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似乎與別人家的孩子不太一樣,木訥安靜,“萬物靜觀皆自得”是我的內心想法,我是個被長輩忽略和不被喜愛的孩子。
聽我媽講,我很小的時候躺在床上午睡,她守在一邊踩著縫糿機做衣服。偶爾回頭,看到已經睡醒的我,正睜著眼睛呆呆地望著天花板出神兒,我媽懶得搭理我,繼續忙她手里的活兒。
10分鐘后,我媽覺得不對勁兒,怎么這孩子半天沒動靜啊,回頭看時,我仍是待機狀態,同樣的動作眼神,甚至眼睛也不眨一下,我媽心想這孩子精分了還是魔怔了?嚇得她趕緊喊我的名字,試探我的鼻息,我這才動動眼珠坐起來,讓我媽放心我仍有生命跡象。
當時的我望天發呆都想什么呢?我記得當時住的房子內部裝修已經老化了,房頂的墻皮經常一塊塊的往下掉,我喜歡出神地看著掉了部分墻皮的屋頂冥想,思考像什么動物的形狀,甚至幻想著它們活動起來,我經常在心里編排故事,并且自言自語的與它們對話。
這個孩子,是呆萌的可愛,還是一只傻狍子呢?
安靜內向的孩子大多敏感而且多心事,對生活自有一番別樣的體味。長輩的漠視,獨處時的思緒萬千,似乎也時刻提醒著她:“我為什么與別的孩子不一樣呢?”
在落莫的時光中成長著。書籍,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她的精神良伴。
我讀的第一本書是插圖版的《封神演義》。小學一年級的寒假,當時我只想看看書里面的插畫,翻開書,發現竟然可以識字了,那種感覺很奇妙,仿佛一項新的潛能被開發出來,又仿佛隱藏多年的所羅門寶藏被發現了。
我一段段讀下去,不認識的生字直接跳過去也不影響閱讀。我捧著這本厚厚的“磚頭”讀到睡覺關燈前的最后一刻,晚飯隨便扒拉兩口,累了換個姿勢揉揉眼睛繼續,我完全沉浸在另一個境界中出不來了。
多年后,我看任何東西都是花非花、霧非霧,戴上眼鏡才能還原世界的本真,恐怕這一刻就是毀滅的源頭吧。
什么是手不釋卷?什么是如饑似渴?我就這樣淪陷了,書香常伴吧。
新春佳節,親朋好友來我家團聚拜年,我怯生生地向長輩們一一問好,比起其他兄弟姐妹的落落大方,我緊張得手都不知該放哪里,我害怕大人們看向晚輩時表現出不一樣的眼神內容、以及比較鑒別后放在心里未說出口的話:這個孩子,怎么總是一副拿不出手小家子氣的模樣?
我溜出來找到一個不被注意的角落看起書來,至少接受文字洗禮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祥和寧靜的。
那是一段生吞活剝的歲月,我不是細嚼慢咽的讀書,而是來者不拒的拼命閱讀。
上中學后,語文老師推薦我讀林清玄,三毛和張愛玲,他們的文字美得各有特點,還蘊含了音樂的節奏感,我學會了品味文字的美而且情不自禁的隨著內容的跌宕起伏加快或放緩閱讀速度,生吞活剝的閱讀方式是一種褻瀆和不尊重。
判斷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么——
在溫故而知新中,獲得更深一層的領悟與啟示:
小時候讀《海的女兒》,覺得小人魚很可憐,長大后,我更欣賞小人魚追求的勇氣以及放棄的胸懷。安徒生童話,其實是一部寫給大人的童話。
優美的文字和蘊含的哲理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毛的《送你一匹馬》
感同深受,激情澎湃,愛不釋手:
小時候讀過阿·林格倫的童話《長襪子皮皮》。主人公皮皮正義勇敢,力大無窮,她不用上學,沒有父母管束但是有花不完的零花錢,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耍,還有兩位對她無比崇拜的小伙伴。小時候,我永遠也不敢說出口的各種離經叛道、稀奇古怪的想法和愿望,在主人公皮皮身上實現了。
……。
還有很多,我的腦容量不夠了,歡迎補充。
因為愛看書,我的作文文筆流暢,寫作時揮灑自如,經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讀。但是,人生處處充滿了意外與走偏,有一回,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是《記我家的一件趣事》,我這樣寫著:
我的爸爸是個樂天派,他的愛好之一就是喝酒,幾杯下肚,他的語言就更加風趣和幽默了。
有一回,爸爸又多喝了幾杯,臉蛋紅撲撲的,眼睛笑瞇瞇地望著我們。當時我正在讀百家姓,于是我不失時機地問爸爸:
“爸爸,為什么會有郭這個姓呢?”
