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戰沙場四十余年,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在人生最后一年的寧遠之戰中,努爾哈赤卻意外地戰敗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通過本文,崔浩之死會為大家細說原因。
文/崔浩之死
公元1625年十一月,明朝的遼東經略高第下令將關寧防線放棄,一時間,明朝關寧防線的軍民全線向南收縮至山海關。
次年正月十四日,瞅準這一良機的后金大汗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八旗精兵進攻明朝。
當時,努爾哈赤已率領八旗軍連戰連勝地先后攻占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廣寧等地,可謂大體上已占據遼東,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他自信己軍能再敗明軍再創輝煌。
然而,當努爾哈赤指揮數萬精兵猛攻寧遠城后,城中兩萬明軍的頑強防守卻打破了努爾哈赤一生不敗的神話。
不久,屢戰屢敗的努爾哈赤只能派兵進攻寧遠附近的覺華島,并先將島中軍民盡數屠殺,再將島中軍資盡數焚燒。
在進行瘋狂泄憤后,仍羞憤難當的努爾哈赤只能無奈地率軍撤回沈陽。
自此,寧遠之戰,努爾哈赤戰敗而歸,寧遠守將則名揚天下,沒錯,該守將就是袁崇煥。
半年后,努爾哈赤懷著對袁崇煥的憤恨之情,憋屈地病亡了。
那么,在此戰之前屢戰屢勝的努爾哈赤,為什么會敗給在此之前默默無聞的袁崇煥呢?
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努爾哈赤率領后金軍攻城略地時,往往伴隨著屠城掠奪的暴行,這往往導致諸多城池的軍民為活命而拼死抵抗后金軍,同時,對于投降后的漢人,努爾哈赤實行種族歧視的高壓政策,這導致很多漢人要么逃亡外地,要么明里暗里對抗后金政權,如此,諸多內外阻撓增加了努爾哈赤攻城略地的難度。
努爾哈赤在公元1616年創立的后金政權,本質上是個制度不健全、生產力落后、財富稀缺、維持生存需靠對外搶劫的土匪集團。
所以,后金軍在對外攻城略地時,往往會大肆屠殺漢民,大肆掠奪漢民的金錢、糧食和牲畜,來瓦解敵軍的斗志,來維持己方的生存。
公元1618年七月,努爾哈赤率領大軍進攻清河關,由于守關軍民頑強防守,導致八旗軍陣亡八千余人,所以城關被攻下后,怒不可遏的努爾哈赤下令全軍將清河軍民屠戮殆盡;
公元1619年七月,努爾哈赤率領五萬軍隊攻打鐵嶺城,在付出重大傷亡后,八旗軍攻破此城,為了泄憤,努爾哈赤下令將鐵嶺數萬軍民盡數屠殺;
公元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軍六萬攻破沈陽、遼陽后,將沈陽城中的七萬余明軍和遼陽城中的數萬明軍盡數屠殺……
就這樣,在如此長年累月的輪番屠城下,努爾哈赤及后金軍在遼東可謂聲名狼藉,一方面,眾多城池的軍民見后金軍來了,便為防止被殺而拼死守城,這導致努爾哈赤很難再攻取其他城池;另一方面,眾多漢民為躲避戰亂防止被殺,便紛紛逃離遼東,這使努爾哈赤很難收容到足夠的漢民去為他種地打仗。
而晚年的努爾哈赤,對待手下的文武漢官及轄下的漢民百姓們,沒有了青年時的兼容并蓄,沒有了壯年時的唯才是舉,沒有了盛年時的滿漢和諧,取而代之的是,努爾哈赤對漢民采取了諸多民族歧視和種族壓迫政策:
公元1623年六月,努爾哈赤聽說復州漢民私下里接受明朝派來的間諜和札付,隨后,猜忌多疑的他不經認真調查,就派了兩萬大軍前去鎮壓。結果,復州的男人全被屠殺,女人、孩子和牲畜,則被后金軍帶回,變成奴隸和私有財產;
公元1624年正月,努爾哈赤派遣大批八旗軍,在漢民聚居地進行大范圍搜查,他規定,凡是沒有五金斗谷的漢民,均是無谷之人,均是八旗官兵的仇敵,如果發現這些漢民閑行乞食,就立刻將他們逮捕。
