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劉畊宏女孩”之后,如今網絡上直接掀起了一波“王心凌男孩”的熱潮。
近日風靡全網的王心凌以及她的歌曲《愛你》,通過最近一期的《浪姐3》,一夜之間再度翻紅,熱度居高不下。
社交媒體上很多網友都曬自己跟王心凌一起跳舞的視頻,令人意外的是視頻中有不少男朋友/老公出鏡,甚至更“狂熱”。
只要響起“如果你突然打了個噴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的旋律,這些中青年男性,無論是在廚房做飯,還是躲在廁所里放空,都會一路小跑到電視機面前,眼睛緊盯著屏幕前的王心凌,不自覺地嘴角上揚,露出一臉幸福的笑容,有的甚至直接跟著跳起來。
第一期浪姐結束后,“王心凌女孩”“王心凌男粉”“你一票我一票心凌80還唱跳”等話題快速出圈;QQ音樂飆升榜上,王心凌在前十名中包攬九席,《愛你》《睫毛彎彎》等再度爆火網絡;王心凌此前主演的《微笑Pasta》等電視劇也再度翻紅。
圖片
一個流行的回復似乎可以解釋王心凌再度翻紅的“盛況”:“粉絲只是老了,不是死了。”這群成長起來的80、90后粉絲,經歷了數十年,再次被燃起了青春的記憶。
就像人們說王心凌是不可復制的“甜心教主”,是如今無法找到同類型的甜美天花板,許多屬于“過去”的記憶在當下也越來越多地被翻出來討論,那些有著豐富時代記憶的明星、歌曲和劇集等再次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
圖片
(周杰倫演唱會線上重映一億人線上觀看)
懷舊成為了流行,“回憶殺”成為了日常。
成為王心凌男孩:
用“回憶殺”找尋青春的故事
從出道開始,“少男殺手”、“甜美”就是王心凌身上最顯眼的標簽。20歲成為Avex唱片公司首位臺灣藝人、《愛你》專輯爆紅、出演《天國的嫁衣》《微笑PASTA》等現象級偶像劇,王心凌很快成為炙手可熱的“甜心教主”。
當《愛你》的旋律再度響起,人們發現,20年前甜美的王心凌在40歲依然“青春無敵”。或許是因為這份未改變的少女感,打開了人們專屬于“當年”的記憶盒子。
“甜心猛男”、“王心凌男孩唱愛你”、“我爸看著電視說這是我的青春”......短視頻平臺上,一首《愛你》引發了無數粉絲的模仿行為。
圖片
而在刷屏的“回憶殺”背后,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故事。這些與“甜心教主”有關的記憶,或許是在街頭小巷聽見《愛你》時身邊的那個人、或許是難過時被“笑一笑沒什么大不了”安慰的瞬間、或許是曾經被同樣的“甜美”擊中的怦然心動。
時光流逝,記憶帶上朦朧的面紗,這個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人卻依然是記憶里的模樣,又怎么能不讓人回憶起不變的青春?
如同曾經被質問的周杰倫粉絲——“周杰倫微博數據那么差,為什么演唱會門票還難買?”王心凌的粉絲們或許青春不再,但追憶過去的力量依然強大。
和曾經努力學習做數據、打榜的周杰倫粉絲一樣,王心凌的粉絲們也開始學習如何在乘風破浪的節目中為她投票,甚至有人買起了芒果超媒的股票。
圖片
(王心凌粉絲購買芒果超媒股票)
因為這是有關于他們的故事。
在選秀節目爆發和新人輩出的時代,總能看到“屏幕上這些新人是誰?”、“我不懂現在的流行了”這樣的評論。互聯網中被遺忘的不只是過去的藝人,還有那些追逐著這段時光的80、90后。
以王心凌男孩、王心凌女孩的身份,他們參與了這一共享往事的過程,因彼此間的共鳴和互動重新找回自己的記憶和定位。重拾話語權的同時,也參與到了集體記憶的重新書寫。
甜美的“偏見”:
不是正確答案,卻是真實的我
爆紅之前,“甜心教主”的事業并非一帆風順。
在那個酷有蕭亞軒、唱跳有蔡依林的時代,王心凌出道之初“灰姑娘”般倔強的形象并不討喜。直到《愛你》出現——穿著高中生服裝的王心凌在鏡頭前輕快地跳起舞,獨特嗓音配合恰到好處的微笑,她很快成為了青春與甜美的代名詞。
圖片
(《愛你》MV截圖)
隨著一首首甜度相似,風格卻愈發低幼的歌曲發行,有人開始說:“你不可能當一輩子的‘甜心教主’吧?”