“因為他家祖先就出生在鍋里唄。”爸爸借著酒勁,勉強挼著舌頭說。
“為什么有人會姓胡呢?”
“因為——,因為他們家的飯經常燒糊了呀,總吃燒糊的米飯,不姓胡(糊)姓什么?”爸爸開始胡掄了。
“爸爸,為什么有人的姓特別好聽,有人就特別難聽呢?”
“這個嘛——,很久很久以前,老天爺把所有的姓寫在紙上往地球上一撒,來得早的祖先,挑到好聽的姓走了,來得晚的祖先,只能隨便從難聽的姓里選一個嘍。”爸爸剛說完,倒在床上就打起了呼嚕。
我想,如果爸爸不睡覺,他一定會說出更加令人捧腹的笑話來。
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你們覺得呢?
幾天后,作文本發下來了,老師用紅筆標注:“多觀察并描寫生活中有實際意義的事情,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交流中。”
少年筆墨,敢寫敢掄啊!
讀書是樂趣,考試卻是苦惱。當我醉心書堆時,我的學習成績卻一日日的走下坡路。
有一回放學,我悲催地發現鑰匙落在家里了,父母是雙職工而且單位離家很遠,他們要很久才能下班。我在家門口徘徊良久,苦苦思索著如何在沒有寫作業的條件下,創造條件也要把作業寫完,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看書時間。
你能想像我是怎么寫作業的嗎?書和作業本平攤到墻上,左手摁書的同時胳膊壓著作業本,右手寫字,我智商爆表了有木有?
我保持著這個怪異的姿勢,寫完了語文又寫數學。路過的鄰居們表情各異,有的驚訝,有的無奈,有的好笑。其中一個下班的鄰居也是孩兒他爸,他恨鐵不成鋼地拍了我一下說:“你怎么這么能耐啊?看你爸媽回來不收拾你?!”
如果處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這種風騷的寫作業姿勢定會被有心人傳播到微博、朋友圈上并且迅速發酵,題目就是:“快看,扶墻寫作業的奇葩學生!”。我有成為網紅的潛質啊!
當我連續幾回拿著“滿江紅”的數學考卷讓父母簽字時,我爸終于暴發了雷霆之怒,他專制的勒令我從此以后不準再碰任何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書,我所有的書全部被收走了。
我猶如掉進了黑暗的深淵,難受得掏心挖肺卻敢怒不敢言,徜徉書鄉,品味書香,這是我自信的源泉、終生的信仰與摯愛啊!前世我是炸了銀河系才遭此報應嗎?