此外,努爾哈赤還下令,貝勒、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諸將領,各去自己轄區調查漢民,凡屬抗金者,一律處死。各將遵令而去后,每逢村堡,即下馬斬殺漢民;
同年十月,努爾哈赤頒布汗諭:將全部勞動者整編為大汗和諸貝勒的莊丁,每莊配備13名莊丁和7頭牛,莊丁的耕地糧食所得,八分歸自己,二分充官賦。
如此處置下,原本在后金國內自由耕種、生產積極的漢民,卻淪落為奴隸性質的莊丁,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被剝削程度也大大增加,這樣他們自然心懷不滿怨聲載道;
公元1623年,努爾哈赤開始疏遠猜忌漢官。同年六月,當努爾哈赤要派兵屠殺復州軍民時,漢官李永芳進諫阻撓,努爾哈赤見了,立刻怒不可遏地罷免了李永芳官職,并將其子逮捕審訊。
事后,李永芳雖然官復原職,卻再難得到努爾哈赤信任和重用,同時,在如此殺雞儆猴的險惡形勢下,眾多漢官自然戰戰兢兢人人自危,不敢也不愿再盡心盡力為后金政權服務;
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p>
就這樣,在努爾哈赤率軍既掠奪又屠殺的蝗蟲擴張模式下,在努爾哈赤治國既歧視漢官又奴役漢民的雙重壓迫下,眾多漢民自然紛紛反抗后金軍,他們的反抗形式如下:
第一種形式是逃亡,因為努爾哈赤及后金軍經常殺人越貨,所以遼東漢民便開始大規模逃離遼東。據粗略統計,當時有上百萬漢民逃往關內(山海關以西、嘉峪關以東的地區),有幾十萬漢民逃往朝鮮,有幾十萬漢民逃往海島,有幾萬漢民逃往山東,如此上百萬規模的漢民逃亡,對于本能發展強大的后金來說,真是一筆巨大的人力損失;
第二種是叛殺,漢人投降后,由于努爾哈赤隨意猜忌漢官、肆意屠殺漢民,所以有些漢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往往會鋌而走險地發動叛變襲殺八旗官兵,這造成后金軍往往在和平時期也會有大量非戰斗減員;
第三種是暴動,漢人接受努爾哈赤統治后,由于努爾哈赤強令漢人剃發易服,所以不愿入鄉隨俗的眾多漢人,便開始頻頻發起暴動來反對努爾哈赤的移風易俗政策,這導致努爾哈赤對外用兵時不能全軍出動,需留出可觀的兵力來防范暴動;
第四種是投毒,漢人在被滿人奴役掠奪后,為了報仇雪恨,有些漢人便向滿人的食物和滿人居住地區的井中投放毒藥,這導致努爾哈赤及眾多滿人飲食處處小心,可謂既勞心勞力又無可奈何。
總之,正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在被后金虐待的漢民那多種多樣的反抗方式下,如此嚴重的人口流失,自然令努爾哈赤難以招徠到足夠的人民來為他種地產糧;如此嚴重的人才流失,自然令努爾哈赤難以招攬到足夠的人才來為他出謀劃策;如此惡劣的名聲傳播,自然令努爾哈赤及后金軍名聲掃地,難以天下歸心;如此大量的非戰斗減員,自然令努爾哈赤及后金軍難以在和平時期養精蓄銳;如此可觀的留守兵力,自然令努爾哈赤難以后顧無憂地派出全部兵力去征伐天下;如此普遍的飲食投毒陷阱,自然令努爾哈赤及滿人盡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所以,在以上這些不利影響的綜合作用下,努爾哈赤對外攻城略地的難度自然大大增加。
其二,戰前,袁崇煥對寧遠城進行了大規模防御工程建設的同時,還將滿桂、祖大壽、吳襄、趙率教等猛將召集起來,一起精誠合作地訓練兵馬,一起眾志成城地安排寧遠城防務,如此安排下,諸多嚴防死守的備戰舉措,既鼓舞了寧遠將士們的士氣戰心,又堅定了將士們堅守寧遠的信念決心,還大大降低了努爾哈赤攻陷寧遠的可能性。
公元1622年,在努爾哈赤攻陷廣寧、明廷得知后驚懼震動的危急時刻,時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的袁崇煥,卻私自到山海關附近考察關內外防御現狀。在考察完畢回歸朝廷后,袁崇煥大義凜然地公然宣稱:“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特指關外遼東)!”
