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來源:圖南心動力社群,千聊直播間,督導:圖南老師)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姓名:琪琪? 性別:女? ? ? 年齡:14歲? ? ? 職業:學生? 初二
? ? ? 家庭狀況:媽媽、姥姥、姥爺
首次來訪記錄:在媽媽陪同下來訪,主訴:一個半月前父親病逝,升初中開始父親患病,剛好進入青春期,與家人關系開始排斥,不喜歡家人進入房間,并且不愿意過多講話在家里。與媽媽前段出現肢體沖突,姥爺打了她,與家人關系更疏遠,自訴家人管的太多有些問題沒法回答。
感覺同學很幼稚,追星等行為,自己立志做袁隆平一樣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所以感覺自己差距太大,成績不能進入前十名,不能進入一個好大學,無法完成志向。很焦慮,對生活感覺也無趣。
媽媽擔心父親去世對其心理壓力過大,也主動問過,是不是擔心經濟壓力,說目前家庭收入可以保證其生活,但她說沒有,也不愿意多說。
她稱家人老是把一些事情聯系到父親去世,她很生氣,感覺沒有必要提及,也沒有關聯。
1、個人成長史:由奶奶帶大,與奶奶感情很深,三年級時候姥姥姥爺來其家里生活,奶奶被迫買房搬出去,很難過,感覺奶奶被趕走,媽媽說奶奶對其教育放養,姥姥姥爺管制型家長,現在對媽媽還是事無巨細關心。她很抗拒姥姥姥爺,很不滿對他們。
2、對家庭成員的看法:媽媽很漂亮、也有文化,敬佩媽媽。對爸爸避諱提起,懷念奶奶、不喜歡姥姥姥爺,但顧忌媽媽心情,表面也不太抗拒。
3、自我描述:小學成績挺好,初中后退步,感覺自己除了生物(自己生物課代表),其它課成績一般,很焦慮。學不進去,與同學共同語言很少,回家反感家人監視她。有時候感覺活做沒什么意義。
4、初始印象:168個子,形象秀氣,感覺自己不漂亮(說媽媽也這樣認為),語言流暢,謹慎,說話平靜。感覺身體弱,每次離開咨詢室走路都搖晃,說腳麻了,尤其經過陽臺區,貼近墻體,說有點暈,樓層高。
心理評估:對學習焦慮,人際關系不適應。對生活無趣,有抑郁傾向。睡眠紊亂。
二、咨詢設置與目標
一周一次,每次60分鐘
目標:改善焦慮情緒,調整學習狀態。
目前咨詢進行四次
第一次、第二次:初始訪談
主要講述學校生活,重點提到生物課,自己是生物課代表,生物基本考試滿分,閱讀很多生物書籍,同學說她是生物瘋子,她多次提到生物老師,男性,28歲,期望生物老師的認可,很信賴他,還說生物老師也很偏愛她,多次提到七個班生物課代表老師老夸贊她。對初三后取消生物課很難過,計劃用化學替補上,想競爭化學課代表。
因為生物、化學是一個辦公室,這樣可以每次還去生化辦公室抱作業,可以體會這種愉悅,也可以見到生物老師。
但是目前學其它科目學不進去,也一直希望進入前十名,進入拔高班,生物老師是拔高班的班主任,可最好成績是11名。
新年曾經給生物老師寫了賀卡,把爸爸的事情也告訴他了,沒送出去,感覺被家里人進入她房間翻看了,感覺很尷尬。
明顯感覺對生物老師產生移情,應該替代一部分父親的情感依賴在里面。
與宿舍關系一般,但不會攻擊別人,只會承受,感覺別人很幼稚,對女生話題不感興趣,一般女生在談戀愛,自己沒有,有初一男生追,但感覺上高中會分開,還是不要開始,很理智。
對一個很弱的男生,關心幫助,反而引起別人誤會,感覺很生氣,也不想理那個男生啦。對結婚興趣不大,感覺主要是個人成就。
第三、四次
緩解焦慮情緒及學習學不進去
催眠技術:心靈花園? 調整心情? ? 反饋效果較好
暗示放松? 生物課積極學習情緒,多次情緒條件反射,改變其它學科學習情緒
媽媽與姥姥姥爺對其管控改善,關系也有緩解
咨詢困惑:
感覺咨詢進行四次,關于父親去世一直回避,咨詢深入不進去。年齡小,無法做更深的溝通。
并且對于生物老師的移情,是不是可以讓其加入咨詢中。
督導問題:
1、父親去世的創傷怎么切入到咨詢中?
2、對生物老師的移情怎么處理?
二、圖南老師三個提問:
1、父親去世之前,父母感情如何?父親和爺爺奶奶互動如何?
2、最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3、咨詢以外時間是否和家人做了單獨溝通?
