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從一個人的容貌和氣質里,藏著他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我有過年少輕狂的愛情也有過細水長流的愛情,我走過江南古鎮也游歷過異國他鄉,愛情中的甜蜜與痛苦、旅途中的艱辛與彷徨無不在點滴中以無形的方式浸潤和洗禮著我,而能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在殘酷現實和嚴苛考驗中不斷敞開心扉又心懷感恩的那樣事物是一本書,多蘿西婭?布蘭德的《成為作家》。
如今的我們處于快餐文化時代,看名著只看精簡版,要寫文章大都復制黏貼,真正發自內心又真情實感的東西少之又少。輕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成了一種趨勢,現在的我們盲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刷著微博和微信,輕信所謂的“心靈雞湯”,獲得一種零營養的快感。
我也是如此,似乎每天在努力生活,也會寫一些平日里的所思所想,但總覺得空洞乏味,發表在論壇里的文章大都無人問津,有一次我把寫的文章發給好友希望能得到一些看法后,好友說你的文章太蒼白了讓人覺得很無趣。在這個時候我才明白,平日里的我看似忙碌,其實也是在瞎忙,沒有規劃,沒有方向,寫的文章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既忙然又茫然。
就在我依然過著渾渾噩噩又缺乏激情的時候,我看到了《成為作家》這本書,其中作者身體力行的告誡讀者既然決定做某件事,就要嚴格認真的履行,你的承諾事關榮譽。不要找任何借口影響寫作,一天天的改變抱怨,直到你再也不會覺得困難。
我被作者的話語警醒了,如果我是真的熱愛寫作那就應該認真對待,摘下那個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面具,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做事。漸漸地,我按照書中的方法在每天固定的時間練習寫作,剛開始只能寫兩三百字,后來寫一千個字也覺得沒那么困難了。
但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我雖然可以在固定時間寫字,有了自己基本的規劃和方向,但只是為了寫而寫,過分看重語言的華麗而不注重文意的取材,沒有自己的風格,看起來只是一個有著精致外表卻沒有靈魂的瓷娃娃而已。
這時我發現我就是書中所說的那種感受和聆聽的時刻越來越少,把注意力消耗在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上,而對周圍的世界視而不見,索然無味的打發日復一日的時光。這完全就是我的復刻版,我急切的想要得到解決的辦法,作者給出了“再次體驗純真的眼神”這個說法,用孩子般純真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來感受這個世界最單純的美好。
于是,我放下了過去那些刻意寫作的想法,從身邊最擅長的事物開始觀察,我發現我對吃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特色餐廳,可以和大家分享菜品的美味,裝修潮流,好吃不貴,可以作為我個人的風格。
我按照書中的方法,讓自己返回到五歲孩子時的狀態,睜大眼睛,充滿興趣地打量這個世界,又找到自己真正拿手的東西。每次走進一個還不錯的餐廳,我會仔細觀察菜品的擺盤,再品味它最原汁原味的那一刻,用心去感受菜品在上桌前加工的一道道工序,發自內心的把對食物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就這樣,我把這些對食物的感想發表在論壇上時,得到的反響比過去好了,雖然還有待改善,至少閱讀量比過去高了,也有網友說很想去我所在的城市嘗一下我推薦的這家餐廳。每次看到這些,我的內心是愉悅的,原來用心寫的文字才能帶來共鳴,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觸動到別人。
現在的我只是一個碼字工,和書中說的成為作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雖然笨拙但在堅持著。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不愿去販賣矯情,訴說一篇篇文章寫成的背后有多苦多累,因為這一切都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感謝作者告訴我要用堅持來捍衛這個夢想,即使無助彷徨又脆弱不堪又如何呢,因為我熱愛寫作,如同我的生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