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有兩大提到了女兒國,另一古典名著《鏡花緣》也曾有入選四大名著的呼聲,里邊也對女兒國有著詳盡的描寫,可見女兒國實在是中國人民非常向往的一個夢幻之地。
《西游記》里的女兒國地處偏遠,很少有男人到此,也很難引進,所以只能喝子母河水傳宗接代,以至于看到唐僧師徒立刻就犯了花癡。
《紅樓夢》里的女兒國只是象征性的一個存在,只提到來自女兒國的海棠花和茜香羅汗巾,其實真正的女兒國是大觀園。女兒國只是寶玉的精神圖騰。
真正比較現實主義的寫法是《鏡花緣》,這樣一個國家倒也像是能在《紅樓夢》里存在的。
女兒國并非只有女人,只不過當地民風與眾不同,把男女的稱謂和生活方式完全顛倒了。女子主外男子主內,打扮也是顛倒的。
女兒國社會主要由女人支撐,男子在家主持家務。女兒國的人個個心靈手巧,《鏡花緣》中唐敖指揮他們修工程:
眾工人雖系男裝,究竟是些婦女,心靈性巧,比不得那些蠢漢,任你說破舌尖,也是茫然;這些工人,只消略為指點,全都會意。不過兩三日,都造齊備。擇了開工吉期。
作者美化了婦女群體,將女性描繪成一個高于男性的群體,不但外形美貌,而且個個心靈手巧。
西游記里的女兒國王: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春筍纖纖妖媚姿。斜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說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女兒國其實是人民想象中的一個美女國,女兒國王自然是眾香國里的牡丹花王了。
《鏡花緣》里的國王描寫就現實主義很多:那國王,雖有三旬以外,生的面白唇紅,極其美貌。這個國王名叫陰奇,宮中妃嬪眾多,王后生的太子名叫陰若花(前世是牡丹仙子),王后去世后,陰奇專寵西宮貴妃,計劃把他生的王子立為太子。其實我有點好奇,陰奇妃子不說三宮六院,但三妃四嬪總是有的,真不知她怎么區分哪個孩子是哪個妃子生的。
因為陰奇的貴妃母子(其實是父子)要陷害陰若花,恰好陰奇要強納大唐來的美男商人林之洋為妃,林之洋不堪忍受纏足穿耳之苦,偷偷逃走,陰若花為逃避繼母陷害,隨著逃走,認林為寄父,到了唐朝,趕上武則天選拔女才子,陰若花高中。武則天了解到其身世,封為文艷王。
陰奇本身好色又耳軟(其實很多女性都是這樣,處處聽男人的),結果遭到了貴妃的算計,趁她出訪軒轅國時篡位,立了二太子作國王。男人果然比女人心狠手辣,我國歷朝歷代女妃子政變篡權都要等到丈夫死后,而女兒國的貴妃就敢在國王健在時直接搶班奪權,還把出訪回國的國王拒之門外。陰奇只好去了軒轅國尋求政治避難。
陰奇的二兒子繼位之后
十分暴虐,信用奸黨,殺害忠臣,茶毒良民,兼且好酒貪花,種種無道,不一而足。竟至家家閉戶,日不聊生。
無道昏君不論男女,惡行都是相似的,連愛好也都是“好酒貪花”。人民群眾的反應也是類似的,不到一年就上下合力造反,把貴妃父女殺了,隨即迎主還朝。這對父女得人緣兒差到什么地步才能如此眾叛親離啊!
那些臣民因陰若花賢聲素著,再三吁懇,務要訪求回國。陰奇一因無嗣,二因臣民再三吁請,不惜重費,于周饒國借得飛車一乘來接陰若花回國。這飛車是《山海經》上就有記載的一種古老飛行器,現在已經失傳了。
每輛車可容二人,每日能行二三千里,若遇順風,亦可行得萬里。......
那車只有半人之高,長不滿四尺,寬約二尺有余;系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極其輕巧;周圍俱用鮫縮為幔;車內四面安著指南針;車后拖一小木如船柁一般;車下盡是銅輪,大小不等,有大如面盆的,有小如酒杯的,橫豎排列,約有數百之多,雖都如同紙薄,卻極堅剛。當時議定:國舅、若花坐前車,紅紅、亭亭坐中車,蘭音與仆人坐后車。國舅把鑰匙付給仆人,又取三把鑰匙遞給紅紅道:"一是起匙,一是行匙,一是落匙,上面都有名目,用時不可惜誤。如要車頭向左,將柁朝右推去;向右,朝左推去:緊隨我車。自無舛錯。車之正面有一鮫綃小帆,如遇順風,將小帆扯起,尤其迅速。"并引紅紅、亭亭將車內如何運動鑰匙之處交代明白,道聲慢在,輕輕上了前面飛車。仆人上了后車……
國舅同紅紅、仆人郁將鑰匙上了,運動機關,只見那些銅輪,橫的豎的,莫不一齊亂動:有如磨盤的,有如轆轤的,好象風車一般,個個旋轉起來。轉眼間離地數尺,直朝上升,約有十余丈高,直向西方去了。
雖然從時速來看也就是個熱氣球的水平,因為趕上逆風,從大唐飛去女兒國也用了十幾天時間,但是從描寫來看,真是很高科技的飛行器了,首先,沒有燃料需求,綠色無污染,其次,落地也不需地勤人員協助。如果現代發明家能據此復原并推廣量產,應可大大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
陰若花回國后,國王病故,她成為新一任國王。她把自己留學海外時結識的幾個女同學都任命為重臣。在華琴珊的《續鏡花緣》中,武三思的小兒子武景廉為了逃避李唐王朝的政治迫害,跑去女兒國,做了陰若花的王后,改名錦蓮,寵冠后宮。他的幾個難兄難弟也跟著去嫁給了女兒國的重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西游記》中的女兒國更多是娶妻難時代的男子意淫。由于重男輕女的風尚日久,女嬰多被拋棄或殺死,所以本身中國男女比例失調,加上貧富分化使得美女成為一種稀缺的生育資源,下層階級男性娶妻難,故此想象出一個美女如云、渴望“人種”的女兒國來自娛自樂。所以女兒國是男性心中的天堂。
《鏡花緣》的女兒國更近似于曹雪芹的思想: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種種社會弊端涌現,由于男子具有天生特權,富養兒子窮養女的現象普遍,導致很多男子個人素質不如女流之輩,而很多女子雖然有才華,卻礙于社會制度,無法施展,只能被自己無能的父兄和丈夫拖累。而也有太多男子本無經世濟民之才,卻因為性別分工而被迫被賦予重大使命,反而苦不堪言,害人害己。于是便有曹雪芹這樣的才子想到要為閨閣作傳,描寫脂粉英雄。也有李汝珍這樣的作家想象出女兒國這樣的烏托邦,讓男女調換身份、責任和生活方式,讓女子主持國事、統領萬民。
所以女兒國成為眾多讀者心目中的理想國,情場失意的男子想象自己去那里獵艷,飽受重男輕女之苦的才女渴望去那里建功立業,倦于職場紛爭和家庭重擔的男人渴望去那里換一種小鳥依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從來沒有作家會想象有一個男兒國,也沒人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因為自從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以來,我們本身就住在男兒國了,我們厭倦的,正是男兒國。
其實再好的地方,住慣了也覺得沒趣。不過如果真有《鏡花緣》那個女兒國,我倒真想去看看,用飛車自駕游,豈不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