。如單只的蜜蜂或螞蟻是無知愚昧的群眾,但是群體聚合在一起卻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活系統是一種分布式的系統,具有四個突出的特點: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質、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點對點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了非線性因果關系。

任何活系統,經濟體、自然生態系統、復雜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免疫系統,以及共同進化系統,都具有搖搖欲墜的顯著特征?;钕到y將他們的不穩定姿態傳染給它們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而且無所不及。

超生命:超生命是一種特殊的活系統,它完整、強健、富有凝聚力,是一種強有力的活系統。一片熱帶雨林和一支長春花,一個電子網絡和一個自動駕駛裝置,模擬城市游戲和紐約城,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超生命。

在簡單的機械系統和復雜的活系統之間如何選擇:對于必須絕對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老式鐘控系統;在需要終極適應性的地方,你所需要的是失控的群件。最有利于工作的設備是由部分鐘控系統和部分群系統組成的生控體系統。

分布式系統的利與弊。利:可適應、可進化、彈性(個體行為無足輕重,小故障不會影響整體運轉)、無限性(秩序有助于創造更多的秩序,生命繁殖出更多生命)、新穎性(個體差異蘊藏著無數可能)。弊:非最優(群系統的效率低下)、不可控(沒有中央控制和絕對權威)、不可預測、不可知、非即刻(系統越復雜,喚醒的時間越長)。

包容架構(subsumption architecture):當某個系統正常運轉時,不要擾亂它;以它為基層來構建。如一個國家,先從鄉鎮開始構建,然后是郡縣,然后是州府,然后是聯邦。即使上層架構消失,下層架構仍然能正常運轉。復雜性依靠疊加而不是改變其結構而累積起來,最底層的行為并不會被擾亂。

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往往要經過數百萬年,不僅要有合適的物種按恰當的順序出現,而且還要有合適的物種在恰當的時間消失。

復雜的機器必定是逐步地,而且往往是間接地完善的。別指望通過一次華麗的組裝就能完成整個工作正常的機械系統。

均衡即死亡,正是紊亂和多變賦予了自然豐富的色彩。

地球上的所有物質都處于某種循環之中(除了些許無足輕重的輕氣體的逃逸,以及隕石的少量墜落),地球在物質上是個封閉系統。而另一方面,從能量/信息的角度來看,地球又是開放的:陽光照射著地球,信息則來來去去。

微生物——這種細小細胞構成的微型生命進行了最大量的呼吸,產生了空氣,最終供養了地球上無窮的可見生物。

“封閉”意味著與流動隔絕。“系統”意味著相互連通?!按婊睢币馕吨@喜。靜態則是生態球的常態。

生命與復雜交織,部件會死,但整體永存?;钕到y的復雜性越高,里面棲息的生命力就可能越多。

宇宙間的生態類型是:封閉系統(各星球)中的某個星系,像被鎖在鏡像瓶里的變色龍那樣瘋狂地發明著各種東西。而時不時地,從一個封閉系統中產生出來的奇跡,就會給另外一個封閉系統帶來震撼。


關于進化:

進化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它能夠超過人類的設計能力。進化能夠帶來多層次的細節,這是人類藝術家永遠不會有時間、精力或金錢來做的事。

進化作為一種工具,特別適用于以下三件事:

1、如何到達你想去而又找不到路的領域;

2、如何到達你無法想象的領域;

3、如何開辟全新領域。

學習加上進化,正是文化的一箋配方。通過學習和行為將信息傳遞給基因,是遺傳同化;反之,由基因將信息傳遞給學習和行為,就是文化同化。

我認為對于一個文化來說,最本原的動力就是復制自身以及改變環境以有利于其傳播,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催生了真正具備獲得性遺傳的拉馬克進化。進化發現,引入主動學習可以加快進化。

進化是一種自身求變、自行重組的有組織變化的架構。在自我導向下,進化自行選擇向哪里進化。

進化的工作就是通過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籍以棲身的空間來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

