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舞臺,性格成長發展的土壤,它是烘托人物的重要手段。環境描寫是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基本上沒有不寫環境的,恰如其分的環境描寫,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什么樣的場合應該有什么樣的環境描寫,不恰當的環境描寫只會破壞作品的完整性。筆者在閱讀過程中,對于小說中環境描寫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點——環境描寫要表現出典型。
小說中環境描寫如果是反映了一定的時代及潮流,就是典型的。比如魯迅的《阿Q正傳》,大師筆下的愚昧落后的未莊,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映像。比如茅盾的《春蠶》,深刻反映了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真實社會,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買辦資本嚴重傾吞民族工業,加之國民黨的統治腐敗,造成了春蠶豐收,蠶農破產的畸形、矛盾的社會現象。再比如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作家雖然寫得是一輛馬車載著各種人物,但是,這些人物正是各階層的群像代表,它反映了當時法國上層社會的縮影。閱讀過以上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社會環境描寫很好地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的態勢及潮流,它是典型的。
第二點——環境描寫要表現出協調。
環境描寫是密切聯系著小說人物的思想和行動的,它服務于人物的描寫。所以,環境描寫應與人物的形象協調一致。比如孫犁的《荷花淀》,白洋淀那“葦子的長城”,那“潔白的雪地”,那“一片銀白的世界”等等,白描勾勒了水鄉美麗的自然環境。這些,對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配合輔助作用。比如老舍的《月牙兒》,月牙兒象征著女主人公的命運,作品以月牙兒的自然環境,深刻展現出主人公的凄慘生活,揭示了社會底層之中婦女生活的困境以及社會對當時女性的態度。再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物居住大觀園,個人的住所環境與人物性格相協調。所以,環境描寫是為人物服務的,離開了表現人物,環境描寫就成為沒有意義的點綴。筆者也注意到一些小說(可能是初寫者的作品),小說開頭描寫一段環境,然后進入塑造人物形象,展開情節。但是,開頭的環境描寫與人物和情節沒有一點聯系。這樣的環境描寫就失去了意義。筆者還注意到,環境描寫是要用作品中人物的眼睛去觀察、去感受、去分析。如果是以作者的角度去觀察、去感受、去分析,這樣的環境描寫是不能與人物的身份、思想、言行和性格相協調的。
第三點——環境描寫要表現出獨特。
優秀的中外小說在環境描寫上往往都是獨特的。作家在典型的環境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品不僅可讀性增強,而且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比如魯迅小說《故鄉》、《社戲》中描寫的江南水鄉;沈從文《邊城》中描寫的湘西山水;老舍《駱駝祥子》中的北平風俗人情等等,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上述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既是獨特的,又是地方風俗,不難看出,藝術效果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