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作者周嶺
? 這本書還是看《掌控習慣》被吸引來的,看了書評之后更是吸引我進行閱讀,就像韓寒所說的“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但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是自制力差嗎,還是命中注定?這本書告訴我們了答案,只有兩個字:“改變”。
? 就我個人而言,看了很多工具書,像《非暴力溝通》,《微習慣》等等,當時看的時候貌似恍然大悟,對作者佩服的五體投地,然而僅僅是看過了,對理論有了了解,但是卻并未做出改變,沒有把理論應用到實際上,“實踐出真知”不無道理,只是明白大道理口上說我要改變,然而行動卻和往常一樣毫無變化也就有了“偽勤奮”,很快看完的書也就忘了,讓自己當初恍然大悟的觸動點也所剩無幾。? 自己也找到了自己多年來困擾自己的效率低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要勞逸結合,注重輸出,不能只進不出。這大概也是我們國家現在那么重視學生社會實踐的原因吧,要用自己學到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正所謂“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行動起來吧
本書作者上篇主要通過內觀自己的大腦,介紹人腦,潛意識和元認知對我們的影響,下篇主要告訴我們要通過借用外力即專注力,學習力和行動力以及情緒力來實現自己的“認知覺醒”。
? ? 可以應用到實踐中的行動清單
* ?? 解決焦慮的方法:其一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其二就是提高自己能力
* ?不要被習慣所支配
* ?要有足夠的耐心:
? ?讀書或者學習之后要按照理論形成自己的行動清單,要及時做出改變
? ?堅持量變引起質變原理,不要急功近利,急于看到效果
? ?一旦覺察自己開始失去耐心了,就溫和地對自己說:“你看,我身體里那個原始人又出來了,讓他離開叢林到城市生活,確實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時刻提醒自己該有的享受一點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
? ?告訴自己暫時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會有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時間專門玩手機,想怎么玩都行。”
? ?要想辦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義和好處
* ?利用潛意識
? ?想到底是什么讓自己煩躁不安?是上臺演講、會見某人,還是思緒紛亂?·具體是什么讓自己恐懼擔憂?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某事發生?·面對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把煩惱寫下來
? ?戰勝恐懼的方法是直面恐懼
? ?對自己薄弱的地方進行練習,如錯題筆記
? ?花費更多的腦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擁有足夠清晰的目標。我們要把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于“沒得選”的狀態。
? ?利用熔斷讀書法,讀書時一旦看到有啟發的內容,就觸發熔斷點,立刻停止讀書。停止讀書之后做什么呢?圍繞這個觸發點對自己提問。
? ? ? ·為什么剛才這個點讓我有啟發?
? ? ? ·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
? ? ?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是被某件事擊中,“動了感情”,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追問原因。·為什么這個電影橋段會讓我感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個產品讓我這么喜歡?是什么讓它與眾不同?·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這段劇情了
? ?找出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但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這個就是中間地帶,是你能夠進步最快的地方。
? ?只取一個全書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盡可能去實踐、改變。這樣讀書不僅收獲更大,而且也不會焦慮。
? ?捕捉感性思維的方法
? ? ? ? ? 1)最觸動自己內心的
? ? ? ? 2)總是縈繞心頭的
? ? ? ? 3)下意識第一反應(直覺)
? ? ? ? 4)夢境
? ? ? ? ? 5)身體反饋
? ? ? ? 6)直覺
* ?利用元認知
? ?“飛”到更高處去反觀自己。主動開啟第三視角、開始持續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 ?對自己“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
? ?如何獲取元認知
1)學習前人經驗
2)學習自己過去的經驗
3)運用靈魂伴侶監控自己的思維
4)冥想,專注于自己的呼吸
? ?監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將其集中到自己需要關注的地方。
? ?“五秒鐘法則”,就是醒來后大腦還不清楚,我們可以在心里默念12345這五個數,讓大腦清醒,明白自己的目標所在,避免拖延。
?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后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 ?迷茫時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分清主次
?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讓感受回歸行動: 跑步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體會抬腿擺臂、呼吸吐納和迎面的微風;睡覺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感受身體的緊張與松弛;吃飯時,把感受收回來,感受每一口飯菜的香甜,體會味覺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不要第一口還沒吃完就急著往嘴里塞第二口飯菜。
* 保持專注的方法
?A. 審視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動吸引還是主動選擇?
