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曾經連續十年,蟬聯亞馬遜心理自助類圖書榜第一名的書,叫作《幸福腦》。這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回答了兩個現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你為什么會覺得不幸福?怎么讓自己更幸福?
在說書的內容之前,有必要先說說作者。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美國大腦健康之父的腦科學家,丹尼爾·亞蒙。他也被《華盛頓郵報》譽為,全美最受歡迎的精神科醫生。亞蒙博士還開設了全美連鎖的亞蒙診所,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目前,亞蒙診所已經收錄了十多萬張大腦成像圖,是世界上最大的腦科學數據庫之一。
那么,作為全美最受歡迎的精神科醫生,亞蒙博士在書里,又提供了哪些獨特的觀點呢?作為讀過的人,我有兩個感受。
第一,原來很多讓你覺得不幸福的心魔,比如焦慮、強迫癥、對周圍的人充滿敵意,這些都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得出新的解釋。舉個書里的例子你感受一下。為什么有的人說話時喜歡挑釁別人?亞蒙博士觀察了大量的腦成像圖,給出的解釋是,很多人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前額葉不夠健康。這其實是一個生理問題。具體怎么回事,咱們后面再細說。
有問題,就需要解決方案,這也是這本書的第二個價值。亞蒙博士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出了很多通過改善大腦,來提升幸福感的方案。而且有意思的是,有些方案,假如不是親眼看這本書,你可能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腦科學權威之手。
舉個例子,怎么讓自己的大腦更強健?其中一個方法居然是,多多與人為善,讓自己有個好人緣。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看似嘮家常的處方,背后是有一套嚴謹的腦科學依據的。是什么?咱們也是后面再細說。
接下來,我將分成兩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先說說,大腦和幸福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會發現,很多現代人的心魔,其實是腦健康出問題的結果。第二部分,咱們再說說,針對這些問題,亞蒙博士是怎么解決的?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大腦和幸福之間,有什么關系?
簡單說,你人生中,一切跟幸福有關的感受,你會為某些事情開心,會為某些事情難過。這些感覺,全都來自于你的大腦。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決定了你是否幸福。比如,同樣是結婚,有人在婚前就特別興奮,覺得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有些人卻會在婚禮前夜,覺得異常焦慮。這種差異,就是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結果。
換句話說,要想理解大腦跟幸福的關系。我們必須得知道,大腦是怎么處理信息的。了解了背后的機理,你就明白,那些阻礙幸福的心魔,到底是怎么來的,你才能有效的對抗它們。
大腦有很多區域,它們都或多或少的,跟我們的幸福感有關。亞蒙博士認為,其中有兩個腦區,跟幸福關系最密切。
第一個腦區,叫作深層邊緣系統。這個區域,只有核桃仁那么小,但責任重大。它雖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是,你想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它。為什么呢?在大腦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來自于大腦皮層。它讓人類有了計劃能力、組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但是,要想讓這些能力發揮最大的功效,人類還需要有一種期待事情發生的強烈意愿。說白了,就是你得有激情、有夢想、有憧憬。這些感覺從哪來?答案就是,深層邊緣系統。
深層邊緣系統是大腦的情緒濾鏡,決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情緒基調。它就像一個有色眼鏡,給日常生活中的中性事件,涂抹上不同的色彩。這個色彩是積極的,你就看什么都是積極的。它要是消極,你看什么都消極。就像前面說的結婚的例子,有的人開心,有的人焦慮,就是他們的深層邊緣系統,給大腦蒙上了不同的情緒基調。
