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作者豆豆實際上用不同的小說表達了同一內容——實事求是。比之《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刻畫的更為細致和深刻一些,在高度上也由純商業角度上升到了政治角度方面,不過原本二者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太陽底下無新事:
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求得正確的結論。
創新: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只是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概率權:核心意思是,把每一個具體的選擇抽象為概率,只要概率上有優勢,有勝算,就會一直下注。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曾國藩”:不讓過去的經驗影響現在,也不讓未來的妄念影響當下,我只純粹地關注當下的目標。
第一性原理:是把目光從那些別人做的事上挪開,不管做什么選擇,都以事物最根本的原則為參考點,不斷用那個參考點為自己糾偏。
見路不走:不唯經驗、教條,不唯標簽、模式,只以根本利益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
就本質而言,上面的詞描述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只是不同時代或不同環境下,不同的人用自己的邏輯和語言換了一種表達方式而已。目的就是想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思。
可所有的道理,理解的人不同就會賦予不同的意義,即使賦予了相同的意義,落實到踐行就難如登天了,即使落實到踐行,不同能力的人,成就的事情也就不同。因此,道理這個東西,不可說,開口即錯。
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習慣,即便是同一道理,換個新詞就趨之若鶩,其實究其本質都是在描述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和見路不走都是說同一件事,不同的是實事求誰都在說,詞不夠潮流了。見路不走更易被理解,更炫一點。就像老油條和老司機其實是一回事,但你要說老油條就顯得太土了,僅此而已,不妨礙其對事物的定義。
見路不走:
買櫝還珠中到底誰是笨蛋呢?
1,珠子值錢,盒子不值錢,買主是傻瓜。(普世的價值觀)
這個可能性反而是最小的,在普遍的價值觀里面,包裝再精美,也不可能比珍珠值錢。買主是傻子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如果是個傻子,這個故事還有什么借鑒的意義嗎?
2,珠子不太值錢,盒子工藝確實精美,買主不差錢,有品位。
這就不難理解了,買主懂行,珠子也不稀罕,但是對盒子有自己的價值評定,就是為了買盒子,只是懶得和賣家解釋而已。
3,珠子的價值無法與盒子相提并論,買主是行家。
這個可能性反而是最大的,這樣為了買盒子,又擔心賣家發現,就以買珠子為名買櫝還珠。所以賣家反而有可能是傻瓜了。
4,其他假設,買家與盒子過去有情感寄托,買家急需盒子,買家故鄉盒子比珍珠值錢......
上述所有假設都是有可能存在的,作為外界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可是作為買家來說,無論怎么做都需要滿足自己的根本需求,而不能因為大家都買珠子,自己即使像要這個盒子也和大家一樣買下珠子。這就是見路不走,買珠子就是大家公認的路,而他并沒有走這條路。
可是見路不走,并不意味著一定不走,這條路如果剛好符合你本身的根本利益,那又何必教條非要另辟蹊徑呢。如果恰好這個珠子也非常喜歡,就沒必要非把珠子退回給賣家了。
因此,根據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既往不戀,以概率權和第一性原理為指導,實事求是的實現自己根本利益的創新之舉,就是見路不走。
大雜燴了一點,但認知這種東西,本來就是需要自己先去理解的,踐行和成長中再糾偏,最后才能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