隨后,由于遼東地處險地,中央高官避之唯恐不及,眼見只有袁崇煥自告奮勇,明廷遂任命袁崇煥為山海關監軍。
公元1623年,明朝遼東督師孫承宗為了防范努爾哈赤的進攻,便逐漸開始構筑關寧錦防線,其中,他命袁崇煥、滿桂到寧遠修筑防御工事,袁崇煥到達寧遠后,發現原守將祖大壽修城質量低劣,便親自核定標準監督修城。在歷經一年多重質重量的嚴格監督、踏實修城后,寧遠城高達三丈二尺(米),址廣三丈,雉高六尺,上廣二丈四尺,且城中各種攻守戰具齊備,糧草物資充盈,商業活動頻繁。至此,寧遠城已成為關外的重鎮。
從修城一事中,袁崇煥教給祖大壽兢兢業業修城的工作態度和步步為營復遼的崇高理想;而祖大壽,也讓袁崇煥領教了遼東明軍的欺下瞞上陽奉陰違和克扣軍餉中飽私囊。
因此,為了整頓軍紀,在一次查實副總兵杜應魁冒領軍餉的案件中,袁崇煥前不請示、后不匯報地直接將杜應魁處死了,雖然,袁崇煥此舉有越俎代庖、違法殺人之嫌,但是,我們從中也可窺見袁崇煥整頓寧遠軍紀時那殺雞儆猴懲前毖后的狠勁和決心。
于是,在袁崇煥嚴厲的軍法威脅和嚴格的戰法訓練下,暴躁兇狠有原則的祖大壽、識文斷字有佳兒的吳襄、貌離神合顧大局的滿桂、知恥而后勇的趙率教,便心服口服地加入到袁崇煥那頻繁訓練士兵、嚴密防守寧遠的光榮行列中。
此后,除了在寧遠城引入紅夷大炮以加強防守外,公元1625年夏,孫承宗采納袁崇煥建議,派遣將士分別據守寧遠北部的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并在以上諸地修造城郭、興治屯田、訓練兵馬。
自此,寧遠成為內地,孫承宗和袁崇煥運用先建城據炮守地、再屯田練兵實邊、最后再與后金軍野戰爭勝的戰略,開疆復土二百里,構筑起了嚴密的關寧錦防線。
總之,戰前,袁崇煥對寧遠城進行了大規模防御工程建設的同時,還將滿桂、祖大壽、吳襄、趙率教等猛將召集起來,一起精誠合作地訓練兵馬,一起眾志成城地安排寧遠城防務,如此安排下,諸多嚴防死守的備戰舉措,既鼓舞了寧遠將士們的士氣戰心,又堅定了將士們堅守寧遠的信念決心,還大大降低了努爾哈赤攻陷寧遠的可能性。
其三,明朝實權統治者魏忠賢任命高第為遼東經略,高第到任后,將孫承宗、袁崇煥構建的關寧錦防線廢棄,將眾多防線堡壘中的軍民撤出,此舉雖然給努爾哈赤攻略遼東殘余之地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促使袁崇煥及所部官兵因身處絕地而頑強防守、誓死不退,這也大大增加了努爾哈赤攻擊寧遠的難度。
公元1625年十月,遼東經略孫承宗被明朝權臣魏忠賢排擠出遼東,取其而代之的是魏忠賢的親信高第。
膽小怕事的高第執掌遼東防務后,因為忌憚努爾哈赤及八旗軍的強大戰力,所以在走馬上任后不久,高第竟下令放棄孫承宗辛苦構建的關寧錦防線,并嚴令防線內軍民全部撤退至山海關。
一時間,世居遼東的眾多漢民只能不情不愿地攜兒帶女、攜財帶糧地徐徐向山海關撤退。
如此一來,明朝在遼東錦州、右屯衛、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等地的屯兵漢民盡皆撤出,而后,在撤退漢民慌不擇路的踩踏下,在撤退明軍無組織無紀律的燒家毀舍下,遼東漢民盡皆家毀田亡。