B. 審視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還是極度專注?
C. 審視自己的練習量——是淺嘗輒止還是大量投入?
?刻意練習的方法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有效監控及時反饋
* ?利用學習
一在舒適群邊緣
?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
?所有問題只找主觀原因。
?盡量在有約束的環境下
?像跑馬拉松一樣,前期保持體力后期沖刺
?始終保持高密度思考
?充分利用暗時間保持學習的連貫性
?要勞逸結合
?利用費曼學習法,把抽象的概念用自己的言加以解釋
?在運動后的1~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復雜技巧的體力活動,諸如舞蹈、鋼琴,以及參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這么做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讓自己變聰明
二深度學習
?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形成主動學習
?讀書注重輸出
?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
?深度學習有以下3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通過讀經典、讀原著,甚至讀學術論文是盡可能獲取并親自鉆研一手知識。
?盡可能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每讀完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就用寫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語言重構出來,盡力結合自身經歷、學識、立場,去解釋、去延伸,而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的要點進行羅列
?對生活進行反思,提煉出經驗
?專注于深度學習,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注意深度學習之下的廣度
三利用關聯
?讀書的三個步驟: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通過開始寫作,逼迫自己把所學的知識關聯起來
?通過明確的目標或強烈的需求,只獲取與自己有關的知識
?如何獲取關聯能力
(1)有足夠的熱愛和投入,有極致的專注和思考
(2)多走走、多看看,多閱讀、多反思豐富自己的閱歷
(3)保持好奇心
?但凡收獲一個感悟、了解一個觀點或是學到一個知識,只要觸動了自己,就要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辦法就是主動關聯到別處,并讓自己的行動發生改變。
?時常問自己: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
?主動運用它、傳遞它,讓它不再隱藏、不再模糊
四 建立個人認知體系
?學習那些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知識
?只學習讓自己觸動的,在自己認知能力范圍內的,不要貪心全盤接收
?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向外擴展自己的能力圈
?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他人的知識體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
?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后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主動關聯和強化新知識進行實踐
五妥善利用打卡
?規避認知閉合需求,體驗過程
?專注于學習成長活動本身,體會其中的樂趣
?在任務設置時要使用新策略:設下限,不設上限,利用微習慣
六進行反饋輸出
?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給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盡力打磨作品并輸出
?冷靜客觀地對待打擊,認真對待批評
?通過自我測試主動制造反饋,自測
七勞逸結合
?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來主動休息
?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因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動停下來調整片刻。
?利用番茄工作法:先極其專注地工作25分鐘,然后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往復。
* 利用行動力
?一天最初的選擇要正確:行動存在慣性,早起的第一件事影響著我們一天,所以早上要去背單詞
?利用注意力的增強回路,在早晨做正確的選擇,做最重要的事
* 利用清晰力
?把目標細化、具體化以增強行動力
?當我們絞盡腦汁去想卻仍然想不清楚的時候,就要依據前人的假設先行動起來
?不能依靠低維度的認知和經歷,來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時刻提升自己認知水平
?主動斬斷幻想、專注一點、靜心行動
?我們要專注、要持續行動,直到突破閾值,這樣才能看到更高層次的風景
?如果你覺得別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后篤定地行動
?不能一直觀望等待,要知行合一
?要經過大量的練習,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
*? 利用情緒力
?避免稀缺心態導致的短擇
?盡量不要在有壓力時候做選擇
?如何提高心智帶寬:
1不要貪心,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讓自己的選擇變狹窄。
2主動安排娛樂活動。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時主動安排娛樂活動,盡量保持日程的閑余
?如何才能獲取心智帶寬
1. 環境覺知,理智選擇,要承受住壓力做理智選擇。
2. 目標覺知,少即是多,選擇最重要的事情。
3. 欲望覺知,審視決策,當自己想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回想第2條
4. 情緒覺知,謹慎決定,留意自己情緒,要平和理智時候做決定,不要在情緒波動時做決定
5. 閑余覺知,自我設限
?腦袋里一團亂麻的時候,坐下來,拿出筆和紙,把心中的念頭全部列出來
?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
?解決壞情緒要 有“向下兼容”的意識多角度看問題
?如何擺脫單一角度?
一是勤移動。(多換不同人角度)如果陷入悲傷,無法自拔,那就假設自己處于十年之后,用未來視角反觀現在,你會發現當下的悲傷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收起情緒好好干活。
二是善學習。(找到更多的視角)
三是要開放。(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自以為是)(溝通——事實+自我感受)
四是尋幫助。(借助外部視角)
五是多運動。
六是常反思。(寫出來進行自我對話)通過寫作撫平自己的內心,給自己帶來一次心靈的舒緩
?主動選擇和掌控所做的事情,產生內在動力,獲取幸福
?運用動機轉移方法: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
?把閱讀想成與智者聊天
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于我們看待它的角度
?在睡眠后的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
?利用普瑞馬法則抓住早上7點左右工作效率高的時間做最困難的以激發動力
?通過想通認知來提高行動力
?早起可以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羅列全天的工作,對它們進行排序
?早起中午可午休半小時
?提前做好早起的一切準備工作,防止給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預案
?利用冥想,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說,讓7個小球同時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個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來即可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堅持高密度思考
* ? 復盤反思
?記錄日常反思自己的時間都用到哪兒?
?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
復盤的方式也極為簡單,通常只需3點:
①描述經過——以便日后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②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啟發;
③改進措施——盡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對于腦中乍現的靈感,要及時記錄
?反思的最終目的是改變,所以要盡可能提煉出具體可操作的認知點和行動點,以指導未來的生活
?把最重要的行動點單列出來,時不時地看一眼,可以保證我們能持續地行動下去
?一定要在閱讀后72小時內執行行動
如果你想要的東西還不存在,那就親自動手將它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