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圈已經(jīng)被李詠因癌癥去世的消息刷屏,心痛著銀屏上陪伴我們的主持人,就這樣離開了。一時間,所有的群,大家似乎都在討論和癌癥相關的話題。
我也轉發(fā)給老李,附加了一句,“拿錢換命的人,請看看,我們有的時候以為自己會活很久,沒有想到,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奪走一切”。
老李和大多數(shù)中國男人一樣,永遠抱著生活必須先苦后甜,今天的苦逼是為了明天的幸福這樣的念想支撐著,一次次加班,一次次外派,如今常駐北京,離開家庭,過著和老婆孩子分離的生活。
夏天我去北京探望他,發(fā)現(xiàn),拿著幾百萬年薪的他,蝸居在北京一個小破出租屋里,冰箱里全部是發(fā)霉的菜,因為長期熬夜加班,頭頂也快禿了。北京的夏天接近40度的氣溫,他還蓋著冬天的被褥,原因是,反正將就著,也不是自己的家。
我氣得二話不說 就去超市給他買了新的空調被,給他買了新鮮的蔬菜水果酸奶果汁填滿冰箱,做了豐盛的飯菜,我說:你此刻連當下都活不好,又有什么能力能擁有幸福的明天。
前段時間,曉松去趟北歐,回來寫了篇文章,題目是《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丑陋》
“在丹麥和瑞典待久了,我越來越覺得,這兩個國家真的很有意思。這里的人不聊金錢,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讀過什么名校。“
高曉松坦言:”到了北歐沒幾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說話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很丑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跟人鉤心斗角,跟北歐人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
曉松說,在丹麥,人們出行就是騎一輛自行車,在瑞典,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在美國,一個人如果有一艘游艇,大家都覺得他特別厲害,但在瑞典,幾乎人人都有一條小船,大家開著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么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啟動發(fā)動機,把船開出去,過著非常安逸、與世無爭的日子。
想想北歐人幸福的生活,再看看中國不斷攀升的癌癥率,反思一下,生活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措x健康和幸福越來越遠?
01
中國人過著越來越繁忙的生活
北歐人只關心今天過得幸不幸福
李詠得癌癥,是和他長期得壓力有關,還是生活習慣相關?不要說社會名人,中國每一個中年老百姓每天睜開眼就是壓力,工作、家庭、孩子、車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根本就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片刻。
有些人說,這都是窮惹的禍,等我有錢,我還用過這種生活嗎?
真的是如此么?前段時間和一個整形醫(yī)生吃飯聊天,他說他最近失眠特別厲害,整個人焦慮得快要發(fā)瘋了。我詫異,以他年薪上千萬得收入,焦慮個什么,他說:哎呀,你搞不清楚,沒錢用啊,你給我十個億,我就能睡得著了。
對比之下,北歐國家沒有高樓大廈,人們穿著樸素,開著舊車,吃著簡單的食物,每天晚上七點以后街上就靜悄悄地,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也沒有超級奢華的消費刺激著人的神經(jīng)。
北歐人的不攀比不講排場,只關注當下,用極簡的生活理念享受著美好的當下,高曉松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名氣和才氣在那兒完全排不上用場。在北歐,你穿愛瑪仕或者穿優(yōu)衣庫,他們都不會有羨慕或者鄙視的目光。他們只會關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適與否。
北歐國家人少地多,但道路卻明顯比德國要窄。在城市里,直道很少,大多是小巷。
當?shù)厝碎_的私家車也都以小為特征,很多人則干脆騎自行車上下班,環(huán)保對他們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高尚。
當我們內心的欲望值越來越高,物質的攀比心越來越高,幸福就開始離我們越來越遠。
開豪車,住大房子,讀名校,到底是我們的實際需求,還是因為怕被人看不起而使得自己的物質攀比欲望在不斷的攀升。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經(jīng)在《活好》一本書中所說:
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評價所左右,第三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那么,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有多遠?
到底我們穿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我們有錢或者很有品味,
還是我們吃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我們有錢或者很有品味?
我們住大房子開豪車到底是為了讓別人看我們覺得很成功,
我們的一切都在演一個成功者還是在真正做自己?
我們正在失去了自我的同時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02
中國人買買買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
北歐人的簡約生活
降低物質的欲望。回歸安靜的心靈溫度
有一次我們做讀書會,當問到慢友,你拿什么來寵愛自己,很多人回答,當然是去shopping 買買買,吃吃吃。
在中國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無論是外部環(huán)境還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都不斷地刺激人們的消費和購買欲。網(wǎng)紅店打卡趨之若鶩,雙11爆發(fā)式購買。
日本人曾經(jīng)在一篇報道里分析過中國人消費欲強盛的最大原因:“中國有著想通過消費來確認自由、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年輕人更加以炫耀消費,試圖證明個人身份”。
相比之下,北歐苛刻的天然環(huán)境,使節(jié)約的習慣成了必須:飯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錢不能沒有,但不必太多。
北歐人的簡約傳統(tǒng)隨處可見,穿衣打扮,不論貴賤,但求合適,符合自己的氣質,凸現(xiàn)自我個性。
七八十歲的老太太,米色風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國女王式的頭巾,氣質優(yōu)雅地走在街上,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位瑞典服裝設計師這么解釋:
“我們從來不會把錢大把地花在時裝上,
實用和節(jié)儉是美德。
在瑞典人眼里,服裝是用來穿的,
必須擁有,不用鮮艷奇異,
或許有點單調,卻讓人放得開。
每天都有星期五那種休閑的感覺,
每個人都能更放松。”
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一時一變的潮流,也不必計較所謂名牌,去購買發(fā)自內心真正喜歡、合適并且需要的東西!
