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臨近,談戀愛這個事情又成了熱門話題。
反抗家長的各種逼婚是一回事,其實誰不希望能早日擁有滿意的愛情呢?但有些“屢戰屢敗”,或者自覺不善交際的朋友往往要懷疑自己是不是方法有錯誤,或者是能力有不足。
有需求就有供應,于是很多戀愛課程就出爐啦。心理學的知識是最常被用來充實這些課程的。之前就見到過一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老師”開課。他以吊橋實驗為例,傳授戀愛絕技:和她一起做驚險刺激的,能造成生理喚醒的事,她就會愛上你!
事實真的如此嗎?一分半鐘,讓我們來聽對愛情大有研究的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 講個故事:
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 的吊橋實驗是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它證明“激動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確實存在。通俗點說,人們會把經歷恐懼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錯當做是浪漫愛情帶來的沖動。
但為什么 Helen Fisher 故事里的男同學卻失敗了?問題出在哪里?
問題出在學業不精。
幾乎所有的專業心理學教材,開頭兩章都非常枯燥。因為其內容通常都是概念繁多的導論和研究方法。所以很多人都不愛學,甚至會直接跳過這部分。但這些恰恰是正確理解后面各種有趣知識的基礎。比如有個要點是:實驗作為研究方法之一,優勢是可以排除干擾,準確發現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缺點也恰恰就是因為排除了干擾,實驗情景太單純,所以實驗結論不能簡單應用于復雜的生活情境。
如果 Helen 講的故事是一個實驗,那么黃包車夫就是一個“干擾因素”。來過北京后海的朋友可能都有印象,那些黃包車夫不僅會蹬三輪載著顧客游覽,而且個個都能對周邊景點歷史故事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女同學的注意力當然就被他給吸引過去了。結果屢試不爽的實驗結果真的出現了,女同學心生愛戀,對象卻不是苦心策劃這次活動的那位男同學……
現實生活中,“干擾因素”還有很多。今天的天氣、女神的心情、隔壁桌的帥哥……相比之下,僅僅基于一個實驗的單一心理學理論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你可以應用它,但可別指望它。
可惜現實是:很多媒體報道、戀愛課程都是斷章取義,把實驗當成了檢驗真理的標準,津津樂道,卻忽略了實驗“太單純”這個先天缺陷,也把實驗樣本范圍、文化差異等等重要屬性拋在腦后(很多心理學新實驗的被試都是美國白人大學生),給大家挖的坑真是一個接一個。
那么是不是說科學理論都沒用呢?當然不是,是說學習必須深入透徹,才能掌握知識的真相,才可能合理應用。幾乎所有的科學實驗,都可以在網上搜到其完整論文或者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完整文章。心理學家撰寫的書和教材也遠比大眾媒體、心靈雞湯、網絡微課文風嚴謹。學這些,就不至于被媒體和有些學業不精的“老師”坑了。
話說回來,講兩句我自己婚戀20年,又讀了一些心理學之后,對于尋找滿意愛情的建議吧。
如果你尋求的是長遠的正式關系,真誠地表露自我,增進相互了解可能比任何技巧都更有效。不要怕對方會拒絕或者被“嚇跑”,因為人格、三觀是藏不住的,不和的人終究走不長遠。討論涉及三觀的話題,講講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描繪一下自己理想中的戀愛關系……很多溝通可以自然而又不流于膚淺。如果愉快和喜歡,就多相處,不只是吃飯和看電影,運動、旅行、桌游、藝術、讀書、發呆……一起做各種各樣的事,更進一步地相互了解。放下一些包袱:過去不愉快的戀愛經歷,擇偶的條條框框,遠未到來的困難和障礙……
喲,說講兩句,都講了五句啦?好吧,就此打住。
總而言之,忘記那些“戀愛技巧”吧!
追求愛情和幸福,有激情的人很多,有決心和恒心的卻似乎比較少。
祝有心人終成眷屬!
有什么問題或者高招?
歡迎點評或簡信給我!
我是心理學爸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一個兩歲孩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