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前兩天,有這樣的一則新聞:夫妻三班倒,住地下室,辛苦攢下3萬元,被14歲孩子小明兩個月花光,后來打出2米多長的消費單,發現全用于打賞游戲主播。父親舍不得打孩子說,都是網絡主播誘惑我不懂事的娃。
1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幾乎是一個常識,可是小明的父親卻因為對孩子的溺愛而不舍得教育。我不得不說,溺愛有毒,這分明是害啊。如果小明的父親不改變教育觀念,我認為這僅僅是悲劇的開始。
我想對小明的父親說:學做一個有原則的父親勝過一切好條件。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結局,如果不改變教育方式,小明很難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我想對小明說:你父母不容易,為了給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從老家到大城市,住在地下室里,三班倒,那么艱難地掙一點錢卻被你打賞花光了,你難道沒有一點愧疚感嗎?你打賞的時候難道不知道這是父母的血汗錢嗎?為何不懂感恩,不知自制。你對金錢難道沒有一丁點的概念嗎?
家庭教育是照妖鏡,能夠照出父母在教育上的諸多問題。小明的問題很顯然跟父親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對于這件事,我更想和各位探討一下中國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的除性教育之外的另一個方面的教育:財商教育。
2
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是一個大難題, 我至今還處于混沌之中,但我清晰地認為金錢觀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記得兒子六歲的時候和他表弟一起去買東西,他把五塊錢扔給老板,拿走自己的小零食,然后就興高采烈地走掉了。表弟提醒他,表哥,還沒有找錢呢?兒子很豪氣地說,不用找了。聽完小侄兒的描述,我簡直哭笑不得,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缺失。小侄兒很小就知道獨立購物,所以他知道要找錢,知道錢可以買到自己想到的東西。而我只教育兒子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卻沒有告訴他每一份屬于自己的金錢都不能隨意地放棄。
那一天,我再一次帶孩子去了我們熟悉的商場,與以往不同的是,我陪著他在玩具區看了很久,并要求他關注玩具的價格。他認真的看著價格并進行對比,有時候還會發出嘖嘖的驚嘆。同樣是陀螺,分別有不同的價位,從9塊到35塊再到80塊,最貴的有200多塊。那段時間他對陀螺還頗有研究,我就讓他一一講出每一種價格下商品的不同。結果他從材質、功能上一一分析,講得頭頭是道。
我想他大致也明白了金錢是物質價值的外在體現。如果將來有一天他能夠明白,人的價值也如此,那么他就真的長大了。
3
兒子三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跳蚤市場。他非常興奮,拿出了存錢罐里的所有的零錢,我們為了支持他,也給了他一點,大概合起來一共有七八十塊。兒子在跳蚤市場買了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他還跟他爸爸買了一個五塊錢的生日禮物——一個迷你泥塑運動員。這是我沒意料到的,我大大地表揚了他。看到孩子爸眉開眼笑的得意樣,我對兒子說,寶貝,你知道為爸爸買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了,真棒。爸爸好開心哦。將來長大了你自己掙錢了也要記得跟媽媽買禮物哦。
回家后,他一一地跟我介紹他的戰利品。當我聽到他手上的那個卡通手表花了45元的時候,我驚呆了。我對他說,孩子,你買的時候沒有講價嗎?媽媽不是告訴你這里是可以講價的嗎?你的表不值這個價。他毫不在意地對我說,我太喜歡了,我一眼就看中了,我就買了。我打開淘寶,找到同款的手表才20元,這時候的兒子眼中已沒有剛剛的喜悅神采。可是他很疑惑的問我,媽媽,你為什么在菜場買菜的時候從來不講價呢?
