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總感覺一天都看不見父親。后來慢慢長大知道,父親每天天亮就出去干農活,太陽下山就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當時還沒有時間管理,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這也許是最厲害的時間管理法則。
時間管理其實是個人管理,讓自己進入高效的狀態(tài),人不是機器,更不是永動機。也得會休息,這樣才能更好的工作。
“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
之前聽過艾力分享他的時間管理法,把一周空閑的時間全部列不出。因為比較愛玩電動,然后添加到進去。給自己換個心情,換換大腦。
身邊的好多朋友,只要一到周五就會說:“終于快到周末了,一定要睡到自然醒”,不料每一次這樣的想法,都未能實現(xiàn)。周六的早晨居然比平時醒的還早,而且再怎么也睡不著。
不僅這樣,偶爾會在周末安排很多事情,去參加沙龍活動,逛一整天的街,直到晚上11、2點才回來。周一看見他的時候,滿臉的疲態(tài),他也會告訴你,周末做了多少事情,簡直比周內還累。
“最好的休息不是睡大覺,而是換個腦子去做其他的事情”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互交叉是一種比較好的休息方式。番茄中提醒你工作25分鐘后,給自己放一個小假,休息5分鐘,去到一杯水或者吃個水果。
如果你是從事體力勞動者,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給身體放個假,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聽喜歡的音樂,找一個安靜的下午慢慢享受時光。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不要給自己的大腦增加負擔。有多少人是在干著這件事,而自己實際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比如你在寫報告,在寫的時候自己的意識不是報告上,而是一直盼望著寫完之后去和朋友去聚餐。寫完報告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吃飯的興趣,不如做當下該做的事情,大腦處于一種專注模式,進入心流狀態(tài)。
主要是給自己的大腦減壓,而不至于處于多線程切換,處于疲態(tài)。
每一次的休息,都是在給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充電,就像一輛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車,這路上有多少的加油站,才能決定他能跑的多遠。
給自己身體多設置幾個休息加油站,為以后更好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