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我的女兒是00后。有一段時期,女兒總是纏著我講過去的事情。
作為70后,中國最困難的時期雖然已經過去,但仍然趕上個小尾巴。雖不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家道仍然艱難,想穿新衣服,吃點好吃的,還是需要逢年過節才能做到。于是,我給她講怎么跟著姐姐去挖野菜,去放羊;怎么跟著哥哥去河里捉魚;怎么跟著父母下地勞動等等。我盡量把自己的童年描繪地非常凄慘,大大的太陽,小水溝里蚊子嗡嗡叫,沒有新衣服穿,沒有各種各樣的零食。小朋友們也沒有玩具,只好自己動手織毽子,做尜和陀螺,也沒有電視、電腦、手機……
一番憶苦思甜后,我以為女兒肯定會挺感動,看看媽媽受過的苦,定會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誰知,她忽閃著眼睛,一副萬分向往的樣子。
她從我的描述里沒有聽出苦難,反而是那么令人羨慕的童年。那時的河水清澈見底,水草豐美,魚兒暢游其間;那時的天那么高,那么遠,那么藍;那時的田野那么廣闊,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奔跑、嬉戲;那時的村落那么美,人家房頂上升起縷縷炊煙……
“媽媽你小時候太幸福了,居然可以下河游泳,還可以捉魚、捉螞蚱,還有滿地的青草野花……”看著孩子一臉的艷羨我忽然無言以對。是我的口才太拙劣了,還是我的描述中分明就是贊美和懷戀?
成年以后,也經常回憶物質貧乏的童年,受過的種種委屈,居然沒有一點痛苦和難過。那回憶里帶了溫馨,帶了眷戀。想起小時候的家,兒時的伙伴,已很少回去的村莊,已經辨識不出的鄉鄰。還有那明朗的天,干凈的水,野花雜樹,以及質樸自然、守望相助的鄉情。
也難怪孩子會羨慕我的童年。她自小生活在城市里,高樓林立卻沒有玩耍的空間;物質極大豐富卻沒有玩伴;小小年紀就將考試作為人生第一要務;電子游戲又怎能有自由奔跑的快樂。更不用提被污染的水,霧霾嚴重的空氣,難以保證的食品安全……
記憶里曾經受過的苦,竟然令孩子無比羨慕。忽然感覺,我們這代人真的欠孩子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