生物進化的7個趨勢:不可逆性(Dollo's law of irreversibility多洛氏不可逆法則,進化是不可逆的,即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退化了的機體構造或功能不再重現)、遞增的復雜性(進化朝著更復雜的方向發展)、遞增的多樣性(就更細的物種劃分來看)、遞增的個體數量、遞增的專業性(單一的生命體分化成許多做更專業事情的個體)、遞增的相互依存關系遞增的進化力。

進化系統的本質是一種產生永恒變化的機制。正所謂,變自生變。

進化之進化:對于進化之進化可做如下概述。起初,進化啟動了各色自我復制,產生足夠的數量以誘發自然選擇。一旦數量膨脹,定向的突變就逐漸重要起來。接下來,共生開始為進化的主要推動者合振蕩器,依靠自然選擇產生的變化來滋養。隨著形態的增大,對形態的制約開始形成。隨著基因組長度的增長,內部選擇開始控制基因組。隨著基因的集結,物種形成和物種級別的選擇闖入,由于生物體擁有了足夠的復雜性,行為和肢體的進化顯露出來。最終,智力萌芽,拉馬克式的文明進化取而代之。隨著人類引入基因工程和自編碼的機器人,地球上的進化將繼續進化。

我核對證據,確定進化的目標正是它自己。進化產生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成百上千萬的存在,從而為自己拓展空間,使進化成為更強大的進化者。

共同進化:不斷適應環境以滿足彼此的需求。共同進化中的生命擁有非凡的生成穩定的非穩態的能力。進化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共同進化就是多種形式的學習。在共同進化中,不用打擊他人就能贏,雙贏是共同進化模式下生命所演繹的故事。

冒出是海水養魚愛好者的行話,用來描述一個新魚缸在經過曲折漫長的不穩定時期之后,突然穩定下來的情形。系統一旦“冒出”,其自立、自穩定程度就更高,也就不再需要初創時所需的人為扶持。所有復雜的共同進化系統都需要“冒出”。

所有成功的系統都會吸引寄生蟲。在自然界中寄生蟲如此常見,以至于宿主很快就共同進化出針對它們的免疫力。寄生蟲隨之進化出騙過那種免疫力的策略。結果宿主再共同進化出抵御它們的能力。實際上這些行動并不是交替出現的,而是兩股持續相互作用的力量。

人工進化:去掉組織和毛發的遮蔽,取走棲身于其中的血和肉,將靈魂注入到電子回路中,進化的重要本質就從天生的世界轉移到了人造的世界,從原來唯一的碳水化合物領域轉移到了算法芯片中的人造硅世界。

自然進化強調我們是猿類,而人工進化則強調我們是有心智的機器。

人工進化是工程霸權的終結,進化能達到更完美的境界,但是我們必須放棄某些控制。

定向進化:在定向進化中,選擇壓力(在由變異引起的進化中,影響生物體進化方向的力量)是由培育者引導的,而不是自然。

拉馬克進化:拉馬克肯定了環境對物種變化的影響。他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原則,就是“用進廢退”(User and Disuse)和“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前者指經常使用的器官就發達,不用會退化,比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就是它經常吃高處的樹葉的結果。后者指后天獲得的新性狀有可能遺傳下去,如脖子長的長頸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長。

從數學意義上來說,拉馬克進化注入了學習的要素,個人在活著時的適應性。而經典的達爾文進化中,個體的學習并不重要。

達爾文主義:通常用以指稱以自然選擇為手段解釋地球上生命的歷史與多樣性的生物進化理論。達爾文進化論認為,新的物種是通過不間斷的、漸進的、獨立的和隨機變異的線性過程形成的。

邁克爾·科特曼:達爾文進化的問題在于,你要有足夠的進化時間??墒钦l能等上一百萬年呢?在將人工進化注入到制造系統的各種努力中,要加快事物的進化速度,一個辦法就是向其中加入學習。

后達爾文主義:后達爾文主義者不否認在進化中普遍存在自然選擇,但是除了自然選擇外,還存在其他推動進化的力量。

新達爾文主義:為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所建立,以他的種質連續學說為基礎,認為生物的進化是由于兩性混合所產生的種質差異經自然選擇所造成的后果.因這一學說特別強調種質的變異及達爾文所提出的自然選擇在進化上的作用,故稱新達爾文主義。

