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在客觀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交互中,星空下的野貓們也許會傳遞:“草垛這里有一只落單的雞仔”這一客觀事實。而人類則掌握了傳遞比如八卦之類的虛擬故事的技能:“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條狗啊”。
可以說人和動物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人類在這個共同想象虛構出來的世界中,通過由概念共享和出于某種目的編織出的秩序,有序的生活著。
如果說,你接受了以上說法,那么接下來,不知你是否會認同:類似人和動物的思維可以處于不同的維度,人和人也是可以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呢?
活在不同維度的人們,不光看待問題的維度不同,甚至做著同樣的事情賦予其的意義也是不同的。而閱讀,則可以成為一座階梯,由思維引導,通向更高的維度世界的天窗。
下面就來談談我對專業書籍閱讀的一些看法以及對“概念”的理解。
一.定位
首先給書定位,然后給自己定位,順便問問自己閱讀了這本書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同時我又希望從中獲得些什么?看書之前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無非就是看看這本書是否適合自己,是否值得花費寶貴的注意力在它身上。
二.代入時代背景理解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讀一本書,站在作者的時代背景或者作者本人的角度去思考,能體味到更多之前體會不到的東西。當然,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比較適合某本你決定反復精讀的書。但對于某些書籍代入時代背景更有助于理解也是我將它列在這里的原因之一。
三.打破概念壁壘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 赫拉利認為,我們能與別人溝通的前提是我們共同的相信著某種”故事”。說“故事”沒錯,但我更愿意稱它為”概念”。
概念是連接現實現象與理論世界的橋梁,假設有人問你今天中午去吃什么口味的漢堡,然而你的腦子里并沒有漢堡這個概念,你們就沒有辦法完成溝通。
所以說,概念壁壘,可以將它視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巨大障礙之一。
同時能否打破概念的壁壘,也決定了你的學習是否能更進一步。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專業書籍總是愿意用幾章的篇幅來介紹概念。也許同一個名詞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則具有不同的定義。我眼中的概念,不只是后面展開構建體系的基石,更深深的蘊含了該門學科的思維在其中。在閱讀一個新的領域的專業書籍時,我會更愿意去琢磨書中前幾章的概念。
好的,在大家都明確了概念的理解為什么是有必要的之后。咱們再來說說,我是如何更好更快的消化這些概念的。
在閱讀一些比較專業的書籍的時候,我更傾向于用聯想的方式。分清哪些是已知哪些又是未知之后,嘗試用已知去理解未知。
要明白,概念和概念之間是可以互通的,知道這個概念(道理)永遠是在為知道下一個概念(道理)做準備或者說鋪墊。可以理解成類似于肌肉記憶一般的下意識的反射。
至于如何更快的產生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就看你對該概念的熟悉程度和敏感程度了。
四.又一次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人的從生到死,就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書籍無非是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點亮火把的作用。
不同于人類生下來就懂得餓了吃,困了睡這樣的本能,如果僅靠父母遺傳的DNA人類是不會在剛出生就懂得如何融入社會的。
文字和書籍的發明則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學習,我們掌握了許許多多虛構而被普遍認同,同時又可供我們與他人交流的概念。
通過這些概念的共享我們甚至可以知道許多之前沒有親眼見過的事物,可以與作者的思想進行碰撞,可以利用書中的某些東西(比如方法論)改變生活……這些同時也是閱讀的神奇之處。然而我最近才明白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這也讓我對閱讀有了新的認識。
當然,以上是目前的我對閱讀專業書籍的一些心得的整理,歡迎大家接下來和我多多討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