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通讀了各類班會專著我才明白,為什么老秦會說“中國的班會課還處在非常初級的萌芽狀態”。
一、萌芽初露:德育班會受到國家高度關注
近年來,隨著班主任專業化理論的提出,班會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從國家陸續頒發的政策文本中也可略窺一二:
- 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德育大綱》提出,德育途徑是對學生實施德育影響的渠道,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組織形式。在德育大綱的實施途徑中明文規定,班級是進行德育的基層單位,班主任工作是進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最重要途徑。
- 1998年,國家教委頒發《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第24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li>
- 2009年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第三章“職責與任務”,第十條“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從上面的政策文本可以看出兩點:
- 班會課從作為一種“德育途徑的輔助手段”,到明文提出作為一種“常規教育”,再到被認定為班主任的職責與任務,正在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與重視;
- 班會課更多地被賦予道德教育和行為養成功能,而非一般的課外活動。
二、方興未艾:中國特色的班會理論研究
國家政策一出,全國班主任群起響應,積極探索。
然而,“班主任”這一角色在世界各國僅此一家,班主任指導的“班會課”研究更是別無分店,所以班會課在國際上并無多少可借鑒之處。因此,我國的廣大一線班主任從工作實踐出發、從無到有,慢慢探索出了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班會課形式,也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百花齊放的理論研究體系。從齊學紅、袁子意主編的《班會課的設計與實施》中,可以略窺我國一線班主任在班會研究上的探索:
- 2000年,白銘欣在《班級管理論》中指出:
班會課有四方面的作用:認識作用、對學生培養鍛煉的作用、對班集體建設的作用,以及對了解學生的作用。
常見的班會課有以下幾種形式:論理式、交流式、文藝形式、競賽式、論辯式、紀念式、實踐活動式、模擬式等。
班主任組織班會課應做到:明確主題、調動全員積極性、發揮綜合作用、形成系列班會課。
- 隨著研究性學習的廣泛深入,班會課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機結合開始受到關注。2002年,姚訓琪、何國民先后提出結合兩者要注意以下問題:
主題的確定要體現民主性和集中性;
過程要體現自由性和協作性;
師生關系要體現平等性。
- 2003年,針對當前對班會課認識模糊、流于形式的情況,孫長青提出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班會課的質量:
首先注重班會課內容的統一性和層次性;
其次要注重班會過程的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
再次要注重班會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最后要注重班會內容的時代性和時效性。
- 新課程改革也對班會課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4年,張偉認為班會課中班主任應該:
倡導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角色由主導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
倡導心育,教育方式由傳統的說教轉變為學生的自主體驗;
倡導班會課的開放性,教育空間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 江學斌在2006年、鄧海波、黃傳鋒在2007年分別從立意和起點兩個方面闡述了主題班會課的組織:
高立意是指班會課要以高遠的目標、高雅的氛圍吸引人;低起點是指教育活動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論原則來選擇切入點和德育方法。
- 2006年,陳啟興對班會課的課型進行了初步探討,把班會課大致分為六種類型:
例行性的班會課
德育性的班會課
知識性的班會課
理想性的班會課
文藝性的班會課
情感性的班會課
- 同年,葉瀾在“新基礎教育”活動中提出班會活動的核心主題和兩大領域:
班會活動以滿足和提升學生的成長、發展和需要為核心主題;