同時,在高第撤退宣傳不明和以前八旗軍大肆屠戮的巨大威脅下,眾多軍民不明敵我虛實,他們為迅速逃離“死地”,竟紛紛拋棄沉重的糧食而瘋狂逃跑。
于是,在撤退的道路上,十余萬石米粟被無奈丟棄,而無數漢民,則既有被無糧逼迫得餓死的,又有被恐懼逼迫得累死的,一時間,遼東百姓死亡載途,嚎哭聲震天動地。
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趁著明朝遼東主帥新換調度不靈和軍民撤退防守不佳的良機,68歲的努爾哈赤親統六萬八旗精兵,向遼西及山海關方向發起攻擊。
由于當時明朝的遼東軍怒民怨整體狀況極糟,所以努爾哈赤進軍,便沒有遭到什么像樣的反抗,直到同月二十三日抵達寧遠。
原來,在得知高第的命令和八旗軍向寧遠進軍的消息后,寧遠守將袁崇煥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
那么,與高第等明朝官員相比,為什么袁崇煥能夠如此不顧生死地堅守到底呢?
因為,袁崇煥有著堅守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得知努爾哈赤將要來襲時,面臨前有強敵、后無援兵的窘況,袁崇煥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本色:
首先,他派信使到山海關,向高第坦言:崇煥不求高大人發兵救援。不過,若發現從寧遠逃回山海關的將士,請高大人立刻將其斬首示眾!
緊接著,袁崇煥召集所有部下,在一片驚愕聲中向他們跪拜,并坦言寧遠孤城,無援兵有大敵,但自己仍想拼死一戰的現狀;
隨后,袁崇煥刺破手指用鮮血書寫“誓與寧遠共存亡”的大字,并以死戰到底的豪言和壯心不已的血書曉諭全軍將士。正所謂將懷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全城軍民聞之,盡皆感奮不已地聲稱愿拼死守城,與袁大人共存亡!
就這樣,在寧遠軍民眾志成城的緊要關頭,袁崇煥開始部署寧遠防務,他以總兵滿桂守東城,以副將左輔守西城,以參將祖大壽守南城,以副將朱梅守北城,東北城和西南城則分別由彭簪古和羅立把守,以通判金啟倧管理后勤,供給守城將士飲食,以下級官吏向商民籌備矢石、火藥、糧食等物資。至于袁崇煥自己,他坐鎮中央高臺環視四方,以居中指揮相機策應四方,如此布置下來,寧遠城防務逐漸部署完備。
曹植: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詭譎險惡的官場上,高第的消極防守固然令人扼腕嘆息,努爾哈赤的凌厲進攻固然令人心驚膽寒,但是兩者的前后夾擊結合著作用在袁崇煥身上,也難以撼動這位視死如歸者的堅守決心和錚錚鐵骨;
殘酷無情的戰場上,后無救兵確實令人絕望,前有強敵也確實令人心悸,但是面對這兩種絕境,寧遠將士們在袁崇煥以身作則的感召下,仍能為保全身家而爆發出守家壯志和報國豪情,在袁崇煥鐵骨錚錚的調度下,將士們仍能為防守堅城而作出嚴密部署和科學防范,這,便是袁崇煥死守寧遠的最強大保障,這,便是努爾哈赤難以攻下寧遠城的較重要原因。
