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共同學習受持《六祖法寶壇經淺釋》!感恩法緣殊勝!感恩法緣大慈!感恩因緣和合 !感恩諸位善知識相互扶持!阿彌陀佛!合十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神秀三更天寫偈頌,五袓也是三更時叫神秀到他的禪房里,問道:「這偈頌是不是你作的呢?」
神秀恭敬回答:「實實在在是我作的,我不敢妄自貪心求第六代祖師位,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能有多少智慧呢?」
五祖當下對神秀說:「你作的這首偈頌,還沒有見到真如本性,你還是個門外漢呢!像你這般的見解,想修行而得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
所謂「無上菩提」,必須要當下認識自己的本心,明心見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一切時中,知一切法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滯塞不通的地方。你要是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了,萬境都到如如不動的境界上。這如如不動的心,才是真實的。你若能有這樣的見地,這才是無上菩提的本性。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人行坐不樂。
五袓大師對神秀開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緣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他告訴神秀說:「你在一兩天之內再想一想,重作一首偈頌,拿來給我看。你作的偈頌若是明心見性,得到本體、開悟見性,入到佛法門里邊來,不作門外漢,那我就將衣缽傳授給你。」
神秀向五袓頂禮而退出。又經過很多天,還是沒作成偈頌。在這時心中焦慮,恍恍惚惚,精神和思想都不穩定,就像在夢中似的,行住坐臥都不安寧。你看他想作袓師的欲望多大,第一次沒有考上,而自己又不能再作偈頌,恐怕自殺都有份的。
復兩曰。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今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又過兩天,有一童子從惠能舂米的房子走過,邊走邊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童子為什麼要唱呢?因他想得到證悟,不墮落三惡道,又想見性的緣故。
惠能一聽到這首偈頌,便知這偈根本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雖然沒有人教授過他,但他卻早就明白大意了。
於是他就問這童子:「你念的是什麼偈頌啊?」
童子就說:「你這個獦獠,你不知道五祖大師說過嗎?世人生死事情重大,因五袓欲傳付他的衣缽給門人,故今所有徒眾作偈給五袓看,若開悟得到明心見性的意旨,他就傳授衣缽給此人,做為第六代袓師。今首席教授師神秀在南廊壁上寫出一首無相的偈頌,五袓大師令所有的人都讀誦。你這個獦獠真沒有善根,到現在過了這麼多天還不知道呢?你真沒有用,只可做些苦工舂米罷了。這麼好的機會,不要錯過,現在讓我來教你,使你也可開悟見性,依這法修,來生就不這麼苦,也不需要舂米了。你若誦此偈,來生也不會做牛做馬,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道去。最低限度能做大富貴的人,得大利益。」這童子的心還不錯呢!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童子就說:「你注意聽著,我來教你。『身是菩提樹』——記得沒有?『心如明鏡臺』,記得不要忘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要記得清楚才有感應呢!」
六祖大師聽這童子對他這麼好,就說:「上人」,這上人是師父的別名,一般出家人叫師父為上人,言其在我的上邊的意思。
「我在這里舂米已八個多月了,還沒有到過前邊的走廊,請上人您帶我到偈的前邊叩頭禮拜好嗎?」
這童子心想,讓我行一行菩薩道來幫獦獠的忙,於是乃帶他到偈前禮拜,說:「快點叩頭!叩得愈多愈好,叩響頭更有功德。」這童子一面是真的,一面也是開玩笑。
惠能說:「惠能我真苦惱啊,真沒用,我一個字都不認識。請上人為我讀誦。」
在這時有一位在江州作別駕官的居士,叫張日用,便高聲念這首偈頌。
