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開始持續寫作。
4個多月,筆耕不輟,知乎有了1.3K的關注。期間,也有文章,被@印象筆記,@清華南都 等諸多大V轉載過。
這么個關注數,對大V來講,自然不值一提;但對我這個寫作新手,卻是為此欣喜、糾結、焦慮,甚至強迫癥般地每天監測過......一日不看,就渾身難受。
如今回想,很沒必要。我提醒自己,為何寫作?
像古代的劍客一樣,精進技藝,利刃般的文字可以直指人心。如果我的劍偏了,就繼續打磨技藝,一次次的揮砍,直至看到人心走向,萬物規律。
寫作態度,比之以前,千差萬別。導致這層變化的,是源于一個簡單思考:
我不是一個短期寫作者,而是一個終身寫作者。
短期寫作者,要追求短期內,寫作的最大回報率,才如此擔心,能否盡快變現?能否享受平臺紅利?多少粉絲能夠變現?
作為終身寫作者,則沒有這層擔憂。未來,哪怕公眾號等平臺消失殆盡之后,終身寫作者,依舊是要寫作的。又何必計較,在某個平臺一時的得失?又何必為了取悅某些讀者,而違心地寫作?
如今風光的@和菜頭,也曾自述:
人們喜歡我今天寫下的中文,卻有意無意地忘記了我從1999年年底開始上BBS寫字,而今天已經是2016年了。人們喜歡我今天備受歡迎的情形,卻根本沒有想過在1999年的時候我也需要自己給自己刷閱讀數,在2004年有博客的時候,最早每篇文章只有區區400點擊。
論長跑,終身寫作者,必將贏得,投機寫作者。
既然篤定了,要以終身寫作者的定位,來擬定目標。
衡量寫作者進步與否的標準,就變成了:是否提高了寫作技藝?能否更加高效地寫作?
這里,就來分享下個人總結,《高效寫作者的7個習慣》:
a.高效積累寫作素材
b.釋放生活中的洪荒之力
c.純文本寫作
d.初稿一氣呵成
e.文字的洞察,凝練,風格,剪輯
f.他人價值和自我表達的平衡
g.私密的寫作空間
1.高效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者,如果不去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做廣泛閱讀,只是憑借腦袋瓜子的固有存貨,用不了三個月,寫作素材就會被掏空。
夏丏尊和葉圣陶,在書籍《文心》中如是提到: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于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把這種觸發,理解為知識的攫取能力。不止于書本,能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都體會到些什么。比如,某位大牛的某次演講,甚至某人的一顰一笑…...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間萬物均為他所用。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能出神入化到不滯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識,皆可為劍。
2.釋放生活中的洪荒之力
生活中,在遭遇不如意之時,會有強烈的私人情緒想傾瀉,這種情緒,或憤怒,或憂傷,甚至,是想懟人的情緒,擱之在心里,會特別難受;表達出來,又傷人傷己;對寫作者來說,卻是絕佳的“情緒素材”。
當快壓抑不住體內洪荒之力時,不妨借寫作來傾瀉,不僅壞心情能轉晴,帶著滿腔情緒揮灑的文字,往往還是極具靈性的妙筆,是清醒過后寫不出的。而且,愈是以寫作來梳理生活中的不安,愈發能心靜如水地看待萬事萬物。情緒不再大起大落,文字也能收斂鋒芒,更加圓熟。寫作,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妙法。
3.純文本寫作
部分寫作者,騰出了本可花費在寫作上的時間,去糾結寫作工具的選擇。界面、排版美觀程度,是這部分寫作者,衡量寫作工具好壞的重要標準。
我的看法,對于寫作新手,優雅的寫作工具,若使其下筆更有動力,還算有價值。但對經常寫作的人來講,完稿前去糾結文字排版,完全是浪費功夫。我追求寫作的速度感,寫作時,排版太美觀對我都是一種干擾,我會忍不住反復閱讀,美觀的排版會強化我對已敲下文字的“自戀情結”,讓我游離出文字本身散發的韻味之外,寶貴的注意力就沒能使在刀刃上。
所以,我堅持純文本寫作,寫作工具,打開txt文本,或者調出印象筆記的純文本格式即可。堅持回歸寫作本真的樂趣,花功夫在文字的節奏感、速度感、畫面感上.....至于排版,一定要和碼字分兩步走,寫作時專心碼字;排版時用心設計。
4.初稿一氣呵成
我寫作時,下筆前,會先打腹稿,把整個行文結構想個大概,以免下筆后,東扯西扯,收不住;但一旦落筆,就如銀河直下,不再停頓,初稿都是這么出來的。但注意,極少有初稿是能用的,只是,終究要反復大改,不如先將初稿寫完。
一則,邊寫邊改,效率低下;二則,寫作的一大享受,是揮灑的肆意暢快,少了行云流水地文字,快感著實大減。你看,古人寫了佳句,當浮一大白。但是酒后,哪怕再費勁腦汁地重新回憶當時寫作狀態,也出不來那一刻的妙筆。這就像物理學里講的慣性。開始寫的時候,下筆生澀,但越寫越能找到感覺,一旦寫出慣性來,妙筆肆意涌出,收都收不住,這也是寫作的一大魅力。
再者,文章的行文中,是有條氣脈的,讓一個寫作不錯的人,去讀一個人文筆,不用多大的篇幅,就能大概估摸出寫作水準。這并非神乎其技,讀某些人的文字,讀者讀著,就有卡殼生澀感,這就是功夫不到位的體現,高明寫作者,文字節奏感,畫面感,流暢感,都是極佳的......
