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成為領導者》(6/500)
作者:沃倫·本尼斯。閱讀時間:2017年1月16-2017年1月25
潑盆冷水,再給點陽光
本書的名字叫《成為領導者》,英文原名為《On Becoming A Leader》,如果你單純的認為,看完這本書,就能夠變成領導者了,那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了。這盆冷水是告訴你,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讓你成為領導者,因為領導力就像藝術,學畫畫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成為畫家的,是有很多的要素決定的,沒那么簡單。那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哪呢?其實,作者表達的觀點很明確,知識可以傳授,但是能力必須要實踐,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本尼斯老爺子,就是拿著拐杖,給我們指明了一條路,但是這條路到底有多么坎坷,或者是多么美,每個人都不同,沒法一概而論。但是不管怎樣,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都是非常相似的,并且通往優秀領導者的“西天取經”路上,正是妖魔鬼怪的阻攔,才讓真經變得更加珍貴。
除了潑涼水,一定要給點陽光的,這才是我的風格嘛。作者資深幾十年研究領導力,得出來的結論是不管你基礎如何,性格如何,都有成為領導者的機會,也就是說,給你一碗濃濃的雞湯,只要你努力學習,掌握方法技巧,然后去實踐,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我自己是非常感謝這本書的,為什么呢?因為這本書讓我悟到了一件對我自己來說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對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更加的明確了。那就是領導力可以改變世界,人人需要領導力。也許你會說你瘋了吧,領導力有這么邪乎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也輪不到你利用領導力改變世界。不知道為什么,對領導力的癡迷,讓我非常想對他有個徹底的了解,不夸張的說,領導力已經成為了我的信仰。后面我會分享到,我是如何產生出這種奇葩的想法的。在這先賣個關子。
為什么出版了30年的書,到現在還熠熠發光
按照作者本尼斯老爺子的總結,上一本《領導者》討論的是“領導者是什么人”,而這本《成為領導者》談論的是方法論:“人們怎樣成為領導者,他們怎樣領導,以及組織是怎樣鼓勵或者限制有潛力的領導者的?!卑凑瘴易约旱睦斫?,一本是告訴你作為領導者的心法,而這本是告訴你修煉領導者的套路。但是這本書本尼斯才真正的把自己對領導力的理解內涵講解出來,書中有很多地方都是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正是這種哲學思辨的思想,才讓這本書的思想得以升華,能夠經得起時間和時代的考驗。
成為領導者,絕非易事,就像成為一名醫生或者一位詩人一樣。這句話真的是讓我很有收獲,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醫生的潛質,但是我們需要的就是要學習,從基礎知識開始,過程中不斷結合實踐,在進行反思和感悟,最后成為一代名醫。以前老是覺得領導者這個詞太寬泛了,從來沒有把他和一個職業名詞聯系在一起,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對如何提高領導力有了新的認識。
充分自由的表現自我是領導力的本質。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內心是崩潰的,為什么領導力的本質是表現自我而不是服務他人?這和我們傳統的認知是不同的,這個觀點作者反復提起,并且不斷的去舉例說明,比如作者說領導者沒有興趣向他人證明自己,他們始終關心的是表現自我。表現在我的前提是了解自我,這個地方我是有疑惑的,什么是自我?自我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但是那還叫什么自我呢?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做過的一個理性思維題,說一艘船如果在航行中,不斷的被替換掉零件,最后全部零件被換完,那這條船還是原來那條船嗎?答案是還是那條船。我認為這個問題和自我有點像。
李嘉誠曾經說過自己的追求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首先要建立自我,作者說到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中,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要求下成長的,說白了我們就是活在別人的影子里,我們已經失去了自我,我們做事情的動機是為了取悅別人,是為了獲得利益,是為了贏得競爭,但是這個過程中我們迷失了自我,做以作者呼吁每一個領導者,首先要了解自我,然后積極的展現自己,才能夠讓別人感受到你的真誠,才能夠贏得信任。