“甜美”是她的標志,卻也被認為是她的“束縛”。而后隨著陷入幾段愛情風波,不僅僅演出受影響,各大媒體和網友也開始為王心凌的事業“唱衰”,認為她“不可能再翻紅”。
在事業低潮期,王心凌試過性感風造型、苦情歌等多種風格,但這些嘗試往往又被當作她難以逃脫出“甜美”標簽的又一證據。
在被認為不可能翻紅的日子里,王心凌因為在社交平臺發布一張旅游照被稱為“度假天后”,關于甜美之外的嘗試被稱為“轉型失敗”。
不管是曾經被質疑是“沒內涵”的甜歌,還是被嘲諷一輩子的“少女甜”,被忽視的問題在于:甜美或許不是藝人永遠的“正確答案”,卻可能是她的獨有色彩。
的確,無數人在轉型之后收獲了好評。她們成為了風格化、獨立、有特色的女性代言人。但也許,甜美也不等同于低幼,當經歷過爆紅、低潮和流言蜚語,仍能保持樂觀與微笑的堅持,又何嘗不是一種女性之美?
這一次,面對同樣的疑問,王心凌給出的答案是:“到了80歲被叫甜心奶奶,也不錯。”
圖片
(《乘風破浪》采訪截圖)
而當人們回頭,在追求個性與酷拽之中再次看見這份自然不做作的“甜”,也更愿意坦然接受曾經認為“幼稚”的甜美。
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被尊重的“成熟”,而不是符合“標準”的成熟。即使年歲增長,也可以擁有追求新鮮與甜美的熱情。因為年齡從來不是定義審美的標準答案。
“考古潮”風靡:
不只是時代濾鏡
不過,“回憶殺”之外,翻紅的原因恐怕不僅僅是時代濾鏡。
B站的港風美人、當年的美男子等主題的剪輯視頻從不缺播放量,盤點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星的文章也年年都有。集體懷舊的風潮下,有人說:“當下的日子乏味到全靠過去硬撐了,聽千禧年的音樂,看九十年代的電影,讀20世紀的書,和八年前的老友聊天,想三五年前的事兒。總之,是沒法活在這種當下的。”
圖片
追憶過去的背后,或許只是一種對于過往流行文化的向往,因為個體的我們正是在那些或集體、或私人的真實記憶中被塑造起來的。身處疫情“圍城”,新的流行創造被局限,工業化造星模式成熟卻也雷同,因此,看見這些從時光中走來的人和事,才更會有“有朋自遠方來”的驚喜。
周杰倫的重映演唱會上,身處各地的歌迷得以共同建構起一次屬于社交媒體時代的集體記憶,沒有大聲喊出的尖叫、也沒有共同舉起的燈牌,但言語的參與,或許已經是今天能做到的最佳陪伴。
在“尋回過去”背后,隱藏著的則是面向未來的期待。一時的熱度之后,實力再次成為國民度考驗的標準。
也許熱搜、營銷和數據仍是當下判斷“紅不紅”的重要標準,但這不能成為唯一的標準。當數據超過作品本身成為判斷的唯一依據,難免會陷于“圈地自萌”中,卻難以服眾。
當過去的藝人再次走入我們的視線,人們想起的不僅僅是這個人,更是他(她)背后豐富的代表作和可被證實的實力。這份欣賞出于美貌,更出于對于他們能力的肯定。
構建線上的記憶空間的路上,能夠持續走下來的不會只有“回憶殺”,留下來的人會在時空的交錯中,創造出真正屬于當下的文化。
(知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