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鵬
01.我以為你懂我,原來僅僅是我以為。
青春朦朧時期的放棄,以為只是放棄了一場愛情,長大后,才知道,那其實是一生。
畢業后,許多人為工作四處奔波,變成了螞蟻。而新蕊卻為了一個男孩,活成了蟑螂,精力充沛。她義無反顧地跟在男孩身邊,執意要跟他去同一個城市,撕掉了回家的火車票,放棄了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的崗位。
以為這樣就能像電視劇里的男女主角一樣,從此過上恩恩愛愛在日子。
可好景不長,柴米油鹽,漸漸磨平了當初的愛,磨平了的浪漫,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吵鬧鬧,沒完沒了。
“我今天打掃衛生時,差點兒從梯子上摔下來。”
“那就下次注意點了”。
本來我以為你會安慰說:“親愛的,小心點兒。傷到那了。”
原來你現在對我一點都不上心。
得不到的,往往是最想要的。男神女神,大都是用來錯過和緬懷的。
得到了,卻往往在另一層想擁有更多,以為這樣才是贏者。
我以為我默默地付出,能感動你;我以為我勇敢一點,你就能接受我,原來是我自己一直在唱獨角戲;我以為我上進,你就能對我好。我以為我的出現的剛剛好,卻不知你心里早已裝了一個人。原來僅僅是我以為,以至于自己到現在還單著,伊人已是他人妻,為人母。
02.以為真心待人就好
我以為真心待同事,同事也會真心待你,卻不知有人在你背后輕輕捅了一刀;
我以為換了工作,就可以擺脫那些瑣事的困擾,殊不知煩惱依舊;
我以為新的環境會比之前的更溫馨,殊不知更糟糕。
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對你在生命中經歷的每一件事情負起百分百的責任。
——杰克?坎菲爾
03. 是我的錯,我的過失
工作中,作為下屬,領導交代的事情,未能按時完成,找個借口,“我以為明天才交”;上班遲到了,“我以為今天不會塞車”;事情做錯了,“我以為是這樣的”。解釋太多,你就被動了,不利因素都會傾向你。
余世維博士早期在南京的一個講座,談到了“不要說,我以為”;如果有了問題,就說:我犯了一個錯誤。“我以為”是一種辯解,我們可以接受錯誤,但不可以原諒辯解。要想取得發展,首先得勇于擔當。
“問題到我這里結束”。美國總統曾說,責任到此為止。
責任到我這里就可以了,我會承擔和解決問題,負起這個責任,不會再往其它地方踢皮球。我們平常出現太多這類踢皮球的“責任不是我的,我不想承擔”的事情了,大家都不想承擔責任,問題被踢來踢去,最后問題還是沒人解決。錯了就是錯了,沒必要再為自己的過錯尋找理由。
小小是我的同事,最近小小在做薪資報表時,把幾個同事的加班數據混淆了,導致工資算錯了。領導把她叫到辦公室,問明情況,小小說,“我以為他們每次加班都是一起加班的……”
我以為“客戶是需要這樣的,他們之前并沒有說要做成這樣的”,需求分析師晴晴跟經理這樣說。是的,就是因為你的“我以為”,導致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要重新推翻,現在得重新搞,而且時間很緊迫。
“我以為”,往往是我們沒把事情再確認一下,忽略了問題的確定性,準確性。
如果我們能把事情再認真確認一遍,事情就不會似水中花,鏡中月那么朦朧模糊了。不至于自己那么被動。
04.
趕不上火車,有時不是因為你跑得太慢,可能是你出發得晚了。
都市燈火繁華只是一種形式,歌舞升平未必真幸福。
有多少人懵懵然愛上一個人,然后用再多的時間去忘記。究其因原來就是我以為惹的禍。
不要再我以為了,那樣你會很被動了,大膽點,該承受昂首挺胸的面對。
不要再我以為了,敢于邁出自我反省門檻,作為暴風雨來臨的準備,化被動為主動,把“我以為”換成是“我的錯”。
別在“我以為”了,錯了就是錯了,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才是關鍵,該釋放的釋放,該改的趕緊糾正過來,該彌補的趕緊彌補。
—END—
我是洪生鵬,
熱衷旅行、寫作,目前過著白天到工地搬磚、晚上寫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