其四,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過,天下人利往的手段往往千差萬別。而后金軍攻城略地的巨大動力,就在于進軍途中對被侵略軍民的瘋狂掠奪,所以針對后金軍的蝗蟲屬性,袁崇煥采取了堅壁清野、挫敵功利心的對策,此舉使后金軍在進軍寧遠的途中所得甚少士氣難升。
在以往的數次戰役中,后金軍打仗的直接動力,在于沿途搶掠所得的物資財物,在于每城每舍每村攻下后隨意殺人的病態快感,在于逼降敵人掠奪人口后將其奴役驅使的恣肆快意……
說白了,全體后金軍的家庭幸福,是建立在蒙古、朝鮮、明朝軍民家破人亡、生活破產的痛苦之上的。所以,他們臨出征前,妻子兒女都會興高采烈地為丈夫歡歌、為父兄壯行,只為了他們的父兄丈夫能夠多殺點敵人,能夠多搶點財產物資。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努爾哈赤的后金政權,不過是一群軍事才能優越的梟雄領導的軍民強盜集團。
因此,針對后金軍民的這種強盜屬性,袁崇煥積極推行堅壁清野的政策,他動員城廂商民入城,將城外的房屋、莊稼、糧倉盡數焚毀,確保后金軍攻至寧遠時既一無所得又挨餓受凍。
如此,努爾哈赤的軍隊在進軍途中,自然所得甚少,自然凍餓難耐,其士氣戰心便因難以獲得財產物資、難以輕易取暖而頗受打擊,這也大大增加了攻城難度。
其五,任何堅固的城堡,都很容易從內部攻破。努爾哈赤攻克撫順、沈陽、遼陽等堅固城池,皆因有間諜內奸從城中接應后金軍,鑒于這些損軍失地的前車之鑒,袁崇煥特意加大對內奸、內應的查處力度,確保了明軍在對抗后金軍進攻時后顧無憂。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攻破撫順城,主要因為先鋒部隊假冒商人賺開了撫順城門,如此努爾哈赤的后方主力部隊才能趁機突入城中,逼降守將李永芳;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攻下沈陽城,主要因為努爾哈赤將內應隱藏在涌入沈陽城的難民中,待進攻沈陽時,努爾哈赤招呼城中內應四處放火,在城中火起民亂時趁亂奪城;
同年,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攻破遼陽城,也是因為城中有間諜內應……
由此可見,堅固的城堡,往往極易在里應外合的多向夾擊中陷落。
于是,針對努爾哈赤每次攻城略地都喜歡勾結城中奸細里應外合的作戰套路,袁崇煥親自與同知程維楧一起稽查奸細,并派人巡守城中的街巷路口,動員士兵挨家挨戶搜捕奸細。
就這樣,在袁崇煥細致認真的掃除奸細行動下,眾多后金細作被查出處死,寧遠城將士們在守城時再無后顧之憂,而努爾哈赤進攻寧遠,也再無里應外合之良機。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的八旗兵進軍至寧遠,隨即,努爾哈赤派出信使入城宣示來意:“今天,我帶來了20萬軍隊,肯定能攻下寧遠城,不過你們這些守城將士們如果愿意投降,我愿意給你們高官厚祿?!?/p>
面對努爾哈赤得意洋洋的遣使告命,袁崇煥毫不客氣地派使者回復道:“寧遠本就是你野豬皮不要的地方,如今本院首占領此地,就絕不會輕易投降。你說你有二十萬軍隊,但在我看來,你們不過只有十三萬軍隊,想攻下寧遠,我真為你們感到兵少??!”