說到這,我們會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認為這個區域越活躍越好。就像鍛煉身體一樣,生命在于運動,你越活躍,身體越強壯。但深層邊緣系統,正好相反。它越活躍,你越消極。
因為一旦深層邊緣系統過度活躍,你的情緒也會跟著被激活。注意,是所有類型的情緒,你會同時調動起積極和消極兩類情緒。但是,消極的情緒,最終往往會戰勝積極的。這跟你的性格沒關系,而是進化塑造的結果。我們天生就更傾向于放大消極信號,因為消極信號更關乎生存。比如對一個原始人來說,多吃一口食物,頂多是多一點飽腹感。但是,被毒蛇咬一口,可能就有性命之憂。現在也一樣,你看,在單位,你要是被獎勵了100塊錢,頂多是有幾分高興。你要是被罰了100塊,可能會郁悶到極點。
當然,深層邊緣系統太活躍不行,不活躍也不行。它一旦不活躍,你的情緒也會淡化,凡事都提不起興趣。換句話說,我們的目的,不是激發或者抑制深層邊緣系統,而是要讓它處在一個正常的活躍水平。至于怎么調節,咱們后面再說。
這是第一個腦區,深層邊緣系統。它是大腦里的情緒濾鏡,設定了你的情緒基調。
第二個跟幸福密切相關的腦區,其實前面已經簡單說過,叫前額葉。這是大腦的CEO,負責做出判斷。同時,它還是大腦的剎車系統,負責控制沖動。
這個區域異常,會發生什么呢?前面說過,就是喜歡挑事。因為前額葉有剎車功能,而剎車的前提,就是明確的感知到外部的刺激信號。剎車失靈,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對刺激信號,變得不敏感。
但問題是,前額葉本身,對刺激還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這方面有缺陷的人,就會主動去外界尋求刺激。輕度的癥狀就是說話挑釁,激發別人的情緒,然后利用這些情緒回過頭來刺激自己,滿足前額葉的需求。嚴重的就會沒事找事,甚至主動跟人打架。換句話說,很多挑釁行為,不是有意為之。而是一些前額葉不健康的人,在給自己的身體打補丁。通過外界刺激,滿足前額葉的生理需求。
要想保持前額葉健康,我們可以主動尋找一點刺激,讓它保持活躍。比如做一些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再比如,參加一些安全但是又比較刺激的游戲,像過山車。再比如,你還可以主動做一些有難度,有挑戰的工作,既鍛煉自己的能力,也能讓前額葉保持在一個健康的活動水平。這就是大腦的第二個,跟幸福有關的腦區,前額葉。
當然,跟幸福感有關的腦區還有很多,比如基底神經節。它是大腦的注意力協調官,幫你合理分配注意力,決定哪些事該關心,哪些事不用在意。一旦這部分出了問題,這個人就會變得特別愛操心,什么事都想管一管。再比如扣帶回系統,它是大腦的注意力切換器,能讓你自由切換,隨時把注意力從一件事,挪到另一件事。一旦它出了問題,這個人就會特別喜歡鉆牛角尖,陷在某個問題上出不來,自己跟自己較勁。相關的腦區還有很多,咱們在這就不多說了。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內容。大腦和幸福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說了兩個,跟幸福密切相關的腦區。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我們的幸福感。注意,這些腦區的功能遠遠不止咱們說的這些,我們只是說了其中跟幸福感密切相關的功能。
那么,怎么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健康,通過改善大腦,來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呢?作者在書里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養護大腦健康的建議。
比如適當補充體內的5-羥色胺含量。5-羥色胺是一種情緒調節劑,會讓你覺得更樂觀、更輕松。怎么補充呢?你可以多吃含有L-色氨酸的食物。L-色氨酸在大腦里,會被轉化成5-羥色胺。比如三文魚、雞肉、牛奶,都是不錯的選擇。
再比如,亞蒙博士建議,要戒煙戒酒,多吃高纖維膳食,等等。這些建議,你可能在其他地方也聽過。那么,亞蒙博士有沒有提出一些特別的大腦養護方案呢?當然有。今天,我從書里找到了三種,不太常見,而且還很有趣的建議。通過它們,你也能進一步了解大腦。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就把這三個建議講給你聽。
第二部分
第一個建議,就是開篇說過的,你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好人緣。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都盡可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千萬別以為這只是作者隨口說說,它背后,是有一套腦科學依據的。