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是指遺傳信息從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核糖核酸)傳遞給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即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也可以從DNA傳遞給DNA,即完成DNA的復制過程。這是所有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則。信息由基因(DNA)傳遞給肉體(蛋白質),但絕不可能倒推——從肉體(蛋白質)回到基因(DNA)。

化石空白期:古猿生活的時間是1400萬至800萬年前;南猿生活的時間是400萬至190萬年前;猿人生活的時間是170萬至20萬年前。因而,我們可以看出,古猿與南猿之間有著400萬年的“空白”,南猿與猿人之間有著20萬年的“空白”。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在這兩段空白的時間里找到任何人類發展變化的過渡性生物化石。

你,曾經只有句號那么大。時間不長,就成了滾來滾去的一個多細胞球——很像池塘里的水藻。水流有力地沖刷著你,然后你長大了。你變成了海綿,變成了腔腸動物,全身就一根直腸子。吃的就是你的生活內容。你漸漸長出了感覺外界的脊髓神經;慢慢添上了用以呼吸和咀嚼的腮頜。你又長出了用以游動的和轉向的尾巴。你不是魚,而是一個扮演著魚類胚胎的人類胚胎。你在每一個動物胚胎的幽靈中潛入潛出,重新扮演了為抵達終點而必須放棄的種種可能的角色。進化,就是對選擇的屈從。要成長為新的物種,就要歷經所有你不會再扮演的角色。

甚至在你還沒出生之前——確切地說,是從受孕那一刻開始——你的遺傳信息之外的各種力量就已經通過遺傳的渠道在塑造你了。

在數百萬年中,基因組和軀體的多重穩定性維持著物種的向心狀態,其作用超過了自然選擇。而當某個物種奮力一躍,掙脫原油的穩定態時,同樣的內斂性會誘使它進入一個新的內穩態——自然選擇的影響依然微乎其微。

比進化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我們人類的位置。我們并非宇宙的中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處毫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個無足輕重的螺旋星系邊微不足道的一縷煙塵。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我們所看到的生命和社會的進步只不過是由人類的錯覺。生物學中流行的“進步階梯”或“大物種鏈”這些概念在地質學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證據。

在四十億年(也即今天)這個時間點上,地球的生命世界里滿滿地塞了大約3000萬個物種。其中某個點是人類,而遠端另一側某個點則是大腸桿菌。在這個球面上,所有點與最初生命起點的距離都是相同的,因此,沒有哪個物種優于其他物種。地球上所有生物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進化都是同步的,他們都經歷了同樣多的進化時間。說穿了,人類并不比大多數細菌進化得更多。


關于技術:

生命就是技術,生命是終極技術。隨著我們對機器的改進,它們會變得更有機,更生物化,更近似生命,因為生命是生物的最高技術。

馬克·威瑟: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它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馬克·威瑟:虛擬現實的出發點是將自己置身于電腦世界,而我想做的正好相反,我想要把電腦世界安置在你身周、身外。將來,你將被電腦的智慧所包圍。

大自然是一個有序變化的王國。而無序變化正是技術的真實寫照。無序變化的極致是“革命”——這是一種人造之物特有的激烈、間斷式的變化。


關于未來:

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而21世紀的科學是網絡式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

21世紀里最有意義的發現一定是對即將融為一體的技術和生命的贊美、探索與開發利用。

生命在生命之路上更復雜,更深入,更神奇,更處在生成和變化的過程中。

一輛汽車和一個爆炸的汽油罐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汽車的信息——也就是它的設計——馴服了汽油那種殘暴粗野的能量。

21世紀真正的風流人物是超生物學:合成老鼠、電腦病毒、工程基因、工業生態、教導式進化以及人工生命。

計算機的未來不在數字而在于聯結。這種硅基芯片的真正力量,不在于通過數字運算來為我們進行籌劃的奇妙功能,而在于通過數字開關把我們聯結在一起的神奇能力。

《文明》、《模擬城市》等仿真游戲, 拋開所有的次要動機,電腦游戲讓人上癮的全部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創造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世界。