慣性使然,沒有書讀的日子,我就像得了相思病,滿腦子琢磨著我的寶貝的藏身之處,幾翻搜尋最后終于被我找到了。
為了不被父母發現,我每天在書包里塞上一本“厚磚頭”帶到學校,上課不能看,中午和晚上放學后的時間被我充分利用起來,《紅樓夢》、《水滸傳》、《源氏物語》、《基督山伯爵》等就是這么看完的。
為了防止父母翻書包,回家進門之前我把書藏到院子里的某個犄角旮旯,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再拿回來,糟糕的是我有時忘記了,趕上下雨,書被淋個透濕,心疼得不行。
有時看入迷了,回到家里,書里的精彩情節仍然縈繞腦海揮之不去。也許我天生有著愛作死也不怕死的光榮血統,書桌上攤著課本,手里拿著筆在作業本上寫寫畫畫,擺出一副正經學習的姿態來,眼睛卻盯著身下抽屜里平攤著的書。
當時家里養了一只名叫四喜的波絲貓,有一天晚上,媽媽觀察到我學習的狀態不對,她疑惑地向我走過來,關上抽屜已然來不及了,我無奈的硬著頭皮等待即將來臨的暴風驟雨,趴在書桌上打瞌睡的四喜,懶洋洋地搖動著毛茸茸的大尾巴,在媽媽走過來的剎那恰好形成一道巨大的黑影遮住了抽屜里的書。我媽審問我:
“你干嘛呢?”
“沒事,有點困。”我裝得好像一朵無辜又單純白蓮花,機智地回答。
一場危機在四喜歪打正著的幫助下躲過了。但是這種以身試險的做法被發現率高達90%,輕則書被收走,重則被撕爛,如果書恰好是管同學借的,那就自求多福想想如何向同學交待吧,父母不會幫你收拾爛攤子。
現如今,移動互聯網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時代誕生的新物種,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拿著手機不停刷刷刷的男男女女,捧書凝神閱讀的美好畫面似乎只存在于舊時光影中的相冊里了。
我還在雜志社工作時,有一回給幾位90后小記者開編前會,看著孩子們緊皺的眉頭,我寬慰地說:“大家開動腦筋,多想想布置的選題如何采訪,想好了,我中午請大家吃飯。”隨后狡黠地一笑說:“且問你們想吃板刀面還是吃混沌呢?任選其一吧。”
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漠漠然看著我,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失語了,難道沒有人發現這是《水滸傳》里面著名的橋段嗎?
宋江和兩個公人聽了這首歌,都酥軟了。宋江又想道:"他是唱耍。"三個正在那里議論未了,只見那梢公放下櫓,說道:"你這個撮鳥,兩個公人,平日最會詐害做私商的人,今日卻撞在老爺手里!你三個卻是要吃板刀面?卻是要吃餛飩?"宋江道:"家長休要取笑!怎地喚做板刀面?怎地是餛飩?"那梢公睜著眼道:"老爺和你耍甚鳥!若還要吃板刀面時,俺有一把潑風也似快刀在這?板底下,我不消三刀五刀,我只一刀一個,都剁你三個人下水去;你若要吃餛飩時,你三個快脫了衣裳,都赤條條地跳下江里自死。"
一門深入,長時熏陶,我希望我帶出的記者都具有出色的文筆和強大無匹的精神世界,我甚至排列了一個書單要求大家閱讀,告誡他們要下笨功夫。
有一位小鮮肉是網紅的擁躉者,他直言不諱地對我說:“姐,現在誰還看那些東西呀?又帶不來經濟效益,早都過時了。”隨后他發給我一篇電子版的“網紅時代的盈利探討模式”說:“姐,與其讓我們看那些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書,不如多研究一下網紅經濟吧,這才是現在關注的重點。”
原來,讀書都為稻糧謀。
我在心里默默嘆息著,自古多情空余恨啊,今時何地,我永遠與別人的孩子不一樣嗎?
但是,我何須責怪別人?反觀自己不也一樣嗎?空有一顆不愿成為現代人的心,然而真正留給純粹的,毫無利益牽絆的讀書時間又有多少呢?
拉美大文豪博爾赫斯說過帶有啟示錄色彩的智慧箴言:“如果有天堂,我想一定會是圖書館的樣子。”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在與天堂漸行漸遠。
行文至此,我很想說,在快節奏的網絡時代,如果能重拾書本,最好揀一本艱深的大部頭讀一讀,即使做不到讀書不輟,體會一番“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的境界,也是一件難得的樂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