惠能聽完後,就說:「我也有一首偈頌,請別駕張居士幫我寫到墻壁上。」張居士睜大眼睛,帶著輕視的態度,瞧瞧六祖說:「你一個字也不認識,你怎麼會作偈?這事情太稀有了。」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本來惠能不想說話,但不說就沒有人幫他寫,所以說了:「你想學最上的菩提覺道,就不應該輕慢初學佛法的人。往往最愚癡的人,卻有最上的智慧。」所謂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像沒有智慧一樣,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像現在我問我的徒弟,他們都答不知道,這是學了大智若愚的精神。以前他們剛來時都說:「我知道所有一切事。」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人,他也是這麼說。我說:「你怎會所有都知道呢?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每次吃飯吃多少粒米?你知不知道?」他說:「我沒數過。」我說:「沒數過就是不知道。」
惠能繼續說:「那些在下面做苦工的人,也有像最高貴地位人的智慧。相反地最高尚的人,有時候也會埋沒了智慧。怎樣埋沒了呢?即是被欲念壓住。假使你輕慢人,這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你懂嗎?別駕!」
別駕說:「好了!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你說你的偈頌,我幫你寫好了。不要講些閑話。但我先對你說明,你若是得法時,要先來度我,因為是我幫你寫的,否則沒有人會知道。不要忘了這句話!」
惠能的偈頌是這樣說: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里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寫完這偈頌之後,所有寺里的和尚、居士們,都發出驚訝的贊聲而互相說:「奇怪得很!他也會作偈頌,真不可以貌取人而欺負他是個獦獠。他到這個地方也沒有多久,莫非他就是位肉身菩薩?」也許當時有羅漢在旁,故意向大家說,提醒大家認清這位肉身菩薩,這是一個理由,另一是有人以此來諷刺譏笑,因為還不知他所作的偈頌到底是對不對。
大家這樣的一嚷,五祖大師也從禪房里走出來,說:「你們在這里吵什麼?」眾人答:「舂米的獦獠竟也會作偈頌!」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五祖見眾人驚怪,恐怕有人來暗殺惠能。由這一句話,就證明當時勾心斗角的情形多麼厲害。神秀的黨徒已經把持了所有勢力,要不然五袓怎會害怕有人要來傷害惠能呢?
五祖遂用鞋底將偈擦了說:「這也沒有見性,他講得不對。」你們聽到這地方,有人想:五袓也打妄語?頭一個偈頌,他告欣大家誦後可不墮三惡道,能得大利益,能見性,根本誦它也沒有大利益,也沒有可不墮落三惡道的意思。五祖這樣講後,神秀就出來承認這是他作的偈。現在惠能作的是見性偈頌,但五袓反而對大家說是沒有見性。這是不是打妄語呢?這叫方便法、權法,不是打妄語。因為他為了要保護惠能,使佛法傳留久遠,不想有人來傷害六袓,故說出這種方便的話。 大眾聽五祖說仍未見性,就相信不疑,因為大家也不知那個偈才對。那個偈說「菩提有樹」,這個偈說「菩提無樹」;那個說「明鏡是臺」,這個說「明鏡非臺」。真的莫衷一是,沒有人明白。就因沒有人開悟,所以對著開悟的偈頌也不認識。就像寫博士論文,必須要得到博士學位的人來審核,只得碩士學位的人是不認識的。開悟和沒開悟亦是如此。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避開大家的耳目,暗中進入舂米房去,見到惠能腰上系著一塊石頭很費力地在舂米,就對他說:「求道的人,為法而不顧惜身命,是應當這樣的。」六袓為法,腰上系塊石頭舂米給大家吃,這叫行菩薩道,這叫忘人無我。他本會想:「我為什麼要舂米給你們吃?你們什麼也不做,一天到晚除睡覺就打坐。我在這兒舂米太辛苦,不做了。」反而他這樣想:「你們有什麼工作,讓我來做好了。」像我的一位徒弟,忙得飯也顧不得吃,我真歡喜這樣的徒弟,但不是個個能如此。
應該為法忘軀而不怕辛苦——六袓大師不知有多少天沒人叫他吃飯而他自己也忘了,所以力量都沒有了。要在腰上系一塊石頭,使身體重一些,用腳踩碓就不需費那麼大的力量。為什麼他用石頭來幫忙?恐怕因為幾天沒吃飯了,故力量不足。我是這樣猜想,你不要執著說一定是這樣,或一定不是這樣。妙就是這不執著。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這段在六祖壇經是很重要的。五祖問惠能說:「米熟了沒有?」意即你把米舂好沒有?另一涵意即是:你的功夫有沒有成就?你用功是否上路了?為何說「米」呢?因米是一粒粒圓形的,像自性摩尼寶珠。意即你的性光圓滿否?自心的心光圓滿否?自身的身光圓滿否?