得聞袁崇煥如此回復,努爾哈赤及全體八旗將士們盡皆憤懣不已,隨即,后金軍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進攻寧遠。
總之,正是因為袁崇煥懂得吸取撫順、沈陽、遼陽等城陷落的教訓,懂得總結努爾哈赤勾結城中奸細里應外合破城的作戰經驗,所以袁崇煥才能以史為鑒地細心搜查奸細,才能有的放矢地杜絕努爾哈赤里應外合下城的陰險戰術,這也大大增加了努爾哈赤進攻寧遠城的難度。
其六,明軍將士們憑借寧遠堅城和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使用紅夷大炮和火燒棉來守城,其中,寧遠堅城和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既保證明軍在易守難攻的有利形勢中作戰勇猛殺敵無算,又令后金軍困于堅城之下無法發揮騎射野戰之特長,而紅夷大炮和火燒棉,則在給后金軍以大量傷亡的同時,還有效地擊潰了八旗兵那拼死作戰的軍心。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開始下令進攻寧遠城。
瞬間,眾多八旗軍以盾牌和裹著濕牛皮的板車為掩護,持云梯向寧遠城涌來。
面對后金軍的盾牌板車攻防一體戰術,袁崇煥先命將士們使用城樓上的十一門紅夷大炮輪番不停地轟擊敵軍,一時間,炮彈轟擊之處,眾多盾牌、板車以及下面的后金軍盡數糜爛。
緊接著,在幸存的后金將士們攻至城下,開始架設云梯準備乘梯登城時,防守西城的左輔和防守南城的祖大壽則指揮明軍拼命投石射箭阻撓敵人,同時明軍還適時推梯防守,如此,在大炮轟擊中幸存的后金軍前鋒士兵,要么被巨石砸死、被利箭射傷,要么墜梯身亡。
隨后,鑒于如此攻城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下令,命將士們不再爬梯,轉而向上射箭牽制守軍,并用盾牌和板車掩護眾多勇士在城下持巨斧鑿城挖洞,意圖破城而入。
不久,英勇奮戰的后金軍即挖出三四個二丈左右的大洞,只是由于天氣異常寒冷,被明軍潑水后凍結的城墻才未坍塌。
針對后金軍的破城戰術,明軍將士們在袁崇煥的領導下先于城內設柵欄、運巨石將洞口堵住,再從城上將眾多裹上火藥的被褥點燃后投擲到八旗軍破城勇士頭上,一時間,城樓上火藥罐、滾木礌石、銃炮、火燒棉俱下,諸多劇烈燃燒的被褥、炮彈將盾牌、板車和八旗將士們盡數點燃,城下頓時成一片火海。
戰場上,明軍和后金軍在攻守作戰中互相攻殺,場面極為殘酷。正所謂殘胳膊,斷大腿,尸山血海像,歷歷在目;謾罵聲,哀嚎聲,鬼哭狼嚎聲,聲聲入耳。
面對如此不利的攻城形勢,在兩天半的攻城作戰中,努爾哈赤一不能阻止明軍火炮的不斷轟擊,二不能阻止烈燒被褥的焚軍火勢,三不能發揮出后金軍騎射野戰的特長,如此窘況下,八旗軍攻城將士即使戰死了上萬人,也仍舊無法攻下寧遠城。
曹劌: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最后,鑒于將士們屢屢攻城卻次次戰死的可悲下場,出于對紅夷大炮和火燒棉的畏懼之心,基于八旗軍屢屢受挫已接近枯竭的勇氣戰心,后金軍不再盲目近城送死,即使有眾多八旗將領們持刀逼迫士兵們拼死攻城,士兵們也不再賣命,而是僅到城下就快速返回。
統率這些勇氣已再衰三竭的軍隊,努爾哈赤進攻寧遠已難以取勝。
