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悠悠華夏,神州萬里,孰不知《論語》謂之何?或曰國學傳世經典,或曰祖宗五千載之言,或曰謹言慎行之范本,然則,余之謂:《論語》,為世間花,沁赤子心。
我有花五朵,擷來置于室,沁人滿心脾。歸來,沐手、焚香,覓一靜處,泡一壺絕好毛尖,一曲《琵琶語》相伴于耳,捧一卷《論語》繚繞在青煙間,細細品茗。字字精華的《論語》隨著沸水的指引,裊裊繞繞,回旋在清澈透明之中,品一口,它們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蕩胸懷。
有茶的清苦,又有,《論語》的香醇。呵,好不閑適。
常言;時勢造英雄。想必是這樣的,不然,在紛爭的戰國歲月,怎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浪漫文化之花競相開放呢,《論語》自然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從中笑,想必,捧起細品,方才懂得緣何故。
初擷識得孔圣心,溫良恭儉真君子。"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溫良恭儉讓”寥寥數字,將孔圣人的個人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他能馳騁各國的五大法寶。
溫者,溫文爾雅、溫柔敦厚、溫和也。似乎中華漢字中“溫”的詞語都是他待人接物的私人訂制,隨即其弟子評價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真乃圣人,能如此巧妙的將溫和與嚴厲兩不對頭的詞語結合的甚有靈氣,與人交談,應該語氣溫和而有禮。與事,則毫不猶豫對原則問題的堅持。不徇情枉法,不營私舞弊,正氣凜然,自然讓人肅然起敬,多么有個性的夫子!
良者,善良,當為首選,這是與孔圣人的“仁愛”之心息息相關;善良也是《論語》中的精華部分,世人都說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圣人也并非是自吹自擂而生。對于孔子的善行,《呂氏春秋·察微篇》曾記載了一則“子貢贖人”與“子路救人”的故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無論是打破官學壟斷局面開辦私學,還是有教無類,教導弟子們為善,鼓勵他們大膽去做,這都是他善思、善言、善行的實踐處,而這些正如春風化雨一般,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后世,故而不斷涌現出各家的為善理念“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恭,莊敬也,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于長者敬,知孝為何物,“事父母,能竭其力。”對父母,并不需要刻意的拿出洪荒之力來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報答,其實,揭其力即可,為長者折枝而曰'我不能',是不為不敬也,重要點在于自己是心態;于師長敬,尊師重道是為應有的態度;于朋友敬,尊敬他人是贏得他人尊敬的開端句;于知識敬,更能將自己置身其中,心無旁騖的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感。孔子就主張人一生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做到“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朱熹說,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
? 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孔子說: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讓我們修身謹行,節儉其用,如此才能贍養父母。當下一直流行著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雖然現在經濟發達了,小康生活比比皆是,咋看上去什么都不缺,節儉更是覺得不那么重要,但沒有了儉,來得快,去得也如流水,所以,“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莫小看節儉,試問,李嘉誠、比爾蓋茨、馬云哪個不有節儉的好習慣?
? ? 讓,謙讓、禮讓也。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在個人修養、人際交往上,孔子主張“禮讓”,“知禮、學禮、成禮。婦孺皆知的《孔融讓梨》更是受這一觀念所影響的典范故事。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與國外其他國家相比,謙讓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骨髓中,謙謙君子,女士優先,正是受禮讓的潛移默化。”現在我們再細讀《論語》,更大的意義在于如何將“禮讓”體現在現實生活具體行為之中,如果都能以禮相待,那么爭吵也便少了,“和為貴”的思想也就更好的融入我們的生活,同學們懂禮讓,學校也將成為“和諧校園”。
擷罷鮮花五朵,盈室而芬芳,猶如春風拂面,神清氣爽,品味《論語》,游離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間,感受著經典的魅力,氣息是那樣的濃厚,每至一處,品讀一句,難以忘懷。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