隨著相互關系的不斷加深,隨著個體們改變并塑造著他們的世界,這個仿真世界也會愈加生機盎然。參與者們——真的、假的、超真實的,與系統共同進化成一個與其剛開始時完全不同的游戲。于是,神自己戴上魔術眼鏡,穿戴整齊,降臨到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

戴維·艾克利認為,可靠性和無故障運行時間將成為軟件首要的任務。將來,99%的原始計算機周期都將被用于維持軟件的正常運轉上,只有剩余1%將被用于執行任務。

大自然之所以能產生令人震驚的多樣性,是因為它在本質上是開放的。

約翰·柯扎指出,人類之所以追求類似牛頓的F=ma那樣簡單的公式,是因為我們深信:宇宙是建立在簡約秩序的基礎之上。

盡管大腦像并行機器一般運作,人類意識卻無法并行思考。人類的智慧有一個近乎神秘的盲點。我們不能憑直覺理解概率、橫向因果關系及同步邏輯方面的各種概念。它完全不符合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維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串行敘述——線性描述。而這也是為什么并行計算機必須被進化而不是被設計出來:因為在并行思考的時候我們都成了傻子。計算機和進化并行地思考;意識則串行思考。

如果預先確定了一臺機器的組織結構,也就預先確定了它能解決怎樣的問題。理想的機器是一臺通用問題解決機,一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機器。這就意味著它必須擁有一種開放性的結構。

每當我們成功地使人工生命達到生命所定義的標準時,生命的定義都會被擴充或被改變。

魯迪·魯克爾:目前,普通的計算機程序可能有一千行長,能運行幾分鐘。而制造人工生命的目的是要找到一種計算機代碼,它只有幾行長,卻能運行一千年。

斯圖亞特·考夫曼:一旦你問對了問題,就有可能找到某種答案。

我之所以探詢預測未來的問題,是因為預測是控制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尤其適合分布式系統的控制形式。通過預期未來,活系統能夠改變其姿態,預先適應未來,以這種方式掌控自己的命運。約翰·霍蘭德說:復雜自適應系統所做的,就是預測。

幾乎可以明確地說,“活系統”——獅群、股票市場、進化中的種群、智能等,都是不可預測的。

根據混沌定律,初始秩序可以分解為原不可預測性。你無法做遠期預測。根據混沌定律,那些看起來完全無序的東西,在短期內可以預測。你可以做近期預測。

三件對于預測未來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你可以抽取混沌系統內在的固有模式,取得良好的預測。

其次,進行一次有用的預測用不著看得太遠。

第三,即使是一點點有關于未來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看得遠并不意味著看得好”。當你埋首真實世界的復雜性時,少有清晰界定的選擇,不完全的信息又蒙蔽了所有的判斷,這個時候,要評判過于遙遠的選擇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了。

正面意義的短視:與其花費數年的時間去搞一本預測一切可能發生狀況的公司員工手冊——它在付印之際就過時了——不如采用那種有正面意義的短視,也不要去想那么遠,這顯然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先設計出一些一般的指導原則來應對那些看起來一定會在“下一步”發生的事情,等那些極端事例真的發生的時候再來應付。

預測公司的算法就是抓住飛逝的一點點秩序,然后利用這個轉瞬即逝的原型來掙錢。預測公司真正擁有的,不過是時間上的領先。

被證實為正確的長期預測顯得如此之少,因此以統計的眼光看來,滿眼都是錯。而根據同樣的統計計量,正確的短期預測是如此之多,因此所有的短期預測都是對的。

席奧多·莫迪斯1992年的著作《預測》對預測的功用和可信性情況的精確總結,莫迪斯提出了在人類互動的更大網絡中建立有序性的三種類型。每一種都在特定的時間構成了一個可預測性范圍。不變量:對所有優化其行為的有機體來說,自然的、無意識的趨勢逐漸向其行為中注入了隨時間推移極少變化的“不變量”。尤其人類,是最有資格的優化者。比如在人生中,總有一部分時間會用來烹飪,旅行,打掃衛生,不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成長曲線:所有成長的東西,都擁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就是形狀為S形曲線的生命周期:緩慢地誕生、迅速地成長、緩慢地衰敗。循環波:按照莫迪斯的說法,自然界的循環現象能給運行其間的系統注入循環偏好。如經濟學家康德拉基耶夫發現的56年經濟周期、阿諾夫·古儒柏發現的基礎設施更換的56年周期,有人認為它來自于56年的月亮運動周期,或者是第5個以11年為周期的太陽黑子周期,甚至還有人將其歸結為人類隔代周期——因為每個28年期的代群都會偏離其父輩的工作成果。