前面說過,大腦里跟情緒最密切的是深層邊緣系統,它能設置你的情緒模式。其實,還有一點咱們沒說,它也儲存著一切情緒化的記憶。有積極的記憶,比如中彩票、考上大學、結婚生子。也有消極的記憶,比如被虐待過、戀人分手、親友離世。儲存在里面的記憶,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情緒基調。儲存的積極記憶越多,你的情緒基調就越積極。反過來,存量越悲觀,你看待外界的增量時,也會越悲觀。
這也是為什么作者說,要想讓大腦感覺更幸福,你得有個好人緣。因為人緣好,往往意味著,你周圍的人喜歡你,他們會給你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同時,你的人緣越好,你面對悲傷時的恢復能力,也會越強。因為深層邊緣系統中儲存的記憶,會跟我們的神經之間發生化學聯系。這就是為什么親友離世,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因為當親友離世時,人們的大腦會釋放信號,告訴深層邊緣系統,這些人已經不會再跟你產生聯系了。深層邊緣系統中,情緒和記憶之間的連接就會被切斷。心理上的痛,就會轉化成生理上的痛。
但是,這些被切斷的聯系,是有可能被修復的。而修復它們的,就是那些美好的回憶。作者發現,在面對離別時,雖然跟死者關系越好的人,越悲傷。但是,他們也能更早的走出悲傷。因為當他們回憶起死者,想到的都是美好的回憶,沒有遺憾。這些美好回憶會刺激大腦釋放積極的神經物質,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腦修復被切斷的化學聯系。但是,跟死者關系不好的人,回憶起死者,只會想到跟死者之間的問題。神經和記憶之間的化學聯系,不能被修復。他只會一直覺得很難受。你看小說里,很多斗了一輩子的冤家,其中一個先走,另一個肯定不會高興,而是特別難過。這其實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換句話說,一個好人緣,可以幫你儲存更美好的記憶,讓你的深層邊緣系統,產生更積極的情緒基調。同時,它也能讓你的深層邊緣系統,對離別時的悲傷產生更好的修復能力。
當然,以此類推,你也應該時不時跟家人出去玩玩,跟愛人來一場浪漫的燭光晚餐。當你為親密關系創造驚喜時,也是在激活大腦里的積極記憶,它們會進一步充實你的深層邊緣系統。你看,生活中的小驚喜,從腦科學的角度看,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畢竟,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你要是沒這個耐心,我可以向你推薦亞蒙博士的第二個建議。這個方法很簡單,說出來你可能有點意外,那就是,聞。聞你喜歡的味道。比如噴香水,或者在房間里擺上你喜歡聞的花。總之,你喜歡什么味道,就讓自己經常聞這個味道。
注意,一定是聞,不是吃。你吃進去的東西,只會進入你的胃,然后通過消化系統加工。而你聞到的味道,會激活嗅覺神經,然后被傳遞到深層邊緣系統加工。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會對某些味道,產生特別的情緒反應。比如拿破侖曾經給愛人約瑟芬寫信,要求她在自己出征回來前兩周都不要洗澡。他希望約瑟芬的體味濃郁一些,這能激發他的性欲。換句話說,嗅覺,其實是我們進入深層邊緣系統,并且施加影響的快捷入口。
好,這是第二條建議,多聞自己喜歡的味道。通過美好的嗅覺感受,來強化自己的深層邊緣系統。
第三條建議是,把你的情緒實體化,把它們明確的寫下來,一點點分解。最終弄明白,你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注意,這條建議不是亞蒙博士的原話,而是我從書中的一系列方法中,為你總結出來的。在書里,作者提供了很多心理自助的問卷。比如,有個方法叫食蟻獸練習。大概意思是,把消極情緒寫在紙上,然后把它們當成一只只螞蟻,想辦法逐個消滅。
再比如,有個方法叫一頁紙奇跡。是在一張紙上,寫下人際關系、工作、金錢、自我,四個詞。然后逐個寫上,你在每個方面,都有什么樣的目標。最后,把這張紙貼在床頭,每天看看。提醒自己,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目標上,不要被不必要的事情困擾。
類似的自助問卷還有很多。其實,這些問卷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把你的情緒實體化。讓它們從一個模糊的感受,變成紙面上清清楚楚的字。
要想知道這么做為什么有用,我們得先了解,大腦里的兩套機制。
第一套機制叫渴望機制,也叫多巴胺機制。意思是,你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一旦被滿足,它就會激活大腦的多巴胺系統,讓你產生幸福感。
第二套機制叫想要機制,也叫阿片機制。阿片機制是怎么運作的呢?簡單說,就是當你想要某件東西,并且實現時,大腦會釋放內啡肽,而內啡肽,會給你帶來一種短暫的愉悅感。
