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貝殼找房向美國SEC遞交招股書,擬在紐交所上市
而此時貝殼成立只有3年,就已經是房產中介里的翹楚,更是一批黑馬。
貝殼的各項財務數據在招股書中都能看到,從2017年到2019年,貝殼總計虧損31.46億元,
招股書顯示貝殼賬面資金仍然有300多億。
作為一個行業巨頭這么著急上市,答案只有一個:
缺錢
缺錢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應對后期的發展和與競爭對手抗衡,貝殼已經是行業翹楚了,他的競爭對手能有多強?
問題是
誰才是貝殼真正的對手?
中原?58?安居客?都不是,面對挑戰正真讓人恐懼的不是對手有多強大,而是你不知道對手究竟是誰。但在我看來,以上都不是,跨界打擊和降維打擊的案例已經數不勝數了,真正打敗你的,一定不是同行。粗略分析,貝殼的對手至少有一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
物業公司
今年10月31日,在深圳萬科浪騎游艇會舉辦的萬科集團華東區域媒體交流會上,萬科集團合伙人朱保全對外宣布萬科物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萬物云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物云)。
萬物云不是云計算或者云服務,但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范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里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朱保全說
在后期發布的組織結構圖中,我們在空間(Space)板塊看到了一個重要模塊:樸鄰發展,樸鄰是萬科物業資產類業務成功孵化的一塊業務,最初叫做萬科物業二手房,歸屬BU4中,內部通常稱為BU4.1,主要業務范圍就是萬科物業接管項目的房產租售類業務。2018年品牌獨立為樸鄰,目前的營收規模大概6個億。注意,是營收,實際的GMV將達到300多億元,樸鄰員工將近5000多人。
從規模上來講,相對于貝殼萬億級的GMV,樸鄰還不值一提,
但是背后的結構后資源卻耐人深思
樸鄰是物業旗下經紀機構,有物業的地方就可以開展業務,只要有在工商部門備案即可,物業屬性的中介服務有諸多優勢:
低成本運作:相對于普通中介要高價找一個核心位置的門面經營外,物業屬性的中介可以以成本價找到合適的鋪面,甚至不需要門面,在物業服務中心即可開展業務,做到輕資產運營,低成本甚至零成本。
獨有的資源:直達業主的就是物業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人員、小區內部公共資源,物業有詳細的房產數據、客戶數據、甚至了解詳細的居住過程,除了業主本人,沒有人比物業更了解房屋。掌握了這些數據就掌握了房源,占有絕對優勢,且不說業主信息是個人隱私,但從水電費和日常物業服務隊房源的狀態也是一清二楚。物業還可以直達每一戶業主精準投放廣告和服務、在小區不不是廣告、上門服務等都是中介服務的核心動作。
全民皆兵:物業管家、保潔、保安等都可以為房產經紀提供商業線索,一個小區可能只有1名專職的經紀人,但是物業的數十人都是他的“助理”,獲得信息變得簡單高效
物業服務構成的防火墻:這一點不用多說,越是高端優質的小區,人員進出都是識別登記,只要有其他中介機構代客戶看房,信息第一時間就會被物業獲得,甚至“半路截殺”。
物業公司掌握了一手最詳細的客戶資源,面對中介攜渠道要求提傭的壓力,房企調動旗下物業公司發力營銷也是大概率事件。從客戶的精準度到渠道的成本,通過物業鏈接客戶都是高質量低成本的一種營銷方式。對物業公司來說,客戶都是有房子的,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新房和二手房經紀業務通吃,這可是物業公司尋找新增長點非常好的方式。
這些都是傳統中介和貝殼無法觸及的。
疫情以來,萬科、融創、碧桂園、恒大紛紛發力直銷渠道。除了房企自建的線上直銷渠道,實際上,房企在線下也有獨特優勢,那就是房企的物業品牌。
樸鄰之后,頭部物業服務企業都有自己的租售中心,保利、彩生活、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