又者,米用水煮成飯,這才叫熟,意謂你修道成功了嗎?你在這里舂米修禪,禪的功夫如何?這里頭有很多的意思。六祖大師當然明白五祖的心意,因為過來人是明白過來人所說的話。
六祖大師說:「我功夫已成就很久了,只欠篩(見思惑未除)。」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五祖用拐杖敲石碓三下,遂離去。杖即出家人年老行路所執,就像虛老所說:「才得一藤活似龍,半敲風雨半敲空。」這條藤,活似龍的模樣,因其形狀彎曲,故曰似龍。半敲風雨半敲空——用拐杖來敲風敲雨,這真是無事找事。像我的徒弟那麼忙,就無暇去敲風雨或敲空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意思,要他晚間三更天十二點時去。這擊碓三下是無言說法,像禪堂跑香敲兩下木魚是「行香」,叫你醒醒。敲一下是止靜。敲三下叫你關照話頭,好自用功。
為何五祖將拄杖放在後邊,倒背手而去呢?其意是叫六祖從後門進來,不讓別人看見。要不然怎會說惠能即會祖意呢?這就是心心相印的道理。
等到三更天,六祖一進五祖房時,五祖就問:「你來做什麼?」六祖答:「今天祖師要我三更天來嘛!」五祖問說:「是嗎?我是叫你三更天來嗎?怎麼我忘了呢!你為何從後門來?怎不從前門來?」六祖說:「是您要我從後門來的。」五祖聽後哈哈大笑說:「你是不錯的,你是很有意思的。」你若問我怎知這事,我就要問你怎不知這事。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祖見六祖進門後,因怕別人看到或聽見,就把門關上。但那時的窗戶不是玻璃而是用紙糊的,五祖就用袈裟杷兩個人的頭包在一起,在里頭為六祖講金剛經,不像現在我為你們公開地講。他是秘密地講金剛經和如何修成金剛不壞身。當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便豁然大悟,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六祖大師說還「欠篩在」,意謂雖然他已知用功的方法,但「見思」的煩惱還未清除凈盡。并且雖他的功夫已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境界,但還未經明眼善知識的證明、印證。五祖聽六祖說還欠篩在,就準備為他印證其功夫。
因為我當時有雷達,故錄下了五祖和六祖之間的談話(這是唐朝的錄音機,不是現在的錄音機)。其對話如下:
五祖問:「你想要成佛嗎?」
六祖答:「是的,我是想要成佛,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唯求成佛。」
五祖說:「你想成佛先要斷無明,無明就是生出見思煩惱。你想斷見思的煩惱,先要斷無明,無明就是某件事情發生,你不懂不明白。好像人的生死就由情愛而來,你想要沒有情愛就先要破無明。無明一破,見惑和思惑就沒有了。無明是生死的根本,想斷無明了生死,就是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什麼?無所住於情愛,斷欲去愛,才會了生死。」
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受持《六祖法寶壇經淺釋》暫告一段落,明天繼續共同學習受持《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感恩佛菩薩慈悲加持!感恩龍天護法慈悲加持!感恩法緣殊勝!感恩法緣大慈!感恩因緣和合 !感恩諸位善知識相互扶持!阿彌陀佛!合十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隨喜大家聞法功德!
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阿彌陀佛!合十
愿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四弘誓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 佛道無上誓愿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