兩大領域包括與外部世界相關的認識和與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 2007年,張克龍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改革班會課,即用生成策略,將班會課變成生成性的教育。他認為:
巧用學生生活瑣事及身邊案例,引發生成;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交往互動,促進生成;
積極選擇、提煉、整合課題生成的信息,升華生成。
- 同年,段民全將關注點聚集到高中班會課的德育實效。他指出:
中小學德育應滲透于一切教育活動之中,常規班會、主題班會、課堂教學、活動課、學科競賽、勞動鍛煉、社會調查、師生交談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渠道。其中主題班會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渠道。
他通過對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班會課的動態參與和觀察,分別確立了每個年級的班會課主題,并按照主題的安排確定班會課的內容和形式。
- 2008年,余春霞在《班會課的情感教學研究》中,提出:
如何開發利用班會課的性感教學資源,如何最大 提高班會活動課的實效性,是班會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她利用教育學及心理學的理論探究了班會課情感教學的實效性并尋求在班會課情感教學中的實際操作方法。
- 2009年,丁如許在《魅力班會課》中指出:
班級活動是班會課的主要形式,精心設計的班級活動是德育的最佳途徑。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班主任要加強研究意識,讓積累的材料成為研究的材料。班主任開展活動時要有三項基本動作:編制教案、拍攝照片、指導學生寫活動紀實。班主任要努力打造班會課的特色課、代表作。
- 同年,高愛晟提出當前學校班會課的主要現象——無效班會課,主要包括:
訓話課、批斗課、泛泛空談課、貶低學生課、辦公會議課、挪為他用課、功利性課等七種類型。產生根源主要在于年輕班主任缺乏經驗、應試教育的考試壓力、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脫節、班主任缺少教育智慧、學校管理者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評價、班主任的工作瑣碎繁雜且責任大等。危害是不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和個性的充分發展、不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和職業幸福感的提升、不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展開和以教學為主的其他工作的落實。
- 還是2009年,付百紅、梅唯奇、劉紅宇從提高班主任素養的角度出發,認為:
班會課的教育效果主要取決于班主任對班會課的掌控和駕馭能力,班主任要堅持以生為本、和諧德育的基本理念,在思想上重視班會課的德育價值和管理功效,充分利用和挖掘這一教育手段的直接和間接作用,努力上好每一次班會課。
- 2011年,丁如許在《打造魄力班會課》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班會課的設計思路及具體的操作方法,歸納為十一句口訣:
精心選題材
巧借八方力
增強知識性
全班總動員
研究課結構
探尋新形式
培養主持人
傾情多投入
寫好課教案
課后再研究
打造代表作
同年5月,楊兵出版《魅力班會課是怎樣煉成的》一書,通過對自己長期教育實踐的總結,歸納出豐富多彩的班會主題、行之有效的班會課技巧、異彩紛呈的班會課形式,并列舉了原汁原味的班會課案例。
2012年,遲希新在《有效主題班會八講》中,站在學術理論的高度,對班會課的各個層面進行了高度凝煉和深刻剖析,并提出“主題活動必須遵從隱性德育”的理念。
同年6月,丁如許出版《班會課100問》,針對全國范圍內班會課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進行解答。如
班會課的課題設計和選材
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發揮任課老師的作用
寫好班會課的教案
等等。
同年7月,李季、梁剛慧、賈高見出版《小活動大德育——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針對德育低效這個老大難問題,把焦點鎖定在“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上,依據“活動—體驗—感悟—升華”品德形成心路歷程規律,采取品德“內生外化”的自我構建策略,從而增強主題班會課的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愉悅性、趣味性、體驗性、感悟性和生成性,以圖提高德育的實效。
2013年,鄭學志主編《高中主題班會設計技巧與優秀案例》,再次從定義、分類、操作、形式、經驗等幾個方面梳理高中主題班會的設計與組織技巧,并附有高中主題班會優秀案例精選。
