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身邊的同學都被負能量包圍著。有的痛罵學生會主席不講情面,壓榨勞動力;有的抱怨宿舍生活太不和諧,女生之間各種小心機明爭暗斗;還有的說,老師水平一般般還好為人師。
在底下的評論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句話:要是我在更好的大學就好了。
誰何嘗又不是這么想的呢?北大,清華,復旦,交大,這些起點極高的名校無一不被我們向往著,不過差一點的學校總得有人去上。不然,它們靠什么存在呢?
這里分享一個小故事:一位著名的教授前往一所普通高校做講座,結束之后,一位學生來問他:“老師,像我這種普通三本高校,起點低的可怕,我拿什么和人家比呢?”教授笑了笑:“你在這所學校有沒有出類拔萃?如果沒有,恐怕不是你學校環境的原因,而是你個人問題。”
是的啊,在我們的學校里,即使起點不高,但我們還是沒有做到出類拔萃。
環境重要,但沒重要到改變一切
《你憑什么上北大》,我想這篇文章在座的各位肯定都讀過吧,賀舒婷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低起點學校完美逆襲的畫卷,她的學校有多差?差到整個年級考上本科的人只有三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做到了真正的出類拔萃,而且是將他人遠遠甩在了身后。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自認為環境可以改變一切,有的同學常常在想:如果我上了985,211,肯定可以過得比現在更好,遇到更好的人。
這一點我其實蠻贊同的,優秀的學校提供的是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平臺,所有人都在努力,自然而然地也會帶動你自己。
這里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剛進大學的時候,不甘心成了關鍵詞。憑什么?憑什么那種學都不學,整天玩手機的人能和我進同一所大學?憑什么那種天天逃課只知道吃的人和我一所大學?憑什么那種幾天換一個女朋友,毫無上進心的人和我一所大學?
可是漸漸的,隨著眼光的開闊,我發現,即使在這所學校里,比我優秀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有的開創社團,走遍大江南北;有的努力學習,多年拿下獎學金,績點高的離譜;有的參加各種創業和征文大賽,拿下各種榮譽。仔細一對比,我是多么得渺小,多么得平凡,連在這所學校都沒能做到出類拔萃,我有什么資格和名校的同學比。
所以,若是我們能在惡劣的,低起點的環境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出類拔萃,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戰環境的不公并最終走向成功,那種感覺,豈不是爽翻了?!
想不想,做不做,完全是兩碼事
好,既然你讀到了這里,想必你也很想出類拔萃了吧。但等一等,你從現在開始做了嗎?如果沒有,你剛開始就失敗了。
我們往往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我需要找到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做事情;我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來做事情;我需要一個好的天氣再做事情;我需要學習到足夠的干貨再做事情。
恐怕,這些是我們最常見的借口了吧,當然,也是我的問題。患得患失,總要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卻永遠也等不到。
依我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設定一個小目標,并且立刻動手!
目標是隨時會改變的,我們要根據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來不斷調整,沒有人能預見你5年后,10年后會是什么樣子,立刻去做,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比一直計劃什么都沒做強,因為這樣的話,十年后你依舊會如此。
有一個堂姐,她自大學就立下了成為一名翻譯的目標,為此她大量閱讀,學習外語,還去各種翻譯組實習。在學校漸漸打響了名氣,很多工作都愿意找她。但后來她漸漸發現翻譯并不適合自己,她是屬于那種外向開朗型的女生,不喜歡默默地在屏幕,書本背后翻譯文章。最終,她成功地獲得一家全球500強的外資企業offer,現在做的風生水起,盡管改變了目標,但她以前付出的努力依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她整天只是做這翻譯的美夢,什么都不做,如今會是什么樣子呢?(順帶一提,她讀的是二本院校)
出類拔萃,一樣就好,不必強求
有的同學,覺得是時候展現自己了。設立了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該怎么說,看起來是宏大,其實就是雜亂無章,因為他什么都想做好。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可能做好所有事情,我希望這一點大家能記住。
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嘗試在一到兩個方面去努力。學習,寫作,旅行,運動,音樂等等,只需在一個領悟做到出類拔萃,我想你在這個學校度過的四年時光就不會白費。
我看過太多的同學想一口吃個胖子,什么都做,覺得真正的出類拔萃一定是什么都好,這種想法很可怕,結果到了最后,除了浪費大量的時間,什么也沒有做好,更別提出類拔萃了。
因此,我認為,如果你能在一個方面做到極致,我想,整個世界都會被你點亮吧,等到那個時候,你通過這個方面學習過程的經驗,再去學習別的東西,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永遠不要被周圍的糟糕環境影響,它并不影響你的出類拔萃,更不要去抱怨環境的不公。你要做的就是不斷行走,一直往前走,決定你最終走向成功的,不是抱怨,而是你的出類拔萃,你不斷前行的腳步。
我是漣漪心涼,一名普通的大學生,立志用自己的經歷去幫助更多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精彩,如果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