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今天想去看《我本是高山》的,結果發現點映全撤了。看不到正片,那就先聊聊爭議。
用了一上午,看了各種爭論,發現有趣的是,小粉紅和部分女性觀眾難得地實現了“大和諧”,全都對《高山》嗤之以鼻。當然立場和理由不同。前者嫌《高山》檔性不足,后者嫌女性不夠。
關于這點,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拍兩個電影。一個就照著主旋律道德楷模片去拍,全方位展現人物檔性;一個就按女性敘事來拍,把原型人物相關的女性議題,拍透徹。
可問題是,能這么拍嗎?很難。前者不能順應主旋律商業化的大趨勢,達不到宣傳效果;后者也會觸及各式各樣的現實問題,難以兌現。
所以真正的困境其實在于,原型人物已經不是一個簡單人物,而成了某種象征。她沒法被輕易拍攝和詮釋。而有關她的作品,必定要承擔起對社會的全方面柔化作用,也必將被分化的輿論場所撕裂。
實際這樣的人物,是值得被各種角度去呈現和探討的。只是我們沒有這樣的幸運,也只能在評論的時候,對著同一個左支右絀的文本,撒各自的邪火。