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在法蘭西地區吹起了一股新風,就是這一講要說的哥特藝術。
哥特藝術是中世紀的一次復古運動。復的這個古,就是古希臘古羅馬的風格,又回到“人眼所見的真實”去了, 相當于文藝復興的前奏。
公元800年,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加冕,并親吻了查理曼腳下的土地,稱他為“所有羅馬人的皇帝”。這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由來,此后掀起了復古狂潮。
東西教會于1054年大分裂之后,拜占庭對歐洲大陸的影響也就衰落了。相比之下,德意志地區因為皇帝與拜占庭通婚,意大利地區因為與拜占庭之間頻繁的貿易,這種衰落就不太明顯。而在法蘭西地區,拜占庭的影響衰落得很厲害,所以成了哥特式風格的發源地。
從12世紀開始,法國新修建的教堂里,比如著名的沙特爾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出現了大量羅馬風格的雕像。在拜占庭風格占優的時期,雕像是被絕對禁止的。
這說明古希臘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至少在遠離羅馬的法蘭西并沒有丟。
法蘭西人搞出來的東西,為什么叫哥特藝術呢?
就是因為文藝復興之后,意大利人瓦薩里對400年前這場發生于法蘭西的復古運動大肆詆毀,說這是哥特人的藝術,粗鄙不堪。哥特藝術的名稱,就是這么來的。
教堂建筑和彩窗
場發軔于12世紀法國的藝術運動,除了繪畫和雕塑,如今最令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它的教堂建筑和彩窗。
在12世紀以前,歐洲的教堂都是羅馬式的,也就是拱型建筑。為了抵抗拱頂向外的張力,墻體就要被造得很厚,窗戶也得是小小的。所以,羅馬式教堂內總是有大片的墻壁用來畫壁畫。
但是哥特式建筑的思維卻完全不一樣。哥特式建筑的拱是從房頂一直通到地面的,墻體并不受力。巴黎圣母院就是按這個思路建起來的。
如此一來,墻就不受力了,拱與拱之間大片空隙就可以用彩窗裝飾。
具體的辦法是先用黑色的鉛條形成邊緣,然后在里面鑲嵌各種顏色的彩色玻璃,以形成圖案。
哥特式教堂可以把圣母和圣經故事呈現在玻璃上,陽光一照,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和光線效果。
如果只看彩窗,我們會誤以為哥特藝術與拜占庭藝術很類似。它們都是平面的,并且極度強調光線和色彩的效果。但是細究起來,二者的底層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哥特藝術的雕塑已經強烈回歸到古希臘古羅馬的寫實主義傳統中去了。
其次,從擺件和掛飾品來看,哥特藝術極為強調材質的貴重。這顯然是受了古希臘人“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神”的理念的影響。
至于彩窗與拜占庭鑲嵌畫效果的相似,這不過是建筑形態所導致的意外結果。
在隨后到來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法國人表現出對寫實主義的強烈偏好,這并不是偶然的。
雖然哥特藝術誕生在法國,但它的影響不僅限在法國。這場嶄新的藝術運動后來傳入了一直深受拜占庭影響的意大利。
在巨大的沖擊下,意大利的藝術流派產生了重大的分化,形成了分別以杜喬為代表的西耶那派和以喬托為代表的佛羅倫薩派。這對中世紀藝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下節見!
小結得到:西方現代文明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孫猴子,它正是中世紀文明的親生兒子。為教會服務,恰恰是我們理解歐洲中世紀藝術那把至關重要的鑰匙。所謂西方現代理性主義,不過是上帝換了個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