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名為朱厚熜,他從三十多歲開始沉迷于丹藥,連續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因此有人說他昏庸無能,是個昏君。對于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嘉靖確實癡迷丹藥,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松對政局的控制,反而應該說是了如指掌。所以與其說他是個昏君,我更愿意說他是個權謀大家。
朱厚熜的父親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堂弟,按照傳統父死子繼的觀念,朱厚熜是沒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可是不知是老天有意安排,還是別的原因,明武宗朱厚照只活到三十歲就翹辮子了,而且膝下沒有子嗣,也沒有兄弟(孝宗是模范皇帝,一生只娶一妻,只育一子),所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無法成立,只能從堂兄弟里面找,于是朱厚熜便順理成章地被選為繼承人(朱厚熜是明武宗的堂弟,孝宗和朱厚熜的父親是親兄弟)。
得知被選為繼承人的朱厚熜,此時表現出來的并不是喜悅(要是一般人早就蹦起來了),而是一個成熟政治家該有的沉穩和心計,要知道此時的朱厚熜只有15歲。
到了京城,朝廷向朱厚熜上呈了相關的禮儀細節,其中要求朱厚熜必須以“皇太子”身份繼位為君。這意味著,在登基之前,朱厚熜須先從崇文門入東華門,在文華殿住上一段時間,完成皇太子的儀式,然后再挑一個好日子再登基為帝。
這個要求讓朱厚熜感覺很不爽,立刻表示拒絕,他對王府長史說:“《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王子也。”,說的是,《遺詔》里說得很清楚,是要我直接即位為君,并沒有說什么需要先立為皇太子事。
年僅十五歲的少年,竟然有如此敏感的政治嗅覺,著實不簡單。
先立為皇太子可能一般人看來不覺得有什么問題,但朱厚熜可不這樣認為。先立為皇太子意味著要把自己過繼給孝宗當兒子,同時也是張太后的兒子(張太后是孝宗的妻子),之后再登基。這樣一來,受益者很明顯是張太后。朱厚熜不想在任何人的控制下當皇帝,哪怕只是名義上承認張太后為母親,因為他知道,皇帝寶座注定是屬于他的,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
公元1521年,朱厚熜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嘉靖(之后統稱嘉靖)。登基不久,嘉靖下一道圣旨,大致內容是關于對生父的稱呼問題,拿出來跟群臣討論(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時間長達3年)。首輔楊廷和等人想了一下,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折子最后有這么一段話:今興獻王于孝宗為弟,于陛下為本生父,與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稱孝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凡祭告興獻王及上箋于妃,俱自稱“侄皇帝”某,則正統、私親、恩禮兼盡,可以為萬世法。
大致意思就是以后稱孝宗為父親,而改稱自己的親生父母為叔父、叔母。
嘉靖看了,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把奏折扔在地上,發回再議。
楊廷和等人見此,心想:“這小孩子不太懂事啊,怎么不能理解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呢?”于是過了幾天接著上了一道奏折,這次說:“可以給興獻王加一個“皇”字,要知道本朝歷代對于藩親都只能稱伯父、叔父的,這次已經是做了最大的讓步了,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大王”,這下你總該滿足了吧!”
但嘉靖可不吃這套,這次直接來個“留中不發”,把奏折扣下來。他這么做是因為他在等一件事,等楊廷和的文官集團內部出現裂痕,此時必然有一些低品階的官員會上奏彈劾楊廷和,因為他們也想飛黃騰達啊!所以嘉靖和楊廷和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他們的一個突破口,一個機會。看吧!一個權謀家的本色終于浮現出來了。
1521年7月,終于等到這個人了,他名叫張璁,此人前半生功名不順,在年近50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一般而言,一個年近5旬的人已經沒有任何輝煌前途可言,安安心心養老就行了,可是張璁并不死心。這次終于讓他瞄到了一個機會,朝廷重臣和皇帝之間的矛盾。
7月3日,張璁向嘉靖遞交了他的《正典禮第一疏》,奏折表明支持嘉靖皇帝,公然反對楊廷和,嘉靖終于有了第一個戰友了。