控制論學者諾伯特·維納曾經殫精竭慮地要說明反饋控制的巨大力量。因為要預見未來,你就必須了解過去。沿著反饋回路不斷沖擊的過去,給未來提供信息,并控制未來。

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不管這環境是渾濁還是清澈,能夠預測未來的系統都更可能存續下去。邁克爾·康拉德寫道:“歸根結底,適應性,就是利用信息來應付環境的不確定性?!备窭赘昀铩へ愄厣瓌t用電報文體簡潔地說:“適應就是以萬變求不變。”一個系統(根據定義是不變的)適應(變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存續(不變)。

歸根結底,揭示未來不僅僅是人類的向往,也是任何有機體,也許還是任何復雜系統所擁有的基本性質。有機體存在的目的就是揭示未來。

我給復雜系統的工作定義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東西”。也許有人會問,那么:復雜系統跟自己說些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它們給自己講未來的故事,講接下來也許會發生的故事——無論這個“接下來”是以納秒還是以年計算。

科學知識是一種平行的分布式體系。沒有中心,沒人處于控制地位。其中容納著無數智慧的頭腦和分散的書籍。它也是一個網絡,一個事實和理論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共同進化的體系。

我們共同了解的很多科學知識都發源于一些小的領域,而在這些領域之間卻是大片無知的荒漠。我可以將現在的觀察數據解釋為由正反饋和吸引子帶來的結果。一點點知識就可以闡釋周圍周圍的許多現象,而新的闡釋又啟發了知識自身,于是知識的角落迅速擴大。反之亦然,無知生無知。一無所知的領域,人人都避而遠之,于是愈加一無所知。結果就出現這樣一幅凹凸不平的圖景:大片無知的荒漠中橫亙著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知識山峰。

對沒人感興趣的問題驚訝不已,或者對于沒人認為是問題的問題驚訝不已,這也許是一個更好的科學進步的典范。

當寫到某些我不懂的事情時,我會與之較勁,認真研究,或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直到能理解為止,然后重新提筆寫下去,直至被下一個問題難住。之后,我會重復這個過程,周而復始。

應用科學,特別是知識的應用科學,塑造了我們的思想。由每種應用科學創造的可能空間給予某種類型思想產生的機會,同時阻止其它類型思想的產生。黑板讓使用者可以再三修改、擦除,從而促進了隨心所欲的思考以及自發行為的產生。用羽毛筆在寫字紙上書寫要求你小心翼翼、注意語法、整潔、克制思考。印刷的頁面征集的是反復修改過的草稿,還需要打樣,復核,編輯。而超文本激發的是別樣的思考方式:簡短的、組合式的、非線性的、可延展的,合作的思考模式。正如音樂家布萊恩·伊諾在寫伯爾特的作品時寫到,“(伯爾特的理論)是說,我們組織寫作空間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組織思想的方式,最終成為我們考慮世界必須組織自身的方式?!?/p>

由因特網的多維空間激發出來的思想方式,趨向于培育非教條的實驗理念,培育妙語連珠的全球化觀念,培育跨學科的綜合體以及天馬行空又充滿感情的反響。

網絡重新調整了印刷書籍的寫作空間,在新的空間,許多寫作風格和寫作方式比油墨印刷更奔放,更復雜。

與此同時,網絡空間的這種特殊形式也塑造了我們。后現代主義者隨著網絡空間的形成而崛起絕非巧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統一的大眾市場(工業化迅猛發展的后果)已經分崩離析,讓位于小型利基的網絡(信息化潮起的結果)。這種碎片的集合體是我們現有的唯一完整無缺的方式。商業市場、社會習俗、精神信仰以及種族劃分和真理本身的殘片分裂為越來越細小的碎片,構成了這個時代的特征。我們這個社會是碎片混戰的場所。這幾乎就是分布式網絡的定義。伯爾特又寫道:“我們的文化本身是一個廣闊的寫作空間,一個復雜的象征性結構……正如我們的文化由印刷書籍時代進入計算機時代,它也處于由分層次的社會秩序過渡到我們或許可以稱為’網絡文化’的社會秩序的最后階段?!?/p>

