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但在我的心里,某個柔軟的角落,童年一直都在,故鄉還是那么美。
《城南舊事》是林海因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五個各自獨立的小故事在林英子的童年接連展開。
林英子隨著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生活,他們住在一條普通的胡同里,小英子天真爛漫而又敏感善良。她對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住在惠安館的瘋子,被養父母虐待的妞兒,躲在荒草叢中的賊,逃出牢籠的蘭姨娘,在自己家做奶媽的宋媽。
她好奇,探索,同情,在一次次離別中慢慢長大,直到“父親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13歲,父親去世,她是長女,母親不過是個普通的中年婦女,她還有六七個弟弟妹妹,生活的重擔可想而知。
《城南舊事》講到她的父親去世就結束了,童年結束了,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劇。小英子用自己童稚的眼光仰起頭來打量成人的世界,他們輕易的分出人的好壞,善惡,美丑,可她不懂他們的復雜,她看到的明明和他們說的不是一個樣子的。
這是一本關于成長的書,在小英子六歲的時候,遇到了惠安館的瘋子和被養父母虐待的妞兒,成為朋友,后來她們消失在她的生命中。
在她七歲那年,遇到了荒草叢中的賊,他們相約去看海,后來他被逮捕,她失去了他。
她八歲那年,遇到了蘭姨娘,看到父親喜歡蘭姨娘,她撮合蘭姨娘和德先叔在一起,后來他們一起離開,蘭姨娘告訴她她是個大姑娘了。
她九歲那年,宋媽一夕一間獲悉自己的兒子死了,女兒被賣了,后來宋媽隨丈夫離開,宋媽告訴她她已經長大了。
她十三歲,小學六年級畢業做為代表發言,父親告訴她她已經長大了,等她回到家,父親死了,她真的長大了。
一次次與人離別,一次次與過去告別,童年太快,還沒抓住,突然不得不長大了。
林海因的故事充滿了人性美,這種人性美如何體現,最好不過兒童的眼光,兒童內心純凈,不會帶有有色眼光,比如惠安館里的瘋子,除了不諳世事的兒童,誰會去和瘋子交朋友,大家只會遠遠的躲著,暗地里悄悄打聽。知道了事件的始末也不過只是一陣唏噓,過后該干嘛干嘛。成人的世界復雜也冷漠,他們都曾是“小英子”,后來熱衷于成人的處事規則。
小英子與身邊各式各樣的人接觸,他們善良,勤勞,樸實,卻又是悲劇的,這種悲劇是時代的烙印,尤其是女性的悲劇,林海因筆下大部分人物都是女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性格不同,出身不同,也各自有不同的悲劇。
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在小英子腦海中成了一幅幅哀傷的畫,她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腦袋想象,使得這些悲劇磨去了尖銳和疼痛,似乎只剩下了沉沉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林海因正是通過這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云慘霧的生活。
惠安館里的瘋子秀貞遭遇愛情的背叛和拋棄,未婚先孕在鄉下生下孩子,孩子隨即被扔在了城墻底下,她被封建禮教逼瘋了。
蘭姨娘三歲就被母親賣了救生病的哥哥,然后輾轉在各個煙花場所,后被一個可以做爺爺的人買下,圈養起來,她受不了逃了出來。最后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而離開。
宋媽來自鄉下,男人好吃懶做還打她,她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受苦,自己出來給別人當奶媽,最后才知道兒子已死,女兒也被賣了,最后她隨男人回去了。
小英子的媽媽,接連不斷的懷孕,她的肚子似乎永遠都是大的,小英子的爸爸就是個封建社會的大家長,他專制,有好色,小英子媽媽挺著大肚子在廚房炒菜,他卻能在屋里調戲蘭姨娘,在日本吃花酒,一吃一晚上,小英子媽媽只能在家里哭著等他。
她們每個人都是一出悲劇,被封建倫理道德壓的喘不過氣來,林海因希望通過小英子的眼睛來對廣大的女性以同情和撫慰。進而對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人們以關注和同情。
這又是一部鄉愁的代表作,林海因五歲來到北京,三十幾歲又離開北京回到臺灣。她深深地思念北京胡同里那些景和那些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井窩子的描寫。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幾步,就是井窩子,這里滿地是水,有的地方結成薄薄的冰,獨輪的水車來一輛去一輛,他們扭著屁股推車,車子吱吱扭扭的響,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窩子有兩個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來倒在一個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
她用自己細膩的筆觸真實的再現了北京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普羅大眾的生活場景,用一支筆平實的勾勒出一幅幅絕美的畫面。
《城南舊事》一書既是林海因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是林海因最具影響的作品。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林海因父親早逝,這使得她急匆匆告別了童年,所以她寫了這本書。“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再回首,其實早就物異人非,就是小英子也不再是童年的小英子,她身上有不屬于童年孩子的特質,這無疑是林海因幾十年生活閱歷的體現。
比如,在《惠安館》中,小英子才六歲,她一面內心純凈善良,一面又有大人圓滑的一面,比如她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比如她知道妞兒不是爸媽親生的,這樣大的是她能自己憋著誰也不告訴,比如瘋子和妞兒要出走,小英子居然能把盤纏都給她們準備好,這實在不像一個六歲的孩子能做的。
這更像是林海因賦予小英子的,她的童年應該怎么做,這是一種期許。
再比如《我們去看海中》,小英子結識一個賊,為了供弟弟飄洋過海去讀書而選擇偷東西,小英子覺得他很善良,嘴唇厚厚的是個好人,和他成為朋友,一次偶然她撿到了一個小金佛,被便衣警察看到,問她在哪撿的,她說出了那片荒地,就這么把賊送到了警察手里。
但是,這個故事絕不會寫成小英子總看到一個人轉來轉去,就和賊說了說,而賊警覺,逃脫了警察的抓捕。同樣是天真爛漫不設防,卻完全不同的結果。
盡管林海因決定用兒童視角體味底層社會人們的掙扎,善良,是和大人們想的不一樣的。但結局還是人們期許的那樣。
再比如小英子知道爸爸對蘭姨娘有意,就撮合蘭姨娘和德先叔叔,她一步步實施自己的計劃,直到他們在一起,最后他們要走,她居然同情自己的爸爸,一個八歲的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斷不會對父親生出同情來。
小英子用自己的聰明勇敢幫助瘋子和妞兒逃跑,結果倆人死了,讓世人覺得瘋子是要拐跑小孩子,還是不得不屈從現實,現實中瘋子只能是瘋子,她不可能帶著妞兒成功找到孩子的父親。
在這些故事里,小英子改變了能改變的,不得不接受不能改變的,宋媽的離開,父親的去世,她只能眼睜睜看著,什么改變也做不了。
可是生活哪里能重來,童年過去就是過去了,即便夢回童年,那個你也不再是你,那些景也早已變了又變,童年的痕跡幾乎消失殆盡了。我們只能想象著自己的童年,就已足夠溫暖。
最后,借用林海因的話:“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合上《城南舊事》,童年涌進我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