注意,想要和渴望,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渴望指的是你內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們都渴望被愛、渴望成功、渴望健康,等等。它激活的是大腦的多巴胺系統,一旦你達成這些目標,你會獲得一種長久的滿足感。但是,想要,指的是那些短暫的非理智要求。這種需求會激活大腦的阿片系統。阿片系統會向大腦釋放一種麻醉信號,告訴你,這么做之后,你就會覺得快樂。但真相是,阿片系統,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當你付諸行動之后,你只會獲得短暫的愉悅,然后又會覺得空虛,又想把之前的事情再做一遍。比如夫妻吵架,吵的時候,你總會感覺,我該罵對方一頓,罵完我就開心了。但是,你真罵完之后,頂多爽個幾秒,然后就會又開始生氣。這時,你就會把罵人這個行為再重復一遍。
說到這,你可能覺得,阿片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式,有點像毒品。人在吸毒時,不就是這個狀態嗎?沒錯,阿片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式,確實有點像毒品。阿片這個名字,是由英語翻譯過來的。它其實還有另一個,我們更熟悉的中文翻譯,那就是鴉片。
而把情緒實體化的意義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抑制阿片系統,讓多巴胺系統,也就是渴望機制,獲得更多的主導權。
你看,把情緒寫在紙上,你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它。你可以沿著這張紙往下一點點梳理:我為什么會有這些情緒?這些感覺從哪來?是什么問題導致的?這個問題反映出的,我內心的渴望是什么?
比如前面說的夫妻吵架。當你一步步叩問自己,為什么會吵架之后,你就會發現,很多人最深層的動機,是渴望被對方關愛。像丈夫回家太晚,妻子發脾氣,就是這種情況。
注意,把情緒實體化,并不會直接解決你的情緒問題。它的價值在于,通過分析情緒,來找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然后通過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阿片系統,減少那些不理智的想法和行為。說白了,就是能讓我們在更大程度上做到就事論事,減少額外的不良情緒。
當然,這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并非藥到病除。但是,就算用不上,通過這個方法,了解一下背后的腦科學知識,還是很有意思的。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內容,怎么通過改善大腦,來提升幸福感?我們介紹了三種方法。第一個方法是,你要有個好人緣。通過儲存美好的記憶,讓大腦的深層邊緣系統更健康。第二個方法是,多聞自己喜歡的味道,通過美好的嗅覺感受,讓自己有個好心情。第三個方法,是我從作者的眾多問卷中,為你總結出來的,叫作把情緒實體化。通過這個過程來抑制阿片系統,減少不必要的消極情緒。
總結
到這里,這本《幸福腦》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回顧一下,今天主要說了兩部分內容。
第一,大腦和幸福之間,有什么關系?簡單說,你所有的感覺,都取決于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大腦直接決定了你幸不幸福。其中有兩個腦區,跟幸福的關系最密切,分別是,被稱為情緒濾鏡的深層邊緣系統,和作為大腦制動系統的前額葉。第二部分,我們說了三個改善大腦的方法。第一個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個是,聞喜歡的味道;第三個是,把情緒實體化。這部分剛說完,就不多說了。
說完這本嚴肅的腦科學書,最后咱們聊點輕松的,我想分享一點談資。我曾經看過一本小說,是倪匡在1968年寫的,叫《合成》。說的是,有個非常厲害的腦科學家,為了探索人腦的奧秘,抓了一個智障兒童。然后根據自己的大腦成像,改造這個孩子的大腦。最后,把它改造得跟自己的大腦一模一樣。
教授覺得,這個孩子一定會跟自己一樣聰明、無私、高尚。可結果呢?孩子確實變聰明了,但他并不高尚,而是很殘忍,而且還親手殺死了教授。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因為教授本人就很殘忍。他不惜抓一個無辜的孩子做實驗。這不是殘忍是什么?他在復制自己的大腦時,也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殘忍性格一起復制了過去。只不過,他本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大腦不會撒謊。你的大腦什么樣,你就是什么樣的人。當然,這是否具備嚴謹的腦科學依據,我并不確定。只不過,我覺得這個故事,跟咱們今天講的書,有一種微妙的聯系。所以把它當個談資,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