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讀下去”就等于沒讀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一開篇就寫著這樣一句話。
回想過去,我們可能讀過許多書,但仔細想想,這本書講了哪些內容?你最喜歡這本書的哪一部分?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就只能回答個大概。
大學四年里,我泡在圖書館里讀了300多本書,有時一個小時能讀完一本書,有時一本書要反復讀四五遍。讀書越多,讀書速度就越快,越能知道一本書是否有用是否言之有物,收獲自然也越大。
讀書有用,盲目讀書卻只能變成消耗之間的一種行為。為此,我把自己頗受益的四種高效讀書的方法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1、Q-T-A
Q—— question:提出你的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才是最快吸收信息只是的途徑。當然這主要是針對工具類、資訊類書籍,能夠讓人在讀完書的同時,迅速掌握主要知識點,當然,小說散文之類不適用。
T—— tips:知識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些很重要的概念性名詞,也有引人思考的觀點,不妨把這些重要的詞語、句子記下來,作為后面會回答問題前的總結,也可以讓你對全書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解。
A—— answer:回答問題。最終閱讀完一本書,我們需要對全書做一回顧,同時要能夠對閱讀前你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回答。
很多人讀書僅僅是靠著感覺,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印象越來越模糊,逐漸遺忘。尤其是閱讀職場實用類、工具類書籍,遺忘就等于沒有讀過,白白浪費了那么多時間。
2、讀書時間分配
1、碎片化時間輕閱讀:一篇微信號文章,一個新聞事件分析,得到上一條音頻,你大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去閱讀,以便隨時掌握最新事件的動態,掌握社交貨幣。
2、整塊時間讀大塊頭:有些專業理論類書籍,是必須要閱讀的,這種類型的書一定要騰出一整塊的時間,晚飯后讀書兩小時,周末起個大早潛心閱讀兩小時,順便再做個讀書筆記,重新思考整理一番。
3、經典書籍反復讀:有些書籍不是讀一次就可以徹底領悟的,18歲讀《三國》跟38歲讀《三國》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樣的,獲得的啟發也不盡相同。還有些暢銷書,可能最開始的時候看不懂,過一段時間,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去讀,發現不僅能讀懂了,還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之前看暢銷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時候,覺得莫名其妙讀不下去,后來讀過《三體》之類的科幻小說、讀過武志紅的心理學書籍之后,再去看《天》,沉浸其中暢快淋漓!
3、過濾法
過濾法主要在兩個階段使用:
1、選書階段:
我究竟要讀什么書?誰推薦的書單比較可信?讀書的順序是怎樣的?
所有問題,所有書籍都要首先做一次篩選,工作最先需要的、符合自己專業、匹配自己能力水平、開拓視野的書籍優先,其他可讀可不讀的書籍等以后有時間了再度。
2、閱讀階段:
之前我們讀書都是為讀書而讀書,其實我們更應該采取的方法是為解決問題而讀書,這是成甲說的。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列出3到5本專業書籍,對比閱讀。這樣能夠讓我們對某一現象、某一領域的情況有初步的了解,同時還能夠觸類旁通,通過對比對現象的復雜性有所涉及,快速掌握一個新領域中80%的知識點。
4、R-I-A 便簽讀書法
R—— read:閱讀片段,這是一個體驗反思、知識內化的過程;
I—— interpretation:引導促進,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大意,通過閱讀達到為我所用的程度;
A—— appropriation:只是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行動,在讀書的片段旁邊,建立自己的便簽,主要記下以下內容: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A2,規劃自己的相關運用。
這是拆書幫的閱讀方法,比較實用。通過反思,能夠讓閱讀內容真正與我相關,也為自己積累以后面對相關問題的解決經驗。
高效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最基礎的還是要集中注意力,這樣的深閱讀才是有效的;
其次,在讀書過程中一定要聚焦于思考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為我所用;
最后一點,始終保持興趣,并堅持閱讀,才能最終體會到讀書的實用和妙用。
不知道大家還有什么高效閱讀方法呢?歡迎與我交流(微信:umceo002)
作者:王寧 ?來源:優美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