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讀小學三年級的譽兒買過一本趣味數學書,其中有一個題目是:一個很大的池塘開始生長荷葉,每天結束時所覆蓋的面積比前一天多一倍,四十天荷葉覆蓋整個池塘,請問荷葉長到四分之一個池塘需要多少天?
譽兒想當然的脫口而出:“十天!”想想又覺得不對,在我的反復引導下終于說出了正確答案:三十八天。不過他還是在嘴里嘟囔,怎么會呢,前面這么多天怎么長得這么慢?
其實這道數學題也是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的一個真實縮影。先拿自己的這個博客來說吧,從今年一月九號在新浪上開博,到現在四個多月合計100天多一點,我看了一下到昨天為止首頁的瀏覽量正好破了五萬,雖然我本人對瀏覽量不是很看重,但為了跟蹤自己博客的成長軌跡,隔個幾天也記錄了當時達到的瀏覽量。大家猜一下,從零到第一個一萬大約花了多少天?20天、30天?都不是,整整用了約70天!在我的記錄中,3月21號那天首次破萬.第二個一萬是到四月三號,只用了十來天,最后的第五個一萬竟然只用了兩天(可能只是特例吧),主要是因為寫了那篇拍賣游戲的文章,被新浪首頁推薦后流量暴增。
要說這一百天來,我在博客上花的功夫并沒有指數級的上升,其實反而是前面花的精力多,后面越寫越順,最近幾乎是信手拈來而已,每天花個半小時就可以搞定。如果把瀏覽量擬化為寫博的成果,這份成果的收獲絕不是等比例地時間分布的。幾乎整整的前七十天,都是在積累,積累自己寫博的技巧、能力和速度,積累寫博的素材和思想基礎,積累經常會來看我博客的讀者。沒有第一個七十天的一萬,相信也是不會有最后兩天的那個一萬的。
其實財富的積累也是如此,大家去看一看那些億萬富翁的成長歷程,除了那些一夜暴富的幸運兒,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指數級的上升所帶來的時間價值因素,他們的第一個一百萬可能要花上五到十年,從一百萬到一千萬,雖然數量上番了九倍,但所用的時間可能也就五到十年,而從一千萬到一個億,可能會的時間更少一些。也就是說在最近的那一兩年,所賺的錢可能是最初一兩年的數百倍。正如最后兩天的池塘荷葉,竟然比前二十八天的積累還要大三倍。
做股票更是這樣,最難的是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里保持一個相對好的增長率,一分鐘前我又接到一個推薦股票的所謂投資公司的電話,夸口說一個 月賺上個百分之四五十不是問題,我知道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用飛鏢式投資法(詳見只是概率問題)也可能碰上這樣的好運氣,關鍵是這個收益是否能持續。這個月可能賺40%,下個月再虧損個50%,這樣下去十年后你的一百萬可能還是一百萬。其實從一百萬賺到一千萬,每年的復合收益率要求并不高,只要達到每年穩定增長26%,十年后你就有1000萬的市值了。如果在現在給一個新股民說26%的收益,他可能會說,“真是笑話,26%誰不會,我都看到有人一年賺十倍!”不過還好有這種人的存在,不然咱們又從誰的身上在股市上長期賺到錢呢,這種沒有基本投資理念的人再多一些會更加好。
其實荷葉效應的道理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是很有用的,也許我們在小學階段,大家的成績都差不了太多,只不過是80分和90分的差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差距會越積越大,不過可能還是不太明顯,就如同十天左右的池塘,不同的增速的荷葉面積區別只是剛剛肉眼可辯。正是這樣的一點點差別,可能考上了不同的大學。大學階段是十到二十天的池塘,不同的人在這個階段的差距越來越顯現,有的人在這個十天里覆蓋了好大的一塊面積,給自己的人生積累了相當重要的資源。但是長跑還只是進行了一小半,真正的差距是在最后的半程中。
記得我七八年前有一個下屬,在大學本科的時候和楊元慶是同班同學,但是在工作后的十幾年中,楊元慶同學一步一個腳印,在聯想這個大平臺上漸行漸高,而我這位下屬卻在整日的消極情緒中漸行漸遠,每次績效評考都成了我的一個大難題。時間的價值在這里體現無疑,也許我們在每一步中都比別人落后了一點點,但當這些步伐累積起來,我們才發現和別人差了太多太多。我相信,元慶同學不是勝在每一步的幸運,而是勝在他那種積極的心態、堅定的毅力和做對每一件小事的恒心。
上帝是很公平的,給了我們每個人以機會用四十天的時間來把荷葉填滿整個池塘,當別人的池塘在最后的兩天覆蓋了百分之七十五的面積從而享受勝利的成果,而我們自己的池塘還剛剛一小塊,荷葉邊緣離岸還有好遠的距離,別著急,可能你也就落后了三五天而已。
只要你能保持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增速,不因為消極心態而放慢腳步,重視每一天增長的機會,不要在別人奔跑的時候你在散步,不要在別人寫博的時候你在看博,不要在別人向著陽光滋生養料的時候你卻在休閑地看池里的青蛙溪戲,那么,你也很快會有荷葉滿池的那一天!
謹以此文獻給渴望財務自由的人,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