網絡中沒有知識的中央管理者,只有獨特觀點的監護人。人們如今身處高度連接又深度分裂的社會,不可能再依賴中心標準的指導。人們被迫進入現代存在主義的黑暗中,要在互相依賴的碎片的混亂困境里創造出自己的文化、信仰、市場和身份特征。傲慢的中心或潛在著“我是”的工業圖標變得空洞乏力。分布式的,無領導的,自然出現的整體性成為社會的理想。

思考的可能方式的空間有多大?思考的空間也許很遼闊,也許狹小有限。我敢斷言,當人工智能真正出現的時候,它會是智慧的,但不會十分類似于人類。它將屬于許多非人類思考方式的一種,也許能填充思考空間的寶庫。這個空間也將包含我們人類根本無法理解的某些思考類型。但我們仍可拿來一用。非人類的認知方法會為我們提供超越并失去我們控制的美妙結果。

大自然用以無中生有的九條規律:

分布式。蜂窩的意識,經濟體的行為,超級電腦的思維,還有我內在的生命都分布在眾多更小的單元上(這些單元自身可能也會被再分布)。

自下而上的控制。全面控制必須由自身最底層相互連接的行動通過并行方式來完成,而非出于中央指令的行為。

遞增收益。每當你動用一個構想,一種語言,或者一項技能時,你都在強化它、鞏固它并使其更可能再被利用。這就是所謂的正反饋或滾雪球。成功孕育成功。

模塊化生長。創造有效的復雜系統的唯一途徑就是先從一個有效的簡單系統開始。

邊界最大化。多樣性垂青于那些天高皇帝遠的邊遠之地,健康的邊緣幾乎總是創新的源泉。

鼓勵犯錯誤。“犯錯和越軌,皆為上帝之安排,”詩人威廉·布萊克這樣寫道。無論隨機還是刻意的錯誤,都必然成為任何創造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求最優,但求多目標。與其費勁將任一功能最優化,不如使多數功能“足夠好”。

謀求持久的不均衡態。好的創造就猶如一曲優美的爵士樂,不僅要有平穩的旋律,還要不時地爆發出激昂的音節。均衡即死亡。

變自生變。要做到從無中生出最多的有,你就必須要有能自我變化的規則。

在即將到來的新生物時代,所有我們既依賴又擔心的事物將會是天生的多于人造的。而今我們有了電腦病毒,神經網絡,生物圈二號,基因療法以及智能卡——所有這些人工構造的產品,,聯接起了機械與生物進程。將來的仿生雜交會更令人困惑,更普遍,也會更具威力。我想,也許會出現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有變異的建筑、活著的硅聚合物、脫機進化的軟件程序,自適應的車輛、塞滿共同進化家具的房間、打掃衛生的蚊型機器人、能治病的人造生物病毒、神經性插座、半機械身體部件、定制糧食作物、模擬人格、以及由不斷變化的計算設備組成的巨型生態。


經濟學原理: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是一種帶有博弈性質的心理活動,體現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個人主義和道德主義的關系。行為主體面臨選擇的兩難境地時,往往會趨向于考慮相對利己但是不利于集體最大利益的方式。雖然這種困境本身只是屬于模型的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例如市場化條件下常見的關稅戰和廣告戰等,企業家在制定經營策略時更多的是衡量自身的損失最小化,而不是尋求合作以維護集體利益。針對這一困境,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提出互惠策略以更好地整合個體資源,達到“1+1>2”的整體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零和博弈: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游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如象棋、撲克、賽跑。