同年8月,齊學紅、袁子意主編《班會課的設計與實施》,在學生各階段的德育課程體系做出了探索。
2014年,彭敦運提出“微班會”這個概念并實踐探索。
2016年,秦望在《德育報》連載六期,用《十招打造迷人微班會》系統地闡述微班會的方方面面。
自此以后,班會課理論到達頂峰,隨后再出的專著多是主題班會案例集,如
丁如許主編《高中主題教育28課》(2015年),首次以教案的形式匯編全國優秀案例,提升了班會的可操作性;
秦望主編《高中系列班會課(三卷)》(2016年),首次以34個主題、114節班會,打造了一個具有序列化、系列化、階梯化、實用化的班會教學參考書,讓讀者在每個階段都能找到相應的班會主題和素材。
林志超出版《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2017年),用“藝術化課堂”的理念打造了30個特色鮮明的班會,構成一個系列成長課程。
三、任重道遠:德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能在零基礎的情況下,不到20年的時間,能把班會理論研究得如此透徹,無論是思考之深、還是范圍之廣、或是形式之新、速度之快,都足以令人贊佩有加。
但是,或許正是因為探索得太快了,反而襯得班會課在實踐行動上有些滯后。如果把班會課比作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那么這個孩子現在的狀況就是頭腦發達、四肢簡單。據我觀察,這個孩子的父母,也就是全國范圍內的班主任們,會分化成三種不同的層次:
- 虐待遺棄型
- 簡單粗暴型
- 望子成龍型
我們逐一來看:
1. 虐待遺棄型
這個層次的班主任理念錯位,根本沒把班會課當成自己家的孩子,非但不重視開發,反而將其當成了仇人的遺腹子,怎么舒服怎么來。在這種心態之下,他掌下的班會課慘遭各種虐待糟踐,淪為補充課、自習課、測驗課、通知課、訓話課、放羊課、批斗會、總結會、布置會。德育陣地不守反棄,令人捶胸頓足。
2. 簡單粗暴型
這個層次的班主任倒是覺得班會課這個孩子可堪造就,愿意領養。只不過由于班主任研究缺失、素養不高,導致班會課在三大環節養成了十個毛病:
設計環節
由于設計理念的缺位,班主任在這個環節容易出現四個問題:
- 老生常談,缺乏創新精神。一些通識性主題(如奮斗、愛國、感恩、紀律)反復重開,缺乏新意;選取素材也陳舊過時,不能從新的角度切入,導致班會乏味低效。有時看到別人開班會效果很好,自己就盲目跟風,不能結合班情調整,把班會開成了四不像。
- 主題牽強,脫離生活實際。 有些主題雖然高大上,但并不是每個素材或環節都能和主題契合。但總有些班會在設計的時候為了所謂的“拔高”,強行把二者聯系在一起。施舍一元錢就是“大愛”?養成個人衛生習慣就是“保護環境”?脫離生活實際的上綱上線只會讓人感到忸怩作態。
- 內容主觀,代替學生思考。班會課和其他學科一樣,也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而有些班會課雖然初衷很好,但在具體操作中,班會的視角卻始終從成人而非學生的角度出發。比如有位剛送走畢業班的班主任帶新生,第一堂班會不談如何適應新學校,而大談如何應對大型考試,聽得學生一臉懵逼;還有位有位班主任在寢室交往的主題班會上指導學生如何應對深夜臥談的室友,提到應該如何如何,實在不行就找班主任尋求幫助。而下了課就收到學生的匿名紙條:“老師,雖然我們寢的確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室友,但我是不會賣友求榮的?!蹦憧?,如果不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再好的方法都是一廂情愿。
- 目標功利,妄圖一勞永逸。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你精心準備了一堂班會課,學生反應良好,但第二天班級就出現了與班會主題沖突的行為。你會不會因此而大為光火,繼而心里產生失敗感?如果你的答案為“是”,那么你就得了這個毛病。不過不用擔心,浮躁是這個時代全社會的通病,所以你并不孤獨。
操作環節
受班主任專業素養(如知識視野、思想方法、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表達溝通、組織協調等)的限制,班主任們還可能在操作環節上出現問題:
- 形式僵化單一。開班會必定是一男一女主持串詞,做活動必定是三兩學生發言討論,到結尾不宣誓不足以明己志。這樣的班會你喜歡嗎?
- 走秀而不走心。因為觀眾的存在,師生都覺得應該出“效果”,于是主持加才藝、游戲加短片,哦對了,最后還有激昂宣誓。個個踴躍,人人搶答,熱熱鬧鬧,皆大歡喜。這樣的拼盤式班會有實效嗎?
- 灌輸多于參與。班主任(或主持人)一個人在班會上滔滔不絕,既沒有角度新穎的主題、也不見精彩的案例和高明的演說套路,學生則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在干嘛?寫作業或發呆。千萬別提問,會尷尬的。
- 情感共鳴缺失。找不到激發學生情感的素材和活動形式?好吧算一個原因。但班會環節總要來點節奏和起伏,不能平鋪直敘吧?關鍵是,想要打動學生,你自己的感情得充沛點吧?如果班主任自己的情感都難以投入,又何談感動學生?還是反問一下內心:要傳遞的信息或道理,自己是否深切認同?