5.文字的洞察,凝練,風格,剪輯
寫作,以前我的看法,洞察決定高度,文字凝練即可,寫作風格并不太care。讀了@在下行之 的《2017年,公眾號寫作的未來在哪里?》顛覆了認知,我丟了一條臂膀,光顧著砍柴,忘記磨刀了。今年打算重新開始,王家衛古龍金庸咪蒙王路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王小波張佳瑋……該學學別人是如何使刀的了。這塊我也仍舊在摸索,建議讀@在下行之 的文章,摘其中的一段:
王左中右的內功其實是小說筆法。
咪蒙的內功其實是網文形態。
王路的內功其實是佛學理論。
六神磊磊的內功其實是時評論道。
張佳瑋的內功其實是雜家風采。
看似眼花的招式后面,每個人都靠自己獨特的內功驅動。
還有一個小技巧,文字是可以剪輯的,幻想自己是文字的導演,寫完初稿,不妨試試,能否再剪輯下?比如昆汀《低俗小說》的環狀敘事結構,是否能用在寫作之中?倒敘,插敘,引用,畫面,節奏感等等,都是文字剪輯師的手段。
6.他人價值和自我表達的平衡
寫作初期,沒啥聲響,當時的自驅力,來自表達我眼中世界、表達私人情感體驗的渴望。寫了諸如《致自拍》,《我嫉妒寫作的人》,《一位老人,給了一個18線城市的小鎮青年,人生中最閃亮的日子》等文章。純粹個人化的情感表達,感同身受的極少,閱讀量并不可觀。
很多寫作新手,沒挺過這個階段,就陷入了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寫作這塊料”......但如若,當時有人點醒他,文字只有對他人產生獨特價值,能夠幫助到別人,才可能獲得他人認可。
一旦能扭轉思維方式,寫作境遇,自會從此不同。
我是參加了一場線上課堂“如何寫出自帶傳播屬性的文章?”,被點醒的。 自此,個人生活感悟不再是寫作全部,只是觀點的佐證,創作了諸如《高效學習者的7個習慣》、《知識沒能改變命運?你一定學的假價值》、《從電影里“偷”洞察》等文章,傳播效果大為改觀。
只是,在堅持寫作予他人價值的同時,也萬萬不可丟了自我表達的初心。一旦你的文字,變成純粹寫給他人看的,和自己關聯極少,喪失了自我表達欲,寫作也就了無生趣,成了追名逐利的機械工具......
我的主張是,寫作,要在他人價值和自我表達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7.私密的寫作空間
不少寫作者,有種“怪癖”,寫作時,決計不能有人在看。寫好后,發朋友圈都行,甚至還蠻期待朋友給反饋意見的;但寫作過程中,是決計不能被“偷窺”的。
寫作予我,就是這樣一件私密的事情。注意,是私密,不是安靜。寫作時,有背景音樂,哪怕是有喧囂的人聲,環境音,也不見得有啥影響,但是,一旦知道有人站在背后盯著我碼字,我立刻就心里發毛,天然有種內心世界被窺探的不適感。
對我們這部分寫作者,一個絕對“私密”的寫作空間,是高效寫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