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它區別于零和博弈。在經濟學研究中比較有用。 在這種狀況時,自己的所得并不與他人的損失的大小相等,連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傷害他人也可能“損人不利己”,所以博弈雙方存在 “雙贏”的可能,進而達成合作。如囚徒困境、經濟系統、網絡。

在零和游戲中你總想隱藏自己的策略,但在非零和游戲中,你可能會降策略公之于眾,這樣一來,別的玩家就必須適應它。

正和游戲:贏家所得比輸家所失要多,或者沒有輸家,結果為“雙贏”或“多贏”。

一個純粹網絡化的公司,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分布式(商業不再是在某個單一的地點進行,公司總部不在一個地方。最合理的解決方案是8到12人的團隊在同一個地點工作)、去中心化(一個百分百網絡化的公司只需要一個辦公室就能容下所有的專業人士,并通過網絡與其他獨立團體相聯結)、協作性(企業在某個業務上合作,同時又在另一個業務上競爭)以及可適應性(從產品到服務的轉移)。

新型網絡經濟的特點:分布式核心(公司的邊界變得模糊)、適應性技術(如果不能達到“實時”的要求,你就完蛋了)、靈活制造(需求量更少的商品可以利用更小的機器在更短的周期內生產出來)、批量化定制(所有的產品都是按照個人需求生產,但是卻按照大批量生產的價格來銷售)、工業生態學、全球會計(零和游戲變成正和游戲)、共同進化的消費者(產品隨著消費者的進化而得到進化)、以知識為基礎(數據是廉價的,將知識運用到數據上才是無價之寶)、免費的帶寬(接入是免費的,但是接入與不接入的選擇將會非常昂貴)、收益遞增數字貨幣、隱性經濟(創造性不斷得到擴展)。

網絡文化中還會涌現出一種全球意識,這種全球意識是計算機和自然的統一體,它是無形的,掌握它的只有它自己那只看不見的手。

傳真機效應如果只有你有傳真機,那它就是廢物。但是,這個世界上每多一臺傳真機,每個人手里的傳真機就越有價值。這就是網絡的邏輯,也叫做收益遞增定律

從經濟上來講,對于一個專利擁有者來說,你什么都不用做(因為盜版和傳播都有別人代勞了)就有上百萬人使用你的專利,討論學習產品的奧妙和優點,然后等到他們想要用最好的產品的時候,就來排隊買你的東西。

經濟學家認為,只有把產品當作服務來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你賣給顧客什么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顧客做了什么。這個東西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與什么相關聯。

在網絡式經濟中,研發新產品的費用主要源自生產流程的設計,而非產品設計。網絡經濟的未來在于設計出可靠的流程,而非可靠的產品。

所謂缺陷是指被交付出去的錯誤,而在交付之前被修正的錯誤,不能算是缺陷。零缺陷設計的任務就是盡早發現錯誤,盡早改正錯誤。真正的改進在于盡早發現產生錯誤的原因,并盡早清除。如果一個工人總是插錯螺栓,那就設置一個防止插錯螺栓的系統。犯錯的是人,處理錯誤的則是系統。另一個方法是對復雜軟件進行模塊化,把每一個功能限制在一個可掌控的單元內,這樣即使一個對象崩潰了,程序的其他部分也能繼續運轉。

自然通過犧牲簡潔性來換取可靠性,零缺陷軟件的代價就是它的“過度設計”。

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了鏡像的世界。時尚正是蜂群思維對自身映像的反應。在21世紀,市場營銷就是面鏡子,而全體消費者就是變色龍。每個消費者都將成為反射鏡像與反射體,既是因,也是果。

在一個由無限信息構成的無序網絡中找到合適的消費者成為網絡經濟時代的新游戲。

網絡把隱私從道德領域轉移到了市場領域——隱私成了一種商品。隱私是與普通信息極性相反的信息,它是一種“反信息”。

在所有東西都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世界,聯結、信息還有知識都非常便宜,貴重的反而是那些隔離、反信息和零知識。等到帶寬免費,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十億字節的信息交換的時候,不想通訊反倒成了最困難的煩事。

信息想要的是自由地流動和復制。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節點組成的網絡世界中,成功屬于那些順應信息復制和流動主張的人。