書中的第一部分講的就是駕馭環境,如何駕馭環境?核心觀念還是要回歸到自我,書中舉了兩個例子,兩個人都有機會做CEO,但是埃德最后失敗了,而李爾就非常成功。駕馭環境的另一個理解就是要順勢而為,不能頂風而上,要有大局觀,要有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
正確理解領導力
領導者具備的六大要素包括:引導性的愿景、激情、正直、信任、好奇心和勇氣??繖C遇、環境、勇氣和意志造就的領導者,要比所有領導培訓課程加在一起造就的領導者多得多。領導培訓課只能培訓技巧,但不能教授品格和愿景。領導者創造自己的方式就是培養品格和愿景。
指引性的愿景說的就是那個“真我”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自己是否想明白了這輩子能夠為之奮斗終身的是什么?那個愿景有種魔力,他會讓你充滿激情和能量,讓你每天精神抖擻的朝著這個方向去拼搏,在遇到挫折甚至是失敗的時候只要想到這個愿景,你就能夠堅持,能夠戰勝它。有了愿景,就有了激情,任何成功的領導者,都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因為激情可以給人們帶來希望和鼓舞。
正直包括自知之明、坦誠和成熟。別小看自知之明四個字,真的有很少人有自知之明,比如企業內90%的員工都認為自己是那最優秀的前10%。我見到身邊很多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者是自知不明的人,他們都是過度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表現,這點非常要命,因為這個就像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基礎一樣,基礎錯了,其他的自然就會有毛病。第四個要素是信任,這個地方只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信任只能夠贏得,無法獲取。正直是信任的基礎。好奇心和勇氣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很多管理者,當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最后發現就是不斷在吃老本,最后自己把自己吃光了。
改善自我認知的四堂課
第一堂課: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我非常喜歡這個觀點,很多領導力的書在講解說每個人需要找外部的導師,但是作者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這個思考角度真的太帥了,我們以前一直都是向外求,現在要向內求,這就不同了。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不同的自己,一個作為自己的老師,來指導自己思考,那這個老師將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第二堂課:勇敢擔責,不歸咎于他人。在通往自我認知的道路上,推卸責任和歸咎于他人是主要的絆腳石。很多人遇到問題了,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關系撇清,開始打太極,推卸責任,這種人是真的聰明人嗎?真的不是,這是小人之行為,這是愚蠢至極的行為。不管是錯誤還是失誤,不管是表揚還是幸運,對于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格新鮮的可以學習的機會,在一個內心充滿成長渴望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好事壞事,都是好事。
第三堂課:你可以學會任何想學的東西。這句很像雞湯的話還是很有深刻道理的,就像很多人說自己自卑,沒有自信,自己就是拖延,就是改不了,這都是P話,說這些給自己找借口的話有意思嗎?如果你真的有決心想改正,不需要說,直接做就可以了嗎,如果你還在找借口,那你就不可能成功。少廢話,去做。
第四堂課:真正的理解源自于對經歷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形成新的認知,這里有四個似蘇格拉底的問題,包括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生?對我有什么影響?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要習慣性的回顧過去,每天都要回顧一天做的事情哪些需要下一次繼續改進的。反思讓人進步。
如何認識世界?
一個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他是理解生命都是相互關聯的,整個人類都是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怎樣傷害自己的同胞,就是在傷害自己。很多領導才能都基于這樣的能力,就是能夠理解整個社會以及人類的各部分是怎樣相互關聯的。萬事萬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我們分開討論和思考,結果肯定是錯的,所以要綜合考慮,綜合起來可就難了。這要求管理者見多識廣,所以我很喜歡經濟學,經濟學本身就是在解釋這種關系。
世界如此復雜,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對世界局勢、環境和具體的而業務情況非常了解,還要是一個各方面知識的全能者,當然必然是極其高效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有可能成功,那你說你每天8小時還夠用嗎?