后班會環節
班會操作是顯性環節,而班會設計,尤其是班會后的措施則是隱性環節。事實上,所有的設計和操作都是烘托和鋪墊,班會結束之后才恰恰是學生行為產生改變的關鍵時段。令人惋惜的是,似乎沒有多少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因而在這個環節上出現兩個問題:
呼吁多于要求。主題角度新、觀點也明確、形式也多樣、互動也充足,在班會的結尾,班主任熱情呼吁:讓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我們的家園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學生也被調動得熱血澎湃,整堂班會非常成功。然而,沒了。真是音起人相聚,曲終人散場。缺乏臨門一腳,就會給人一種尿不盡的感覺。
要求缺乏跟進。有的時候學生也被帶動了,具體要求也布置了,可偏偏沒有跟進!沒有跟進就沒有落實,沒有落實就沒有實效。不跟進的班會課終究是一場虛妄,逃不出形式主義的牢籠。
我在這里長篇大論了這么長時間,是因為大多數班主任(包括我在內)開展班會課都處在這個層次,屬于平凡的大多數,需要刻意學習、訓練、實踐、反思和優化。只有刻意練習一到兩年的時間,理論才能真正指導實踐,最終成為最高層次的那一類人。
3. 望子成龍型
丁如許、馮衛東、遲希新、秦望、楊兵、林志超、李迪、李兵,還有一長串優秀專家的名字,他們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對于這個層次的班主任而言,班會課既不是棄子,也不是養子,而是親生子。他們畢生鉆研,心血盡傾地喂養、殫精竭慮地探索它無限地潛能。在他們的悉心照顧下,班會課那發育不良的四肢終于慢慢強壯起來。
然而,他們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并不意味著班會課的成長就健康了。我們的實踐成果仍遠落后于理論成就。這里僅列舉幾個例子:
- 班會理論方面:過十年來,班會類理論專著和論文雖然頻出,但質量良莠不齊,少有精品。直到2011年丁如許老師出版《打造魅力班會課》、2012年遲希新教授出版《有效主題班會八講》,成為集班會探索十年的集大成者,分別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向上樹起兩座高峰;2016年,秦望老師在《德育報》上連載《十招打造迷人微班會》,又為班會課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 班會實踐方面:大多市面上多數班會指導類書籍仍是班會案例占主流,且這些案例多為拼湊。直到2013年丁如許老師主編的《初中主題教育36課》、《小學主題教育36課》、《高中主題教育28課》陸續出版,突破性地把案例以教案的形式呈現,并在單本內把精選案例以時間順序排列,班會案例才首次呈現出系列化的態勢;2016年,秦望老師主編的《高中系列班會課(三卷)》出版,全書共涵蓋34個主題,114節課,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話題、課課有案例,把高中班會課體系做到極致;2017年,林志超老師緊隨其后,又出版了《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以30篇特色鮮明、主題各異的班會精品,首度實現了舉一人之力打造系列班會的創舉。至此,班會課的實踐呈現出成熟的特征。
- 實情:以上累累碩果都是全國頂尖班主任的心血結晶,令人心生敬意。但我們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班會理論的兩座高峰實際上是對前人探索的總結和梳理,雖集大成于一身,但畢竟少有創新;課例實踐更是滯后,例如把高中班會課做到極致的《高中系列班會課(三卷)》,其理論和初步探索早就在2007年由段民全提出,前后相差整整9年!
張萬祥老先生在給丁如許《高中主題教育28課》作序時,在結尾說道:
主題教育課大有可為!主題教育課,任重面道遠。
前后一品,真是意味深長??!
四、內外交困:班會課發育不良的原因剖析
客觀地說,外部環境中的確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
- 應試教育帶來的考試壓力;
- 學校管理者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評價;
- 班主任工作瑣碎繁雜且責任太大等。
但這都不足以成為延誤班會課正常發展的理由,更多的原因還需從內部尋找。我們認為,年經班主任固然缺乏經驗,但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則缺少足夠的專業素養:
- 班主任理念錯位,不把班會課當課,而當成了其他學科的補充或安排工作的專場;
- 設計理念缺位。班會課不是新方法或新素材的簡單堆砌,而應符合科學性原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符合學生心理和認知的一般規律,避免形式主義和強制灌輸;
- 理論知識的缺乏。如知識視野、思想方法、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表達溝通、組織協調等素養的欠缺而導致班會課魅力未能盡顯。
五、翹首以待:用研究的心態回歸教育本質
本文用較長的篇幅闡述了班會課的前世今生:
- 它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就被國家高度重視;
- 自此班會理論研究如雨后春筍百家爭鳴;
- 三種類型的班主任對待班會態度迥異;
- 班會課發育不良內因更甚外因。
那么問題來了:班會到底是什么?它的內涵和外延如何區分?
歡迎關注下期話題:《散打班會課·班會之道》之
《見龍在田:班會課的內涵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