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作品花費多少心血,有接觸的人是可以感知出來的。
我們去到一座古城、一個古遺址,雖然可能時隔數千年,但依然能穿透千古,感受到古人建造時的發愿和心量;我們去到一個博物館或者藝術中心,在諸多作品前也可以感知到作者的用意;我們到不同的咖啡館或者茶舍,都會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和立意,每一處細節的疊加,都傳達出作者的認知、格調以及品味。
實物如此,活動也是如此,而且是難度更大的、需要在動態中綜合處理各種信息和狀況,既要調和外界,又須應接每一位參與的人,也就是營造一個眾人共同參與并融入感情的場景,最終獲取美好體驗。
我們安排所有人去竹林寺參訪。竹林寺地處五臺山核心景區邊緣,而且也有僧眾做研究學問,因此香火并不旺,在人聲喧擾的旺季顯得格外清幽,據《清涼山志》載: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見到竹林,云為佛法顯靈跡,因此創寺,并取名為竹林寺。歷代予以重修。史載,日本天臺宗高僧入唐求法,圓仁慈覺大師,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溝通五臺山與日本佛教界的往來,日本昭和十七年,天臺金剛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圓仁慈覺大師御研鉆之靈跡”漢白玉石牌一座,既有歷史傳承,又得恢弘壯闊,心境自然大是不同。
有機緣入客堂得住持妙江大和尚開示講法,眾人坐定后,大和尚開篇便問:“什么是五臺山”?
我聽完一愣,生于斯長于斯,耳熟能詳的是大眾熟知的那些:五個臺頂供奉五方文殊,故曰五臺山,以及關于菩薩和山里的各種傳說,卻從未想過“五臺山”對于大眾、對于信徒、對于我,到底意味著什么。大和尚緩緩開示,“五”是個神奇的數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尤其如此,“九五之尊”,五行五色五官五音,極尊貴,有五極大,既是底層規律,又可以衍生出無境的事物,為什么只有文殊菩薩有五方文殊之說?菩薩身為諸佛母、諸佛師,自然極尊貴。我聽后大震,這一種講法其實非常熟悉,《孫子兵法》有言:“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這是我熟讀并了解的內容,卻從未想過用來解釋自己的家鄉:“什么是五臺山”,以及蘊藏在其中的道理,在那一瞬間,有融會貫通、悟得大道的感覺。其后大和尚又對善惡、因果、修行做了開示,字字句句都直白易懂,卻往往會讓人醍醐灌頂。
真佛只是家常。
與大和尚話別后,我們都在感慨機緣的奇妙,每個人都有領悟和思考,漫步在法度莊嚴的竹林寺,入山門和返塵世,大約40分鐘,得了法師點化,境隨心轉,入目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圖一相,分明感知到大和尚的心量和愿力,竹林寺便是大和尚結合歷史遺跡做出來的作品,極恢弘,說明大和尚心量極大,我們都能感受到他普度眾生的宏愿。
作品反應的是境界和心量,多高境界才能做多大事業,反過來也是,想做多大事業,就必須得有多大心量。
再往后帶大家去龍泉寺。我從小的修行場所,也很清靜,帶親朋回到龍泉寺,心地無比溫暖又極其自在。從熟悉的臺階走上去,欄桿、圍墻、梁柱、青石,還有自小就飲的泉水,一路摸過來,點點滴滴都在勾起小時候的回憶。師父教導授業的情景歷歷在目,就是這里,奠定我一生成長的根基。
午后的陽光溫暖和煦,一進山門有一只狗后腿架在臺沿上,在進進出出的游客前睡得肆無忌憚,久在佛前,應該是有萬般自在,惹無數人羨慕。那一刻的我內心極恬靜,極平和,想起小時候的自己,不也是如這只狗一樣,在午后的陽光下,在大殿前的青石板上,睡得天昏地暗,菩薩跟前放松甚至放肆,到了現在依然如此,菩薩看著座下童子還是不舍初心,應該會有些許欣慰吧。
一生只修此心通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