我對他說,孩子,菜場里買菜的都是一些老人,我們不講價是對老人的勞動的尊重。但是跳蚤市場的舉辦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消費能力。有時候,我們要學會面對誘惑而不動聲色。如果你喜歡,你可以貨比三家,在跳蚤市場還有其他家也有類似的手表,你可以用最優惠的價格拿到。其他的錢你還可以拿去買你喜歡的東西。兒子點點頭,對我的觀點表示贊同。
于是,我跟他講了李嘉誠丟了一枚一元的硬幣卻用一百元錢雇一個人去幫他從下水道里撈起來的故事。我想告訴兒子,每一分錢都有自己的價值,讓每一分錢都體現出它該有的價值是一件智慧的事情。
但是我認為道理沒有講通透,又跟兒子講了富蘭克林的《哨子》的故事。我想讓他明白,有時候,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的固執和一時的沖動忽視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和金錢的用途。
4
如何合理的消費真的是一輩子的學問。我始終認為,一個有金錢觀的孩子一定是一個頭腦清醒有主見有責任感的孩子,也是禁得住誘惑的孩子。但是一味的告訴他金錢的重要性我怕他成為一個對錢過于謹慎的小氣鬼。所以,我們不僅要做一個理性消費者也要做一個智慧生產者。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本講述金錢的童話書——《小狗錢錢》,作者博多舍費爾,不僅是位暢銷書作家,更是歐洲首席金錢教練。在這本書中,一個12歲的小女孩吉婭在小狗錢錢的指引下,不僅自己賺了錢,還幫父母走出了財務危機。
兒子看完之后,大為驚嘆,但是他也很憂愁。媽媽,我沒有自己的“鵝”怎么辦呢?
這時我跟兒子講了他的的好朋友俊誠的故事。俊誠比兒子大兩歲,但是看他的言談舉止,比兒子成熟多了。上次我聽他媽媽梅姐姐說了一件事,我很是佩服,與兒子分享了。
俊誠是初一的住讀生,每周末都要從家中的小店里帶一些水果和牛奶去學校喝。由于私立學校不允許孩子帶零食,所以俊誠每次帶去的水果罐頭和新口味的牛奶特別受歡迎。俊誠是一個大氣的孩子且又智慧的孩子。開始兩個星期,他帶去的黃桃罐頭都和宿友一起分享。后來舍友吃上癮了,就問,這么好吃的罐頭你在哪里買的啊,我也想要,你幫我帶幾罐唄。俊誠滿口答應,第二星期他把屬于自己的罐頭全都賣給了同學,自己把錢存起來了。新口味的牛奶也是如法炮制,先讓顧客品嘗,滿意了,上鉤了,自己的錢輕輕松松地掙到了。有時候,他一個周日下午賣出的罐頭和牛奶甚至是他們小店一個星期的銷量。直到后來梅姐姐制止了,他才收手。
聽梅姐姐說,俊誠的私房錢已經有5千多塊了,這些錢都是他一分一分掙來的。現在的小店兒子是有股份的,他投資了3千塊呢。在俊誠上小學的時候,他在學校里,自己去撿飲料瓶賣,班里的同學都笑話他是破爛大王,但是俊誠一點都不在乎。他在圣誕節的時候用自己掙來的錢為班里買了圣誕樹和小禮物,還給每個老師送了賀卡,這些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做的。所以他也贏得了同學的口碑和好形象。
俊誠不僅財商高,情商也高。他是老大,在妹妹生日的時候他用自己辛苦掙的錢為妹妹買了禮物——米奇和米妮。妹妹開心地抱著哥哥,那情景真是感人呢。兒子說,他也要做這樣的哥哥。
很開心能夠認識梅姐姐,她開啟了我對孩子教育的另一扇窗。她在金錢上對孩子的引導特別值得我學習,俊誠的成熟穩重和大氣離不開她的育兒智慧。你看,她平時總是笑瞇瞇地稱自己是打工的,小店的老板是俊誠和妹妹。這兩個小老板在家的時候,總是看看貨架上的商品擺整齊了沒有,看看價格表是不是清晰,那樣子儼然就是一副小大人了。不必跟他們說什么家庭責任感,也不必說掙錢不易,這一切他們早已了然。
很顯然梅姐姐在金錢的引導上比我成功,我只是提議兒子在空閑的時候做家務來掙錢,卻沒有其他的做法。雖說在金錢上沒有太大的收獲,但現在的兒子洗碗、洗襪子、洗鞋子已經相當嫻熟了。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吧。
有一點忘了說,俊誠今年是14歲,與小明同齡。人生之高下,可見一斑了。
關于金錢,我想我還需要繼續探究。愿天下父母都能重視孩子的財商教育,開啟孩子的財富密碼,做一個懂得消費也善于理財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