咨詢師答:1、爸爸是一個外向熱情的人,和家里人關心都不錯,很和諧。
2、需要迫切解決學習成績提高,從進入前10名,解決焦慮
3、每次都和她媽進行溝通,每次說起她,她媽就哭,心情低落。
三、科普內容:
每個人在成長中的時候都有過創傷,人在經歷創傷后,容易產生三種障礙。
第一種最輕微的急性應激障礙,比如說親人離世等,2小時到一周內,根據每個人人格不一樣,焦慮害怕等情緒都能在這個時間段恢復。
第二種創傷后應激障礙:半年到一年,可能伴隨一生,惡夢,重溫創傷場景,自殺自傷。
第三種應激性精神病,沉浸在痛苦場景中出不來。
三個原則:就近原則(在事發地做處理)、快速原則(黃金急救72小時)、期待原則(我可以也能夠恢復正常,用催眠,積極心理學方法等)
這個孩子爸爸離世,也是一個小創傷,有研究表明,有三種方式,可以讓人來應對創傷
1、解離防御機制(消極的應對),遭遇創傷事件后,人為的心理上產生防御,情感和感覺是分離的,經歷與外界環境分離的感覺,創傷者跳出來看待身邊的一切,感知的分離和現實的解體
當一個人絕望的時候,對關系的懷疑,對最基本的關系產生懷疑,生存的深淵之中,創傷者痛苦恨,發怒,對比自己可憐的又懷有慈悲心。
2、壓抑創傷上癮(消極的應對),創傷事件后,通過自殘、性關系等來宣泄壓抑情緒。
3、升華(積極的應對):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轉移注意力,讓自己變得優秀,用積極心理學和宗教信仰,需要哀悼失去父親,為沒有爸爸庇護
投射(中性的應對):移情到生物老師,生物老師代替父親的形象。
重建聯系感,重建自我,需要對人重新產生信任,加入有意義的慈善義工行列,需要超凡的勇氣和期待,創傷到復原,重新回到普通人的行列。
四、案例思路呈現:
女孩和父親感情好,父親去世后卻表現若無其事的樣子,被她人為的壓抑進入了,產生解離性反應,心理防御保護機制,沒有接受父親去世的事情,還沒勇氣接受父親去世給自己帶來的嚴重影響。
第一、二次,治療建立好的互動關系,訴求是什么,引導她說出為什么喜歡生物老師等,帶著她的防御時朝我們期待的角度和期待,針對她用解離掩蓋自己的反應,讓她意識到自己行為現象的原因,引導她面對父親去世后對她的影響,讓她恢復自主權,活的更加真實。
不能太冒進,不能讓她產生冒犯感從而不信任咨詢師
2、第三次咨詢給母親做創傷哀悼輔導,重點和母親談談她的情緒,母親的焦慮情緒加劇孩子的消極情緒,母親就算言語再積極,但是行動是消極的,實際離世是不相符的。
做個有力量有擔當的母親,積極陽光健康面對丈夫的去世,創造安全環境,對母親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要當父親的堅強,一方面又要樹立母親的積極形象。
3、2到3次幫孩子父親去世對她的影響和波動,讓她宣泄自己的真實情景,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讓她面對現狀,同時用宗教告訴她父親有來世,有心理安慰和期待。
4、做哀悼,儀式上的告別,這個有點復雜,但不能繞開這個環境,可以用空椅子技術等。需要做到2到3次咨詢,甚至4到7次
5、重新建立建議感,社會支持系統,全新的奮斗目標,交給她一些提高學業的方法。
6、家里人和咨詢師可以動員生物老師成為替代性的客體,做一個教父的角色,讓生物老師指引她戰勝哀傷,生活上的,人生規劃上的指引,老師可以和她說,她這是移情的表現,等她初中畢業了,變得有力量了,分離也很容易。
這會讓孩子變得更有力量和巨大的作用,對咨詢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整個做下來,需要2個療程,20到30個咨詢。
五、答疑時間:
答:在管教孩子時,身體語言的特別大的沖突傷害叫創傷,平時的管教還談不上創傷,但需要改善不良的互動模式,不能再打罵孩子,樹立父親的形象,需要父親去做一些有力量的體育活動,母親不能再貶低父親。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要更有耐心。
答:應激創傷癥狀很多在一年或者兩年以后才爆發,長時間負面,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了,憂郁癥只是表象,引起憂郁癥背后的是可能是創傷性事件的影響,一定要做哀傷輔導
答:孩子還小,自我認知還不夠成熟,父親去世對他的影響肯定有,但他還覺察不到,除非到他成年后才顯現,還不足構成創傷性,
0到6歲主要是和母親建立鏈接,安全感不足,應該從現實角度看,是不是男方家不允許母親帶孩子,平時母親忽略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