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你看奇怪吧,經濟學家得的不是經濟學獎,而是和平獎。為什么得獎呢?因為他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搞的小額貸款實驗。
這件事,很了不起。一般銀行,只肯給大企業貸款。如果是那些普通的、底層的老百姓要用錢呢?銀行是不愿意借的。因為效率太低,風險又高。但是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的這家銀行就肯借。因為他用各種創新的辦法,比如只借給婦女,全村聯保等等,最終發現,窮人的信用非常好,還款率居然超過了95%。這件事,啟發了全球扶貧的一個新思路,震驚全球,尤努斯因此獲得了這項殊榮。
尤努斯干的這件事,核心理念是這樣的: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國家中的很多窮人沒有起碼的啟動資金——別看就這不多的一點點錢,也成為窮人無法跨越的障礙。因為這個障礙,窮人無從發揮自己的創業精神,一點小事都做不成,只能淪落在社會底層。所以,如果能給他們發放小額貸款,就這么一點點錢,作為杠桿,就能喚醒窮人的創業激情,不僅能讓他們脫貧,而且能讓窮國富起來。
這是十多年前的新聞,估計你還有印象。那這十幾年下來,小額貸款這項事業怎么樣了呢?很可惜,當年對它的很多期待都落空了。以至于有人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為什么小額信貸根本不起作用》。
為什么呢?首先,小額信貸的利率其實很高,一般達到40%-50%,這就和高利貸沒區別了。在有些國家,比如墨西哥,小額信貸的利率甚至高達80%-100%!你聽起來不是是放貸的人心很黑。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缺資金的地方,資本就貴,利率就高。這符合經濟規律。
你想,這么高的利率,什么生意能賺這么多錢?所以,這些國家的窮人借小額貸款,其實是為了生活應急,比如為了結婚或者治病。這種開銷是消費,不是投資更不是創業,所以談不上喚醒窮人的創業精神。
最重要的一點是,即使窮人通過小額信貸借到錢,開始商業經營,最終也很難掙到錢。就舉一個尤努斯的例子,尤努斯曾經和挪威電信公司合作,在孟加拉推出一個窮人經營的項目,向在家的窮困婦女發放小額貸款,讓她們買一部手機,出租給本村村民使用。這是個能賺到錢的小生意。很巧吧?
可惜,只是開始能賺到錢而已。剛開始能賺不少,一年能賺750-1200美元。當地人均年收入只有300美元。是個好生意。問題在于,隨著這個項目繼續進行,村里的婦女都不傻,都開始做這個生意,僧多粥少,收入當然就越來越少了,后來降到了每年只能掙到70美元。這個項目的意義就變得近乎沒有。
這不是孟加拉一個地方的情況。實際上,尤努斯后來也到中國來推行小額信貸。2011年,孟加拉鄉村銀行在四川和內蒙古成立了機構,組織人辛辛苦苦地往鄉下跑,尋找愿意借小額信貸的窮人。馬云對小額信貸大力幫助,提供了500萬美元的資金。
但是,這個項目運行了幾年以后,效果并不好,堅持到2016年,堅持不下去了。為啥呢?
每戶信貸額只有人民幣2000-3000元,太少,這點錢在中國根本談不上做生意。而且,中國已經很少有孟加拉那種“赤貧”人口了。讓中國農民為了兩三千塊錢而接受小額信貸機構的那種非常復雜而嚴苛的管理和規則,很多中國人沒興趣。實際上,這個項目在中國這幾年最困難的是找不到客戶。在四川忙活了一年多,才發展了50名客戶,但辦公經費就花了一百萬。所以,這是一個徹底失敗的項目。
今天我們和您聊這個話題,并不是想嘲笑它的失敗。這個實驗本身仍然是很偉大的。但是,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小額貸款這套設想的前提,是不是出了問題?
什么前提?給窮人一筆啟動資金,真的那么重要嗎?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缺乏創業精神嗎?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缺乏創業機會嗎?
這些說法,聽起來有道理,但是只要抽身出來看看現實,你就發現不是這樣。
比如你要是去過很多地方旅游,窮國、富國都去過,應該能看到,實際上,更有創業精神的,恰恰是窮國人而不是富國人。窮國的大街上,遍布各種小商販、小生意,叫賣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各種各樣的服務,都有人搶著去干。就連街上的乞丐,都是窮國乞丐更有想象力,更活躍,更花樣百出。富國的乞丐其實很佛系。
而富國呢?那就簡單乏味得多了。大街就是大街,很少同時成為市場。在富國,大多數人都是上班族,老老實實地給老板打工。創業這事,困難、辛苦、且風險巨大。大多數人不愿意受這個累。踏踏實實地按月領工資,不好嗎?這就是富國的現實。
實證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窮國,很多人都是農民,農民本身就是小經營者,需要獨自打理從生產到運輸到儲存到銷售的全部環節。所以一個農民實際上就是個小企業家。即使不把農民算在內,只計算非農業勞動人口,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30%-50%的人屬于個體勞動者,也就是創業者。而且,越窮,這個比例越高。加納是67%,孟加拉是75%,貝寧甚至高達88%。一個將近9成人都創業的國家,總不能說還缺乏創業精神吧。
再看發達國家的數據。美國人據說很愛創業,但美國的非農業勞動人口中,個體經營者只有7.5%,法國是8.6%,挪威最低,只有6.7%;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平均是12.8%。注意,美國人的創業精神在發達國家中低于平均值。看來,美國人并不是那么愛創業,他們更愛找個公司去上班。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降生在窮國,他成為自謀生路的創業者的機會,比生在富國其實要大得多。但是結果是什么呢?不管他們多么有創業精神,不畏艱難險阻的奮勇拼搏,換來的卻只是貧困。所以在這個基本面上。你給窮人加一點小額貸款,幫他們啟動一些小生意,你覺得有用么?
富國的人們,按部就班地上學、畢業,加入公司,在老板的指揮下循規蹈矩地工作,既不需要冒著風險去創業,也不需要獨自面對種種艱難險阻,就能有多得多的收入,享受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事實上,富裕國家的一個特征就是大多數人沒有窮國的窮人那么“機靈”,那么看起來“頭腦靈活”。他們往往更刻板、更簡單、更質樸。
說到這兒,你會發現,我們對創新精神是不是有什么誤會?
是的,有誤會。我們夸大了個體的創業精神的作用。相比個體的創業精神,通過有效的組織和制度把人們的個體努力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集團能力,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致富之道。
這就要說到我們中國了。將來的歷史,對我們這個階段中國,有一項成績肯定高度評價。那就是扶貧。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徹底消滅貧困人口。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消滅貧窮的工程。
那原因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中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獲得一小筆啟動資金,而是因為中國整個社會建立起了極強的系統集成能力。比如和平的秩序、不斷成長的基礎設施、高效的行政能力、統一的大規模市場等等。這種社會環境的重要性,比個體的才華和或者創業精神要重要無數倍。
總結一下,今天想說的:人為萬物靈長,從來不缺創造性。個人創造力的發揮,關鍵在系統,反過來說,責任也在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