有了張璁的支持,嘉靖終于可以跟楊廷和拍板了。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楊廷和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能從命,如若不然唯有引退。此話一出,立即有百余官員發聲“楊廷和”不能走,上疏皇帝挽留。嘉靖沒辦法只好做個順水人情,留下楊廷和,因為時機未到,嘉靖需要時間。
很快時間到了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該年南直隸(今江蘇、安徽兩省)先是大旱,后又是發大水。南京戶部侍郎席書遞交報告,需要中央撥款賑災。
剛好在此情勢下,嘉靖派遣內宮的人去南方辦理服飾的供給,本身費用已屬高昂,加上內宮的人往往會因此大撈一筆,又逢大災之年。所以消息傳出,自然受到朝臣的諫阻。但嘉靖依然鐵心不變,一再催促內閣擬旨。楊廷和反復強調江南民不聊生,但嘉靖就是不聽,楊廷和一氣之下便越過嘉靖,直接找人擬旨,撥款賑災江南。
楊廷和這一舉動,直接把自己推向嘉靖的對立面,公然對嘉靖說出頂撞的話來。最后在種種原因下楊廷和提出了辭職,此時嘉靖也不挽留,因為這是他想看到的,他要用這種舉動來表明對楊廷和的遺棄。
楊廷和走了,他不是因為大禮議事件而走的,而是因為其他的事件,因為賑災的事件而走的。
后來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接過父親未完成的任務,接著因為大禮議事件集結200多個朝臣跟嘉靖叫板。可是,此時的嘉靖已經不是當初的嘉靖了,直接“庭杖”了這200多人。至此,嘉靖應該說是徹底贏了,從此明朝的皇帝中從此多了一個叫“明睿宗”的皇帝,雖然說他從來沒有當過皇帝(嘉靖父親的稱號后改為“明睿宗”)。
1541年左右,嘉靖迷上了丹藥,從此開始了他25年不上朝的生活。
迷上丹藥,25年不上朝,按常理講,這是一個昏君啊,必然有宦官鉆此漏洞,作威作福,敗壞朝綱。可是我們看嘉靖年間的歷史,發現在這期間沒有宦官把持朝政,朝局非常穩定。要說小人的話,也就一個嚴嵩,但他也不是宦官啊!而且嚴嵩為人小心謹慎,也不敢有任何造次。
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嘉靖的馭人手段,他能25年不上朝,又能保持朝局的穩定,靠的就是他的馭人手段。
嘉靖有個特點,他雖然不上朝,但是大臣們上疏的奏折他都會一一瀏覽、批復,就算這篇奏折已經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也要找幾處不重要的地方再進行糾正,以此來顯示大權仍然在朕的手里。
當然,嘉靖也有自己的特務機構,這些人的作用就是用來監視大臣們的一舉一動,并把結果匯報給嘉靖,使嘉靖對大臣的動向了如指掌。這樣一來,大臣也不敢有任何逾越,只能乖乖地做一個順臣。
不過,這還不是嘉靖最狠的地方,他最狠的地方還是在于他的馭人手段,簡稱“玩人”。
先立一個首輔,然后在這個首輔后邊放一個年輕人,然后不段地暗示這個年輕人,朕是如何如何地看重你、賞識你,讓這個年輕人去搞掉當政的首輔。等年輕人當上首輔后,會在他屁股后面再放一個年輕人,反復如此。
就像楊一清后面的張璁、張璁后面的夏言、夏言后面的嚴嵩、最后一個是嚴嵩后面的徐階。
每一個接班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就是搞掉上一任,自己上位。如果選中的接班人不吃嘉靖這套,放心,嘉靖也會為其創造機會,讓其不得不搞掉上一任。
就如嚴嵩這種一生小心謹慎的人,他看透了嘉靖所有的套路,知道把他放在夏言的后面就是為了搞掉夏言,所以不管嘉靖如何誘導,嚴嵩都對夏言畢恭畢敬,最后還是嘉靖自己看不下去,親自動手解決了夏言。這樣,嚴嵩最后才上位成為首輔。
可是就算這樣,謹慎如同嚴嵩,最后還是逃不過被整的命運,嘉靖在嚴嵩后面放了一個徐階,徐階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就是為了搞掉嚴嵩,所以不段地挑嚴嵩的毛病,最后因為嚴世藩的問題,以謀反的罪名被抄了家,兒子被斬,落個貧病交加,餓死的結局,死時連個棺材都沒有,還是張居正幫嚴嵩把后事給辦了。
嘉靖把這套馭人技法玩到了登峰造極,同時也表明了他是一個冷血無情的皇帝,他對人極度猜忌、不信任。不過也唯有這種人,才能玩出權術的精髓。
權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看似沒有在運作權力,實則在背后操縱著權力,藐視一切規則,使權力唯我所用。真正的權力不是事必親躬,而是無為,站在權力的巔峰上操縱著一切。
嘉靖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對于權力的運作,他是明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少數的、頂尖級別的權術高手。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關注微信公眾號“學道雜說”,那里才是我的主戰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