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分兩種,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和利率互換interest rate swap。先看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又稱貨幣掉期):雙方互換不同的貨幣。
例如,公司運營時免不了要貸款,F(xiàn)公司有一筆日元貸款,金額為10億日元,期限7年,利率為固定利率7%,付息日為每年6月20日和12月20日。7年后還本金。
因為F公司拿到10億日元貸款后,將日元換成美元,用于國際收支,從出口中得到美元是收入,購買材料花的美元是支出。(總之國際收支多數(shù)是美元交易,別問為什么,說來話長,開心就好…)
因此公司的日元貸款存在著匯率風險。因為公司借的是日元,收支都是美元。公司每月需要將收到的美元換成日元還貸款利息。那么如果日元升值,美元貶值(相對于貸款時的期初匯率),則公司要用更多的美元來買日元還款。這樣,由于公司的日元貸款在借,用,還上存在貨幣不統(tǒng)一,就存在著匯率風險。(那如果日元貶值,匯率賺了怎么辦?說來話長,公司運營角度而言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開心就好…)
同樣試用于任何其他公司,如美國X公司貸款1000萬美金,但國際收支中有不少其他貨幣,如歐元,英鎊,日元等。同樣存在借,用,還上的貨幣不統(tǒng)一,存在著匯率風險。
這樣日本F公司和美國X公司可以進行貨幣互換來規(guī)避匯率風險。
如某天,F(xiàn)公司需要貸款10億日元,美國X公司需要貸款1000萬美金,當日匯率為1USD=100JPY,兩家的貸款金額正好相等。(這里為了舉例方便,特意讓兩公司貸款額相等,實際不會那么巧。但不等也沒關(guān)系,因為交易所會給你們撮合的,比如超出部分和另一家公司進行貨幣互換。總之不用操心撮合不了的問題)
兩家公司從銀行拿到貸款額后,立刻匯給對方,即互換本金。F公司從銀行拿到日元,互換后手里持有美金。美國X公司從銀行拿到美金,互換后手里持有日元。
在每年付息日6月20日和12月20日,兩家公司相互給對方支付利息。
美國X公司按約定的匯率(1USD=100JPY)給F公司日元利息,F(xiàn)公司將該日元利息還給日本銀行。
同時F公司按約定的匯率(1USD=100JPY)給美國X公司美元利息,美國X公司將該日元利息還給美國銀行。
7年到期后,兩家公司再次交換本金,并還給銀行,貸款結(jié)束。
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在期初與期末,兩公司按預(yù)先規(guī)定的同一匯率(USD1=JPY100)互換本金,且在貸款期間公司只支付利息,而從對方那里收入的日元/美元利息正好用于歸還原日元/美元貸款利息,從而使公司規(guī)避了未來的匯率變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