瑞典還擁有巨大的二手市場,每個人都有機會淘到價廉物美的用品。從不多見的瓷器到設計經(jīng)典,不一而足。
你可能要鉆進一堆 “破爛” 里,但這就是體驗:到設計商店買幾件物品是容易的事;而在布滿灰塵的舊物堆里尋得幾件寶貝,就需要眼力、決心與耐心。
巷尾街頭遇到朋友,咖啡館是首選。一杯咖啡15克朗,就是一杯濃郁可口的卡布奇諾,也不過25克朗左右。
這樣,沐浴著太陽,大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和朋友舒服愜意地打發(fā)掉了。
03
中國人嘴上說著養(yǎng)生,身體卻在輕生
北歐人只注重身體和心靈的平衡
“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并不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有多少人,一邊熬著最久的夜,一邊敷著最貴的面膜;
有多少人,一邊收藏養(yǎng)生指南,一邊拼命加班到深夜;
有多少人,一邊天天酒局夜夜買醉,一邊往杯子里放枸杞;
……
嘴上說著養(yǎng)生,身體卻在“輕生”。這應該是中國人的常態(tài),很多人,白天還嚷嚷著健康生活遠離癌癥,一到晚上拿著手機根本放不開,一刷就是到凌晨。
刷手機只是行為表象,而真正的行為習慣的背后是白天工作學習的巨大壓力,導致內心的孤獨,壓抑,匱乏,找不到排解的出口,而手機成了最好的依賴。
相比之下,北歐人高效與高度自律的生活,十分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北歐人為了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必然要提高工作效率。為了更高效,北歐人總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給機器,而讓自己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
瑞典試行6小時的工作制,鼓勵工作中的人有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來平衡身心。當我們壓力過大,杏仁核就會令人進入 “戰(zhàn)斗或逃跑模式”(fight – or – flight mode),不斷分泌腎上腺素。因此,與休憩相關的 “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顯得格外重要。它能使人在高速驅動后平靜下來。
閱讀,踢球、手工活、彈鋼琴、畫畫、飯后散步……這些都是北歐人自我休整、充電的方式。越經(jīng)常這樣做,越能感受到它的好處,不僅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的習慣變得規(guī)律,幸福感也倍增。
04
中國人是喪偶式家庭
北歐人有全球聞名的超級奶爸
家庭陪伴是北歐人最重視的日常
網(wǎng)上有這么一個段子:為什么說父愛如山,意思就是當?shù)木拖褡皆谀谴V粍硬粍印?br>
中國家庭,大部分都是“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多少父親借著以工作,應酬,朋友聚會為理由不帶孩子,即使在家,也是端坐如山,完全不插手帶孩子的事。
我們先不用責任來約束任何人,單從健康的角度,這些父親,正在丟失最寶貴讓自己能夠減壓,身心平衡的最好方式,正在丟失一份最彌足珍貴的快樂。
而在瑞典街頭,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到一手推著嬰兒車,另一只手舉著咖啡杯的男人。他們被稱為 “拿鐵咖啡爸爸”。
男人們約伴遛娃,很和諧有沒有?!
家庭中的夫妻關系,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zhàn)期,大都是在孩子初降臨時。那也是離婚念頭的高發(fā)期。平等的兩性關系中,夫妻二人合理分攤家務瑣事,也能讓孩子更健康、幸福,遠離抑郁癥和不良誘惑。
這種兩性關系平等與平衡的認知,基于一個出發(fā)點:
無論家庭還是職場中,都不將某項職責以性別為依據(jù)加以固化,并視其為理所當然。
北歐人的家庭觀念很強,即便是男人也不會以“加班應酬”為由,犧牲與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這樣的家庭生活成為他們幸福的源泉。
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度過不開電視機的“家庭時間”。
他們一起做飯,做游戲,講故事,聚會,很少有人在外留戀。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響家庭時間為準。
例如父親寧可選擇凌晨3點鐘去加班,家里至少還有母親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親也只損失早餐的 1小時相聚。
一位叫Fredrik的爸爸說:“我一天不看見我的孩子,不給他講故事,不在他的小額頭上親一下,我就什么都做不了。如果錯過了孩子叫第一聲‘爸爸’,我可能恨不得撞墻。”
他們認為,最好的時光就是孩子們在睡覺之前爬上膝蓋,向自己要一個擁抱。
這種時候,他們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幸福。
高曉松被北歐,李詠被癌癥后,我們是否要自我反省呢? 一輩子忙忙碌碌,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最終的追求目標?
沒有幸福,沒有健康,那些所謂的物質和金錢,又有何意義。
北歐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生活品質”。中國人總以為,有錢才可以買的來生活品質。
然而,生活品質不是用昂貴的東西堆砌出來的物質,而是通過觀察、感受、體驗、實踐,而演變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全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認為:“最好的用錢之道,是把錢浪費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
因為錢是可以儲存的,而時間是不能儲存的,你怎么花時間,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質量。
花時間,用心去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一日三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用心地去感受,去體味,去和這個世界,和人發(fā)生最美好的鏈接。學習北歐人的生活態(tài)度,將幸福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人生短暫,好好生活在每一寸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