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我認為寒門將不難出貴子,窮孩子也會有春天。
上世紀發展心理學已經開始廣泛研究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對于個體發展帶來影響的課題。研究表明“環境決定論”或“個體決定論”不能單獨解釋個體發展與代際相傳的復雜性,只有從環境和個體的交互作用才能理性地看待人類發展的前景。
從環境因素來看,雖然教育資源不均衡是現實,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繁榮正扭轉這一局面。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為新生女兒寫的信中表示,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在線教育將極大促進個性化學習,不僅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還會實現教育公平。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以代表的MOOC學院已經較好地達到了這一目標。
從個體因素來看,動機、努力、能力等品質在經濟困難以及生活負面環境中起到了保護作用,增強了個體對外界環境的主動調節和適應能力。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Prof. Carol Dweck)數十年研究后發現,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創造出不同的世界,將決定個人的成就。在2007年出版的書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和2014年發表的TED演講《The Power of Believing You Can Improve》中,她運用大量實驗數據和案例證實了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取得個體成就。
讓科技彌合資源分配剪刀差,讓思想引領潛能走出盲點區,窮孩子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