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聽了雨悅的分享,受到很大的觸動。她說,很喜歡“帶著覺知去生活”這句話。“復盤是手段,帶著覺知去生活才是目的”。
什么叫做帶著覺知去生活?
舉個例子,最近有件事,我覺得還蠻受傷的。單位組織評審項目,總項目有80多個,需要選出里面的60多項。
分成了5個小組,差不多每個小組刷掉組里面的20%。
當然這樣也有弊端,比如分組不平衡。如果1組里面大部分優秀,那么基本優秀的也會被刷掉。而如果2組里面都很差,即便很差的也可能被保留。
這是組間不平衡引起的。
那有的人就說,按照打分高低,80多項全部排序。這樣也會存在一個問題,因為不可能讓一樣的評委審核所有的。所以每個組的三個評委專業熟悉度都不一樣。而且專業間差異很大。
比如,我覺得分數的分布應該符合正態分布規律,即90多分的有幾個,大部分在80多分,80分以下的就刷掉。但是在有的組里面,最高分99,最低分93。
那么這樣只按照分數排序下來,那個組基本就全部立項。
兩種比較,好像也沒有絕對公平的辦法。
但是我想著既然小組剔除了20%出去,那么剩下入選的,根本就沒有必要在意打分是86還是90,因為反正可以立項。
比如我給了A組通過。哪知道,B同事就是嘴碎。他跑去告訴A的指導老師說,我明明可以給他高分,但是就很吝嗇,給分不高。還說我對A有意見,所以不給他指導的學生高分,我這樣就會導致我們部門在整個單位里面都被拖后腿。
經歷這件事情,我覺得很受傷。
但是回過來,想想,我為什么會受到影響呢?因為我的認知和預期不一樣。
我認為自己做的并沒有錯,如果故意打高分也沒有意義。而且我認為其他人和我一樣的看法。
就如B為什么要跑去告知A的指導老師呢?無非就是因為我也沒有給B的學生高分。但是最早提出踢掉B的學生組的就是A。結果B以為是我在從中作梗,然后又跑去跟A說我的壞話。
但人的想法總是不同的,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
當我們自然地去面對這些的時候,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生活。這種無意識可能導致自責、怨天尤人、憤怒等等情緒。但它是有跡可循的,情緒就是深入無意識的一道門縫,它也有很深的能量。
如果這種能量一直被壓抑,那么最終可能引發心理疾病。比如恐懼可能誘發不安,憤怒導致對抗,悲傷帶來懦弱。比如上面的案例,如果只是單純去抱怨:人際關系太復雜,那么這也就不是真正的帶著覺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常常帶有慣性的模式。有些模式是我們面對生存的問題所發展的,固有的無意識的應對。而帶著覺知就會去關注到自己所作的、所想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作法和想法。當有意識地去帶著覺知生活,就很容易培育出新的模式。
長期地有意識地練習,便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地覺知。就如我現在有一個觸動,在頭腦中一閃而過。而如果我有意識地要寫作或者有記錄的習慣,那么就會很快抓住這個觸動,然后趕緊記錄下來,成為以后的素材。
不管是帶著覺知去生活,還是帶著覺知去寫作,我相信它都會比無意識的反應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