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諾蘭,《星際穿越》之前一直沒有看過這個天才導演的任何一部電影。就連大名鼎鼎的《盜夢空間》也是只聞其名,未真正有興趣去看完。
《星際穿越》之后,網絡上太多關于對諾蘭以及諾蘭電影的“大起底”,接連被訂閱的Podcast節目(如:《電影不無聊》、《觀影風向標》、《新聞酸菜館》、《大內密探》等)連番轟炸著關于諾蘭以及諾蘭電影的各種不同的聲音。
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諾蘭”這個詞,在影迷心中代表的不僅僅是好看的電影。還有品質和情懷。
為了拍攝《星際穿越》,諾蘭不僅請來了著名的天理物理學家,和霍金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基普·索恩作為指導,而且還和主創們去大學“補課”,這種精神,國內導演好像還沒有吧!
堅持膠片拍攝,也是諾蘭導演的堅持。于是不得不聯想到上個月在大陸上映的呂克·貝松的《超體》,奇跡般地出現內體特供的3D版本(無2D可選),引來吐槽一片,好好的普通影片,轉制3D后確實能帶來更高的票房,但是這樣不顧觀眾感受,用如此低劣的3D效果糊弄觀眾,這樣真的好嗎?
據說,由于《星際穿越》采用膠片拍攝,諾蘭不得不買下柯達的一條生產線專門生產膠片,而內地從2011年后所有影院都基本上換成了數字放映,引進內地后也是轉制數字后播放的。
《星際穿越》后,昨晚在經不住誘惑補了那部極負盛名的《盜夢空間》。諾蘭電影一直被人為是“燒腦”神作,看完一部電影,不知能累死多少個腦細胞。震撼,這也是諾蘭電影給人的另一種極致的印象。
之前不喜歡“科幻電影”,總覺得科幻電影主要在于視聽的震撼,而缺少實質情感的張揚。以前總覺得科幻電影或者科幻小說僅僅只是有冰冷的未來故事,冷清的宇宙和冷清的人性,其實它也有強硬的科學基礎和溫暖人心的情感。把我從刻板印象世界拉回來的是《三體》小說三部曲和《星際穿越》這部電影。
諾蘭還有《記憶碎片》、《黑暗騎士》、《黑暗騎士崛起》、《致命魔術》等神作,一部部追回來,以后有的看了。一不小心,我也變成了諾蘭迷了嗎?
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