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酷暑之后,氣溫突轉,南方的初秋,竟然也有了陣陣涼意。順著剛散會的大部隊緩緩前行,身旁新入校的年輕的教師們語調中是掩飾不住的憧憬與欣喜,在若有若無的丹桂香中,倒也十分應景。
微笑著看著尚處于興奮之中的這群九零后,我裹了裹微涼的手臂,擦肩而過,留下那走遠依舊響亮的笑聲。
似乎人越長大,內心越開始變得柔和。亦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以一種溫和的心態來觀看這個世界,不悲不喜,波瀾不驚。
譬如此刻,走在已經行走七年的南北大道上,看著新舊面孔的交替,我是否應該發出一句“七年之癢”的調侃,或是一句“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惆悵?但事實上并沒有,我安靜地走著自己的路,甚至我還聽到風從我的耳邊掠過。
有人將這種心態標榜為“淡然”,但事實上,我是極厭惡這種心態的,這意味著你會對這世界的喜怒哀樂,開始漸漸麻木。
倒是極欣賞那種敢說敢笑,敢哭敢怒之人,至少是真性情的存在。有一個兄長,出了名的“壞”脾氣,三句話意見不合聲音便會抬高幾個度,對藏污納垢有失偏頗之事更是拍案而起怒發沖冠,按常理此人應被納入“黑名單”之類,但事實上卻是此人人緣極佳,任誰都愿意與之相交。因為此人喜怒哀樂都是真性情,不兩面三刀,也不矯揉造作,全然沒有“成熟”之人應有的八面玲瓏、喜怒不形于色。
只是太多的人,在時間河流的沖刷下磨平了棱角,掩去自己的光彩,按社會之標準“量身打造”,如一批批工廠制造的工具,相同的場所相同的表情相同的語調相同的功能。稍有不同,便被貼上“異類”或“不合格”的標簽開除出局,再無回天之力。
所以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再不開心也要學會微笑,因為社會需要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即使再討厭一個人也要學會虛與委蛇,因為生活不允許絕對的喜歡與討厭;即使再喜歡一個人也不要太交心,因為人生處處是陷阱……
最正確的方式就是按照既定軌跡,循規蹈矩,不偏不倚。
然后人們才將之稱之為“成熟”。
我不知道既定的成熟是一個什么概念,但曾記得有人說過,成熟,就是你對這個世界越來越少苛責,因為越長大越明白,誰的人生都有不易,誰的人生都有不堪。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故能夠在生活滿目瘡痍時依舊眼神堅定;能夠在社會烏煙瘴氣時依舊內心澄澈;能夠在生命千瘡百孔時依舊面容慈祥……
外表柔和,內心堅定。
如此,是否方為“成熟”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