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備老師《觀滄海》1加X閱讀教學
活動一:朗讀詩歌
一讀,讀準字音,讀準二二節奏
二讀,每行詩歌的最后一個字讀得飽滿,響亮,學生讀,讀得鏗鏘有力,因為每一行的最后一個字大多都是仄聲,自由朗讀,再體會
三讀,改寫比讀,把《觀滄海》改成七言詩(東臨碣石觀滄海,水波蕩漾山島聳,草木叢生洪波涌,日月星辰出其中),比較七言詩和四言詩在音韻上有什么不同?
總結,四言詩特點,音節短促,富有節奏感和平衡感,這首詩剛勁有力,音調鏗鏘。
活動二:想象畫面
1、曹操觀滄海,觀……(學法:結合注釋,疏通詩意,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給自己聽)
(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注意寫景方法的總結,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
2、曹操眼中的滄海,……
(曹操眼中的滄海生機盎然,秋天往往是蕭瑟、肅殺、凄苦的,馬致遠筆下就有“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而曹操筆下的秋天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小結:詩歌中的景物是帶著作者情感的景物,是有意味,有情感的形象,即意象,品讀意象,是讀懂詩歌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之后在賞讀詩歌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堅守“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原則,心中有什么,詩人筆下就有什么。那么曹操是在什么情形下寫出這首詩歌的呢?知人論世,補充背景資料。
(1)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后,逐漸統一北方但東北方的烏等少數民族經常騷擾邊境。建安十二年,曹操毅然北征烏,并取得勝利,鞏固了后方,為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奠定了基礎。歸途中,他登上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2)曹操率大軍北征烏桓途中,遭遇連日陰雨加上洪水頻發,道路泥濘,根本無法行軍,將士疲憊不堪。后來一個叫田疇的人獻計走一條荒棄的小路,當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曹軍連續行軍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曹操“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烏恒兵力遠勝于曹軍,大將張遼主動請纓,勇戰烏桓,取得勝利。戰后回到鄴城,曹操下令徹查并重賞當初勸諫他不要征討烏桓的人。(《三國志武帝紀》)(重點信息,紅色重點標記)
學生讀完,讓學生討論,曹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險勝,又統一了北方,在觀滄海的時候。僅僅是滄海嗎?
活動三、體會情感
曹操觀滄海,觀的不僅是滄海,也是……
(雄心壯志,統一天下)
小結:身經百戰,歷盡萬險,不失英雄志向,我想,曹操是海,他如大海一樣“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設計意圖:朗讀詩歌,描繪畫面,品析詩歌意象,為之后的詩歌教學奠定基礎。
活動四、聯讀探究,品意象
1、曹操《短歌行》,先朗讀,出示譯文,核心意象“青青子衿”,改用《詩經》里的句子,也出示翻譯,在《短歌行》里,曹操思念的是自己的心上人嗎?當然不是,設計活動,讓學生說話。賢能的人啊,……(賢能的人啊,我不能一個一個登門拜訪,你們主動來投奔我吧,賢能的人啊,因為你們的緣故,我心心念念,夜不能寐呀,賢能的人啊,我思念你們,就像女子思念心愛的男子一樣啊)
小結:曹操引用詩經子衿當中的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對賢才的渴望。那么這種渴望賢才的胸襟,在《觀滄海》當中,有沒有體現呢?讓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來說“我想曹操是海,他……”
英雄王者,最終也逃不過歲月的魔掌,寫《觀滄海》《短歌行》的時候,曹操已經五十多歲了,面對時不待我的壓力,曹操是怎么說的呢?請大家共讀《龜雖壽》。
2、略讀龜雖壽,析意象
在這首詩中,曹操用到了“神龜”“騰蛇”“老驥”“烈士”四個意象,你覺得哪一個是表達他思想的核心意象呢?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是“老驥”和“烈士”
兩個意象,曹操以老驥自比,以烈士自稱,曹操寫這首詩是說,誰不逃不過時間的魔咒,最終都要消亡,人生有限,那如何對待有限的人呢,曹操這樣回答,引導學生反復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讀完之后,還是用剛才的句子,我想,曹操是海,他……,來說,曹操是海,他有大海一樣的生命激情,這種激情。觀滄海當中是不是也有句子是這樣的意味呢?讓學生找,寫景的句子,哪一句都可以。
活動總結:品讀意象,讀懂詩歌,讀懂詩人情懷。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吞吐日月的政治抱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招賢納士的廣博胸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心憂天下的王者之風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曹操《善哉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詩歌走進了詩人曹操的精神世界,我們生活在許昌,生長在曹操的許昌,生長在曹魏因許而昌的土地上,我們身上,最應該繼承曹操海一樣的大氣象,大格局,大情懷,同學們,如果選擇一句詩作為座右銘,你會選擇其中哪一句呢,請大家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話,我想我是海,我想要……,讓學生選擇剛才朗讀的詩句來說,只讀詩句,不做具體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