憑直覺行動
這個看起來就更不靠譜了,怎么能靠直覺呢?很多領導力的書,都提到關于管理者的直覺,但是很開心的是本書作者,從物理區別上進行了對比,提出了全腦思維。我們的左腦是習慣腦,右腦是思考腦。所以創意和愿景都來自于右腦,作為管理者,要左右腦共用。
作者提到了一個詞“神圣的沖動”,主要想表達的是基本所有的優秀領導者都具備很強的“第六感”,所以在強大的自信下,他們會聽從內心的聲音,這個東西說起來就很玄,感覺捉摸不透,右腦作為思考腦,動用右腦才會有創新,這下我明白了為什么很多人總是習慣千篇一律,我之前一直納悶,為什么呢?他們為什么就是不能多想想,為什么不能發散思維一下,為什么不能來點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呢?其實,回頭看我自己,創新真的沒那么簡單,都是死磕自己的結果,一般都會絞盡腦汁,給自己較勁,不斷的否定之前,然后繼續思考。這個過程應該就是在我們的“非舒適區”,就是在右腦工作,因為非舒適區,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為難自己。
我理解的“神圣的沖動”就是想到了就去做,就是這么簡單,我無論是在看書還是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的一些突發奇想,我基本都會立刻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又會得到新的信息和反饋,然后再不斷的迭代,最后發現延伸出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創新,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聯想能力和立刻行動能力。所以,下次不管你有什么想法,第一時間去想如何落實,如何變成實際,這樣你會收獲更多。
成為領導者的9個步驟
1. 反思得出解決方案。領導者已經把反思作為一個習慣, 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反思,很多人有個錯誤的認知,認為一個人只有犯錯了才需要反思,其實不是,優秀的領導者是對經歷進行反思,不斷問自己問題,這件事我能收獲什么?下次如果再做我如何做的更好?過程中哪些因素我還沒考慮到?哪些過程還可以再拓展?...除了反思這個動作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優秀的領導者反思的時候內心是平靜的,而不是懊惱的甚至是情緒化的,這點對一個人的心智成熟程度要求太高了,所以需要不斷的修煉。
2. 解決方案形成觀點。每位領導者都是善于傾聽的人,但是不代表他們就是一個聽從者,他們吸收別人的精彩觀點,但是關鍵是他心里有自己的鮮明的觀點,并且這個觀點是很深刻的。也許你見到周圍很多人是沒有自己觀點的,所以他最終只能作為一個追隨者,而領導者就是需要影響人和改變人,所以有獨立思考、有創新、有深度的觀點,是一個優秀領導者的標志。
3. 觀點得出認知。一個人有了自己的觀點,就代表了他的認知水平,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怎么形成的?就是來自于對每一件事形成的一個個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有反過來表達這個人的認知和思維,可以說一個人的觀點就是一個人靈魂的鏡子,把自己照的非常清晰。
4. 認知得出檢驗和衡量。這部分有四個檢驗,如果你能夠完整的回答出來這四個問題,我相信你會找到真我,我就是在回答這四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頓悟的,在這把這四問原封不動奉上:
---你想要的是什么?你的能力和潛力在哪?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呢?
---什么在驅動著你?什么帶給你滿足感?這兩者的差距
---你的價值觀和優先考慮的事情是什么?你的組織的價值觀和優先考慮的事情是什么?衡量這兩者之間的差距
---你是否有能力并愿意戰勝這些差距?
強烈建議大家認真回答以上四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對自己有期待和要求的人,相信你會有感觸的。
5. 檢驗和衡量激發渴望。渴望就像吃飯一樣自然,它就存在于我們所有人的身上,盡管渴望和激情無法被傳授,但是卻可以被激發??释麃碜杂趯ψ晕易非蟮母叨日J知,來自于強大的動力。雖然我不清楚這個渴望是如何產生的,但是這個渴望很有傳染性。
6. 渴望產生精通。作為領導者,必須要精于業務,馬蒂·卡普蘭描述領導者需要具備的三點品質包括勝任能力、清楚表達的能力和人際敏感、機敏和共情能力。領導者要是沒有真正的兩把刷子,只靠自己的一張嘴,是不可能獲得大家的認可的。
7.精通產生戰略思維。以前不懂戰略和戰術的具體區別,現在做了管理者之后,深切感受到了之間的差別,我們很多時候嘗試很多東西,那都是在戰術上尋求突破,而不是從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如果你精通一個領域后,就能夠很自然的看清楚未來。
8. 戰略思維促成充分的自我表現。戰略的制定是依據于一個企業的愿景,一個有追求的人,會把自己的思考充分的進行分享和討論,過程中他們就是在做自我表現,當然如果別人也認可他的愿景,那就會跟隨。領導者自然而然產生。這就是第九步,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表現,就形成了領導。
影響未來的十個因素
作為未來的領導者,在最后把書中總結的十個因素直接做以羅列,相信大家通過每一句話都基本能夠判斷這一個因素代表什么意思:
1. 領導者經營夢想;
2. 領導者擁抱錯誤;
3. 領導者鼓勵反思討論;
4. 領導者鼓勵發表不同意見;
5. 領導者具備“諾貝爾特質”:樂觀、信念和希望;
6. 領導者熟知管理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意思就是你想象他是什么樣的人,他就會是什么樣的人,不會因為真實的他而有所改變)
7. 領導者擁有“格雷茨基特質”,具備某種“預感”能力;
8. 領導者著眼長遠;
9. 領導者理解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
10. 領導者善于創建戰略聯盟和伙伴關系。
本文,最后,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個人非常喜歡的愛因斯坦的名言結束:“作為我們迄今所達到的思想水平的結果,我們創造了當前的世界,但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是我們無法在同樣的思想水平上解決的?!逼渲猩钜?,自己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