其七,天氣的寒冷,雖然為后金軍進攻寧遠增添了不少麻煩,但是,該天時卻為后金軍進攻覺華島提供了便利。覺華島的被攻陷及島中軍民的陣亡、糧草等軍資的被焚燒,部分滿足了努爾哈赤屢戰屢敗后想雪恥雪恨的心理,最重要的是,占據皮島的毛文龍勢力,對后金政權后方的威脅,如芒刺在背般令努爾哈赤不敢長期在外征戰,所以努爾哈赤不敢長期在寧遠城下逗留,只能為防守老巢而無奈撤退。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寧遠城下連戰連輸的努爾哈赤,為了洗雪前恥,為了挽回一生不敗的名聲,便憤然下令部將武訥格率軍進攻寧遠附近的覺華島。
由于當時天氣極為寒冷,覺華島與寧遠城之間的海面上結了厚厚的冰層,所以后金精銳騎兵得以輕易踏冰攻至島上。
面對后金軍的猛攻,覺華島上的明朝軍民拼死抵抗,不過在寡不敵眾的客觀形勢下,島上一萬四千余軍民盡數被后金軍屠殺,同時,島上的兩千多艘船和八萬多石糧食也被后金軍焚毀。
覺華島之戰中,明朝軍民的殺身成仁忠勇報國和后金軍的殺人如麻兇狠暴戾,均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屢戰屢敗的憋屈感和恥辱心,亦得到適度的紓解和調節,這是寧遠城能不再被努爾哈赤乘勝進攻的原因之一。
至于努爾哈赤不攻寧遠、選擇撤退的另一原因,則是明朝皮島總兵毛文龍對后金政權后方的頻繁襲擾。
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在努爾哈赤率軍向西出征后不久,毛文龍趁機派遣三路軍隊從后方偷襲后金政權,其中,第一路軍隊由林茂春、王輔率領,前去夜襲海州,第二路軍隊由杜貴、曲承惠率領,前往威寧營,相機偷襲沈陽(后金國都),第三路軍隊由易承恩、毛有麟率領,到寬奠、叆陽等地,在偷襲敵軍的同時相機接應前兩路軍隊。
至于偷襲的具體方略,狡猾的毛文龍曾這樣囑托三路將士:各營都要多帶槍炮,暗地潛伏。如果看見金兵向東進發,就先等隊伍都過去了,然后在各山頂上,晚上放火,白天放炮,用疑兵襲擾其后方。如果金兵西攻寧遠動用的兵力雄厚,那就一定要讓后金大隊人馬都出征完畢后,官兵才能趁虛攻城,只要能讓努爾哈赤心神不定,達到牽制他回來的目的,就不枉此行了。
就這樣,偷襲的明軍依計行事,在努爾哈赤的主力軍隊出征寧遠的良機,他們雷聲大雨點小地趁虛襲擾后金國都沈陽,在沈陽附近的山上縱火放炮,沈陽守軍嚴密防守不敢出戰,而王輔這一路明軍則趁機用槍炮攻擊海州,最終,明軍除了殺害俘獲一些后金士兵外,還接應出五千余遼民到東江。
如此,在后金政權后方確實空虛的情況下,三路明軍的頻繁襲擾后方,確實令留守的少數后金軍驚懼萬分,也確實令努爾哈赤心虛忌憚,所以,為了防患于未然,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全軍從寧遠撤回沈陽。
至此,寧遠之戰,以袁崇煥的局部戰術性勝利和努爾哈赤的全局戰略性敗歸而告終。
此戰,明軍雖然傷亡一萬多軍民、損失八萬多石糧食和兩千多艘船,但卻成功挫敗了努爾哈赤攻占遼西乃至山海關的圖謀,打破了努爾哈赤不可戰勝的神話,最重要的是,單純的作戰勝利與失敗,總結出了值得袁崇煥采納吸取的經驗教訓,寧遠之戰既證明了袁崇煥依托堅城火炮防御后金軍的戰略是正確的,又證明了寒冷天氣下覺華島的易攻難守,這些寶貴的經驗教訓,確保了日后袁崇煥對關寧防線的科學構筑和對關寧野戰鐵騎的必要訓練,完善了明軍城內城外的全面防務,懂得從戰爭中不斷改變,不斷完善自身,這是袁崇煥最大的勝利之處;