網絡化信息的自然本質:讓拷貝流動起來,然后按照每一次使用收費。

按次付費這個難題一直糾纏著信息經濟。問題是,人們不愿意為他們還沒有看到的東西預先付錢。可以通過試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把價格昂貴的大塊數據分成便宜的小款數據。人們對這種少量低價的信息已經做好了預先支付的準備,尤其是以看不見的方式從戶頭里扣除的時候。

貨幣會隨著互聯網延伸而擴展,信息流動到哪里,貨幣肯定會緊隨其后。

數字貨幣對網絡經濟的影響:加速度、連續性(支付與使用同時發生)、無限互換性(數字貨幣可以在任何介質中遷移)、可達性(電子貨幣能打破金融機構的壟斷)、私有化(傳統貨幣被官方壟斷,而電子貨幣會成為私有體制的工具)。

電子貨幣的本質——無形、快速傳播、廉價以及全球滲透,很可能會造就無法抹除的隱密經濟。而加密是必要的反作用力,防止互聯網不加限制地聯結。


一些概念:

新生物文明:自然王國和人類王國正在融為一體,機器正在生物化,生物正在工程化。

卡夫卡式噩夢:弗蘭茨·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現出的一種毫無邏輯、茫然無從、瑣碎復雜的精神狀態。

布拉斯悖論:為已經擁堵的網絡增加線路只會使其運行速度更慢。

蜂群思維:蜂群思維是一種集體思維,是指由許多獨立的單元高度連接而成的一個活系統,現常用于計算機和互聯網領域。蜂群是去中心化的,由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控制,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

滾雪球效應/報酬遞增法則: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得到的越多。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它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證實了事物的發展具有復雜性。

受控無政府狀態(controlled anarchy )通過設定一套規則,讓大多數人們認同并遵守這套規則,恰當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不需要一個中央管理機構的治理模式?,F在普遍認為維基百科即采用這種模式。

蓋亞假說:英國大氣物理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和微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共同推進了“蓋亞假說”,認為生命通過與地殼、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尤其是大氣的構成和氣候變化,對地球表層產生了穩定的影響結果。有了這樣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生命就能夠在這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而這種條件本來可以在沒有自我調節的行星上令生命不復存在。

熵:熵(entropy)反映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一個系統越混亂,其熵就越大;越是整齊,熵就越小。熵增加原理指的是一個孤立系統內的自發過程,都是從朝越來越混亂的方向發展,意思是向熵增加的方向發展。負熵(negentropy)代表的是有序。

生物圈二號工程:生物圈2號(Biosphere 2)是美國建于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為了與生物圈1號(地球本身)區分而得此名,它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是愛德華·P·巴斯及其他人員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閉生態系統。

羅伯特·福羅什將工業生態定義為:在工業生態系統中,能源、材料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廢物產出量降到最低,而一道工序的排出物稱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工業生態系統的運作恰恰類似于一個生物生態系統。

巴別塔圖書館:《巴別圖書館》(Babel Library)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創作與1944年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融合了許多宗教和哲學的觀點,努力地無限接近卻似乎永遠無法達到永恒真理。

反混沌(antichaos):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稱為反混沌過程,混沌會毫無理由地產生秩序,也即無序之有序。

熱力學四大定律:

熱力學第零定律:如果兩個熱力學系統均與第三個熱力學系統處于熱平衡,那么它們也必定處于熱平衡 。也就是說熱平衡是傳遞的。熱力學第零定律是熱力學三大定律的基礎,它定義了溫度。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一個系統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于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的能量的多少。

熱力學第二定律:克勞修斯表述,熱量可以自發地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地從溫度低的物體傳遞到溫度高的物體;開爾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并將這熱量完全變為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熵表述:隨時間進行,一個孤立體系中的熵不會減小。

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時,所有純物質的完美晶體的熵值為零。 或者絕對零度(T=0K即-273.15℃)不可達到。R.H.否勒和E.A.古根海姆還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另一種表述形式:任何系統都不能通過有限的步驟使自身溫度降低到0K,稱為0K不能達到原理。

卡諾第二定律:所有秩序都終歸于混沌,所有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于平淡,所有結構都終將自行消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