反觀努爾哈赤的后金一方,雖然后金軍攻陷了覺華島,卻因無力防守、無構建海軍的意識,而將島中物資盡數焚毀,沒有做到勝敵而益強;同時,后金軍在寧遠城下徒勞攻城,傷亡一萬七千余人,可謂前所未有的傷亡慘重;最重要的是,努爾哈赤及后金軍到處搶掠隨意屠城的陋規惡習,并沒有因為此戰的戰敗而稍加改變,后金軍依舊臭名昭著不得人心,漢人依舊四處逃亡到處反抗,不懂得從戰爭中吸取教訓,不懂得在失敗后改善自身,這是努爾哈赤最大的失敗之處,搶掠屠城等不利于后金發展壯大的陋規惡習,直到努爾哈赤病死,心懷滿漢的皇太極繼位后,才被逐漸革除。
綜上所述,寧遠之戰,屢戰屢勝的努爾哈赤之所以會敗給默默無聞的袁崇煥,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努爾哈赤率領后金軍攻城略地時,往往伴隨著屠城掠奪的暴行,這往往導致諸多城池的軍民為活命而拼死抵抗后金軍,同時,對于投降后的漢人,努爾哈赤實行種族歧視的高壓政策,這導致很多漢人要么逃亡外地,要么明里暗里對抗后金政權,如此,諸多內外阻撓增加了努爾哈赤攻城略地的難度;
其二,戰前,袁崇煥對寧遠城進行了大規模防御工程建設的同時,還將滿桂、祖大壽、吳襄、趙率教等猛將召集起來,一起精誠合作地訓練兵馬,一起眾志成城地安排寧遠城防務,如此安排下,諸多嚴防死守的備戰舉措,既鼓舞了寧遠將士們的士氣戰心,又堅定了將士們堅守寧遠的信念決心,還大大降低了努爾哈赤攻陷寧遠的可能性;
其三,明朝實權統治者魏忠賢任命高第為遼東經略,高第到任后,將孫承宗、袁崇煥構建的關寧錦防線廢棄,將眾多防線堡壘中的軍民撤出,此舉雖然給努爾哈赤攻略遼東殘余之地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促使袁崇煥及所部官兵因身處絕地而頑強防守、誓死不退,這也大大增加了努爾哈赤攻擊寧遠的難度;
其四,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過,天下人利往的手段往往千差萬別。而后金軍攻城略地的巨大動力,就在于進軍途中對被侵略軍民的瘋狂掠奪,所以針對后金軍的蝗蟲屬性,袁崇煥采取了堅壁清野、挫敵功利心的對策,此舉使后金軍在進軍寧遠的途中所得甚少士氣難升;
其五,任何堅固的城堡,都很容易從內部攻破。努爾哈赤攻克撫順、沈陽、遼陽等堅固城池,皆因有間諜內奸從城中接應后金軍,鑒于這些損軍失地的前車之鑒,袁崇煥特意加大對內奸、內應的查處力度,確保了明軍在對抗后金軍進攻時后顧無憂;
其六,明軍將士們憑借寧遠堅城和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使用紅夷大炮和火燒棉來守城,其中,寧遠堅城和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既保證明軍在易守難攻的有利形勢中作戰勇猛殺敵無算,又令后金軍困于堅城之下無法發揮騎射野戰之特長,而紅夷大炮和火燒棉,則在給后金軍以大量傷亡的同時,還有效地擊潰了八旗兵那拼死作戰的軍心;
其七,天氣的寒冷,雖然為后金軍進攻寧遠增添了不少麻煩,但是,該天時卻為后金軍進攻覺華島提供了便利。覺華島的被攻陷及島中軍民的陣亡、糧草等軍資的被焚燒,部分滿足了努爾哈赤屢戰屢敗后想雪恥雪恨的心理,最重要的是,占據皮島的毛文龍勢力,對后金政權后方的威脅,如芒刺在背般令努爾哈赤不敢長期在外征戰,所以努爾哈赤不敢長期在寧遠城下逗留,只能為防守老巢而無奈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